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昱鲲:如果好人没好报,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
赵昱鲲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常有人说,好人没好报,那么,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好人,为什么还会有那么多助人行为?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昱鲲认为,助人是走向职场成功的一条捷径。成功属于给予者,有四个原因,是什么?来看~
作者:赵昱鲲 来源:赵昱鲲的博客
在职业发展道路上,你是否有这样的体会:那些乐于分享,热心助人,拥有「上帝型」人格的同事,更容易获得众人的欣赏,职业生涯更为顺利,他们的晋升总是实至名归,令人心服口服。
沃顿商学院教授亚当·格兰特在《Give and Take》一书中提到,职场中最容易获得成功的,往往是乐于助人的人(他称为「给予者」),在其他条件类似的情况下,助人是走向职场成功的一条捷径。
亚当·格兰特(Adam Grant) 图源:wikipedia
这条捷径当然也不无陷阱。格兰特提醒读者,虽然职场中最成功的大多是给予者,最失败的人也是给予者。相反,那些爱占别人便宜的「索取者」和不占人便宜也不被占便宜的「匹配者」通常表现适中,不会垫底,但也很难成为出色的人。
这是因为,如果助人不当,可能被人利用,「好人没好报」。如果注意助人策略,不过多牺牲自己,就能享受到助人的好处,获取应得的回报。
格兰特对「成功属于给予者」现象做了深入分析,总结出如下四个原因:
01 给予者能建立更广泛可靠的人际网络
首先,给予者的人际网络能给他们更多支持。
人们乐见给予者获得成功,只要有机会,就会拉他们一把;对于自私的索取者,则不愿意帮忙,不在关键时候踩一脚就不错了。
当然,索取者经常自认为人际网络比给予者更广泛可靠,他们虽然对大部分人冷漠自私,但对有钱有势、能帮到自己的人,则会用尽心思攀附,因此从表面上看,他们更擅长建立强大的人际关系网。
可是,索取者的意图一旦被看穿,会比没有攀过关系时还要糟。相比之下,给予者尽力帮助所有值得帮助的人,别人很容易信任他们,并回报以必要的帮助,从而助推他们的成功。
其次,给予者能建立更多的「弱连接」。
在索取者看来,给予者帮助那些「不值得」帮助的人,纯粹是浪费资源,但给予者却在无意间为自己建立起广泛的弱连接网络。
所谓弱连接,是指那些跟我们平时联系不太多的关系,比如久不联系的老同学、点头之交的邻居、朋友的朋友。
哈佛大学一位社会学家发现,在找工作时,亲戚、好朋友等「强连接」的作用反倒没有弱连接大。这是因为弱连接要比强连接多得多,也容易维护得多,在信息传播极快的时代,通过弱连接得到的帮助,要比强连接更有效、迅捷。
当然,给予者不是为了建立庞大的弱连接网络去助人的,但通过平时一贯、广泛地帮助那些似乎对自己「没用」的人,他们给数不清的人留下了好印象。回报会在将来他们意想不到的时刻来临。
图源:Unsplash
02 给予者能更好地与人合作
给予者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前,哪怕要付出时间、资源甚至耽搁自己的进度,只要对团队有利,都乐于帮助同事。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他们也不会把别人的功劳说成是自己的,而是乐于看到同事的贡献得到承认。
相反,索取者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永远是自己的利益。因此,如果帮助别人没有看得见的好处,他们就不会去做。这样一来,团队的集体优势就难以发挥,甚至本来流畅的一件任务,会在他那里卡壳。
更有甚者,任务完成后,索取者会在幕前积极表现,恨不得贪全队之功为己有。这样的人,无论才干多么突出,都难以在团队合作中取得成绩。长此以往,他们的整体表现也会变差。
03 给予者更能促进别人的发展
给予者更多地帮助他人,自然能更好地促进他人的发展。但格兰特指出,除了实际的帮助外,给予者其实对别人还有另外一重特别的贡献:发自内心的欣赏。
给予者比索取者更能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美德,这反过来也促使他们更加乐意帮助别人。优秀的教师大多是给予者,他们不仅尽力帮助学生,而且会经常鼓舞、激励学生。在他们看来,每个孩子都是有独特优点的璞玉,值得自己投入精力去将他们磨砺成光彩夺目的明珠。
索取者则难以对人产生发自内心的兴趣。他们经常以己度人,认为别人也跟自己一样,跟人交往无非是为了实际利益,因此防范别人还来不及,哪里还有空欣赏别人的优点呢?
给予者能带动周围的人前进,索取者则阻碍周围的人发展。这进一步拉开了给予者与索取者在成功阶梯上的距离。
图源:Unsplash
04 给予者更容易影响别人
格兰特提到,索取者影响别人,主要是通过咄咄逼人的方式,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让别人听自己的。给予者影响别人的方式,则主要是谦逊低调地陈述自己的观点,获得别人的好感和尊重,让别人在思考之后,自愿接受他们的观点。
表面上,权威式影响法似乎更有效,能瞬间俘虏听众,但其实,低调的方式才能更好地影响别人——前提是听众的自尊水平适中,如果他们的自尊水平太低或太高,则容易被权威式影响。
幸运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心态越来越好,自尊心正常的人也越来越多,他们更容易接受低调的劝说方法——不妨回顾近年来的广告史,在 20 世纪 80 年代,电视广告主要靠明星或专家一本正经地推荐产品,这样的权威式广告,在那时往往能大幅推动产品的热销。
今天,这样的广告基本绝迹,那些不露痕迹博取观众好感的广告,才会被人们接受。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人和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平等,索取者不容置疑、自上而下的劝说方法,越来越不合时宜。给予者看似软弱的劝说,不是逼你同意,只是拿出自己的观点供你参考,却能更好地让人接受其观点。
由此,格兰特等人的研究道出了给予者的成功秘诀。正如老子所说:「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为别人做得越多,你拥有的也会越多。只要注意策略,给予和分享也会成为助推你事业发展的强大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