决策是什么?面向未来分配资源
猫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每一天都要做各种各样的决策,到底什么是决策,它由什么组成?决策关注的是什么?我们为什么会作出坏决策,又应当如何作出好决策?下文,开智决策分析课程教研团队的猫柳,与你分享关于决策的三个知识点,希望对你有所启发~
作者:猫柳 来源:公众号「自由特质协议」 图源:Unsplash
01 决策的定义
很多谈决策的书,都首先会对决策定义进行解释。
有的研究者认为,决策就像是一个人站在十字路口。一条路通往目标,另一条路让自己避免不愉快。这个定义关注决策中理性与情感的矛盾。
也有研究者认为,决策就是在特定情境下,在不止一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中,作出符合判断和偏好的选择。
它由三大部分组成:
- 决策应不止一个可供选择的行动方案;
- 决策者会对每个行动方案形成结果预期,预期以概率形式呈现;
- 决策者会依据目标和价值观对可能性的结果进行评估。
但我认为最巧妙的一个定义,是将决策看作资源分配,资源既可以是有形,也可以是无形,并且这个过程不可逆的。
好的决策是用更少的资源达到同样的目标;坏的决策就是用了很多资源还达不到目标。
02 决策是面对未来进行资源分配
经济学上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人有一个天性是对自己的付出念念不忘。很多不好的决策在于我们贪恋沉没成本。
打个比方,你跟朋友花了 199 元去了北京郊外滑雪。到达滑雪场后,你突感到不适想离开,但又觉得浪费了 199 元。
「花了 199 元」这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如果将之纳入决策,就是一个沉没成本。它是一个已经发生的事实,决策是面对未来可能性结果的选择问题。所以,过度考虑沉没成本是不理性的。
当然也有例外,如果你认为「花了 199 元但不使用」是个人尊严问题,那它就不是沉没成本,而是一个需要纳入考虑的重要因素,这时决策就不能称之为非理性。
但实际上,你只要向朋友承认「我不想赔了夫人又折兵」,就能漂亮解决这个损害尊严的问题。
在我职业生涯早期,有位前辈在单位呆得不开心,但他仍然苦熬了两年多。我问为什么,他回答道他希望把项目做出来,向那些看低他的领导证明他的能力。
「已付出但得不到承认的努力」就是沉没成本,前辈为这个沉没成本作出了「留下做项目」的决定。虽然最后,这个项目做出来了,但很快这个项目就因数据不佳,被下架。
一个项目的成功,有很多影响因素,如制作人的本领、个人与项目的契合度等等。我认为前辈最佳的做法是,尽早开始寻找外部机会,对比新机会与留下来,哪一条路能引他到更好的未来,以此决定去留。
03 决策是关注目标而非问题
目标是决策的起点,也是终点。用 IBM 高管王嘉陵女士的话来说,目标是我们思维的起点,也是我们行动的终点。
在管理领域,有个常见的决策陷阱,就是以问题为起点,让问题推动决策,以解决问题为目标。
王嘉陵女士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她的一位女同事如何因一杯咖啡发生车祸。
车祸的起因是女同事一边开车,一边喝咖啡。车将转弯,咖啡将要泼下,她想到的是咖啡会泼到身上,而她到达公司后要开一个重要的会议。
面对上述情况,可能对以下四个问题得到四个正确的答案:
- 咖啡将泼到身上,这是不是个问题?是。
- 如果让咖啡泼到身上会不会造成不良后果?是。
- 我是不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人?是。
- 解决这个问题是不是比不去解决更好?是。
这就是用正确的答案应对错误的提问,说到底并不能带我们到达目的地。以问题为起点,就像输在起跑线上。
决策是我们站在当下,寻找一条路通往我们将要到达的目标。就像忙碌的职场人士,如果上了一个星期的班,处理了很多眼前紧急的事,却没有朝目标上前进一步,这就是没有将有限的资源用在该着力的地方。
04 小结
有人认为决策没有套路,都是凭直觉;有人认为决策是一次性事件,而非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
就像我学到的人生经验:只要你用心,什么事都能做得更好。培养决策思维也一样,只要你像一位科学家那样去观察、思考,然后去实验、行动,决策思维同样能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