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重构你的心智模型
舍恩伯格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人类是利用心智模型来思考的,这些心智模型使我们发现规律,带来秩序,能预知事物发展的方向,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有时,我们的心智模型并不正确,这时就需要重构,即从现有的框架转变到另一种框架。怎么重构?下文,「大数据之父」舍恩伯格等人为你讲解~
作者: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 等 来源:《框架思维》 图源:Unsplash
什么是框架?请看 阳志平:我们赖以生存的框架
我们所选择和应用的心智模型就是框架:它决定了我们如何认识世界并在其中安身立命。框架有助于我们把握现实世界,进行归纳总结或抽象出某些规律性的东西并类推至更广的领域。有了框架,我们便可以从容应对各种新情况,而不必凡事从头开始。
有时候,我们的心智模型并不正确。固守一种框架,可能会与最佳选择失之交臂,因为我们所采用的框架本身就有局限性。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重构心智模型,以便取得进步。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从现有的框架转变到另一种框架。虽然这并非常态,但当重构取得成功之后,它能为我们带来一种全新的思路和一系列新的选项。
01 框架库,重新调整,重新创建
通常有三种方法可以实现框架重构。
我们可以从既有的框架目录中选择一种框架,也可以选择另一个场景之下的框架。如果这还行不通,那就得建构一个全新的框架。这三种框架重构的方法——「框架目录」「重新调整」「重新创建」——先后顺序基本上与所发生的概率一致。
有时我们会从已有的一众框架中选择一种新的框架,但很少会从另一个领域借鉴并应用一个框架。当某个新的框架被创建并得到应用时,这一刻非比寻常。
这些重构的框架之间区别并不明显。有时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框架,但实际上它一直都在我们的思维深处。或者,我们可能觉得自己在重新调整某种框架,可实际上它早已为己所用。
这里的重点不是要如何完美地描述重构的方法,而是要认识到有多种方法可以重新建构框架——如果我们在使用其中一种策略时受阻,不妨尝试另一种。
1、框架目录
作为最简单的方法,所谓框架目录就是在头脑的思维框架库中快速搜索,看是否有可行的替代框架。可以回顾一下,无论身处地铁还是在百老汇的车流中穿行,我们可以变换使用不同的地图为自己导航。
当使用我们的框架目录时,了解自己拥有的每种框架的优劣对于确定最佳框架至关重要。同样重要的是,应确保有多种框架可供选择。就像菜品丰盛的自助餐、藏书充足的图书馆或风格多样的音乐收藏一样,一个人的框架目录内容越丰富,其转换到更好框架的机会就越大。
著名投资人查理·芒格曾提到,要在头脑中携带一个「心智模型的网格」,也是出于同样的道理。首先把目光投向自己的内部框架库,这是十分明智的做法。这样一来,一旦有需要,不必耗费巨大的认知力即可从中筛选出适合的框架。
2、重新调整
第二种形式的重构,即对某个借鉴来的框架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调整。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需要重新建构框架却没有现成的替代框架可供选择时。此时,我们会转向其他领域去寻找现成的框架,并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调整。
这不会是一个现成的模板,因此可能需要大量的认知工作来进行适当的改造,但至少有一定的基础。这种形式的框架重构在家具巨头宜家十分常见。
1948 年,当 22 岁的英瓦尔·坎普拉德开始销售家居用品时,家具被视为「世代相传」的,是可以传给下一代的不菲的投资。但是,坎普拉德在战后消费主义的浪潮中见证了一种不同的趋势。
在这种趋势之下,家具可以廉价制造,可以像衣服一样仅在一定的期限内使用。因为宜家的家具价格实惠,人们可以随意更换,而不必将其当作爷爷的传家宝一直使用。坎普拉德成功了。
如今,只要愿意自己组装家具(并且拥有达·芬奇那般灵巧的双手),世界各地的消费者就可以经常用价格适中的宜家家具重新装点自己的家。
宜家最初成功的关键在于,它对家具的定义和用途采用了另一种思维框架,即家具是有使用年限的,而非恒久可用。然而,这一框架并不是全新的,它一直都在那儿,只不过没有人发现而已。
3、重新创建
不管我们是从既有框架库中选其一,还是借鉴其他的框架进行重新调整,都意味着转变到一个已经以某种形式存在的新框架。不过,有时这两种方式都解决不了问题。
有时会出现一些新的情况,亟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去看待和认识。如果不能借助既有框架库或利用其他框架重新进行调整,我们就需要创建一个全新的框架,即重新建构框架。
在这方面,查尔斯·达尔文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一谈到达尔文,人们就会想到「适者生存」的理念。但实际上,他建构的是一个更为根本性的框架:一切生命物种都是由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此基本概念好比生命之树的图式说明,改变了人类对地球生命起源和物种进化方式的理解。
由此看来,重构框架并不意味着从已有框架库中选取一种新的框架,或在适用于其他场景的另一个框架基础上进行改造和调整。
相反,这可被视为一种框架的全新出炉。通过重新创建来重构框架,此举值得肯定和被人们铭记。
02 克服四点障碍
我们都能在框架重构方面做得更好。当试图转换框架时,首先要对可能面临的困难有充分的估计。
此处有四点至关重要:要有架构新框架的认知力,要远离熟悉的事物,要确定合宜的框架,以及把握最佳重构时机。
首先,建立一个新的心智模型,思维努力是必不可少的。
作为架构者,我们已经实践并擅长运用心智模型,但我们并不太擅长选择心智模型,它需要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做出大量的认知努力,而且也不见得就一定能成功。
作为重构者,我们常常不得不接受一种思维上的未知,或者说是「认知未知领域」。「未想到的」和「未触及的」同样让我们畏惧。对许多人来说,跨过已知的领域往往是难以想象的。
我们所面临的第二个困难是,脱离自己熟悉的事物和场景往往很不容易。
在重构框架时,我们必须主动放弃既有的框架,为新框架腾出认知空间。这类似于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一条新的路径时必须撤销现有路线,以免人们还行走在他们原先熟悉的路上,即那些已经被踩过无数次的沟沟坎坎。这就是要学会遗忘,是我们在建构新生事物时必然会发生的。
学会遗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类的遗忘是一个自动的过程,而非我们能轻易操控。然而,如果我们想要重构框架,就必须学会遗忘,特别是当新旧框架相互冲突,或当新框架需要克服其所引起的认知失调时,更是如此。
第三个困难之处是框架与实际情形的契合程度,也就是如何根据特定的情况实现自己的目标。
确定一种合乎时宜的框架并不一定意味着越紧合越好。框架的紧合程度应视具体情况而定。在一个狭窄的框架中,许多约束相当透明,更易记住,但当某些条件发生变化时,狭窄的框架就不再适用。
另一方面,更宽泛的框架可能在更长的时间内都行之有效,但在处理反事实思维时就需要对约束条件进行更周全的调整。我们可以将它想象成衣服:紧身衣服能勾勒出最好的身材,但在不同环境里,宽松的衣服会让我们更自在。
重要的是,在选择更紧合还是更宽松的框架时,环境因素并不是唯一考量,约束条件是否可变同样重要。若不能合理放宽约束,我们所能拥有的选择和所能做的决定就相对有限。宽松的框架虽有缺陷,但其能为我们提供额外的选择,并让人充满涉入感和成就感。
第四个困难是,找到进行框架重构的恰当时机并不容易。
从理论上来说,时机的选择简单明了,如果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既有框架也要做出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在既有框架内调整再多的约束来激发新的反事实思维也远远不够。
当最初的目标发生变化,而新的目标又无法在既有框架内实现时,往往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即便目标仍然保持不变,而各种条件和背景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时,也是如此。
简而言之,所谓框架重构,是指在环境发生变化时转换框架,不早也不晚。但是,当某种心智模型深植于一个人的大脑中时,要找到恰当的时机进行重构会相当困难。
要想成功重构框架,我们必须努力克服这些障碍。幸运的是,我们可以采取某些策略使这样的改变更为容易。
例如,我们要知道,只有当环境发生根本性变化时,才需要转换到另一种新框架。若评估环境是否发生变化,则可以从既有框架的背景、目标和执行情况来考察。花时间考察一个人的心智模型和所处环境十分重要,它是使自己成为更好的重构者的必要条件。
此外,我们知道在既有框架目录内转变到另一框架最容易,借鉴其他框架后做重新调整次之。因此,一般来说,我们主张先搜索自己的已有框架目录或借鉴其他框架,经过调整后再进行重构,而不是从头开始架构全新的框架。这样不但降低了认知负荷,同时还增加了成功的机会。■
文章摘自: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Viktor Mayer-Schönberger)/弗朗西斯·德维西库( Francis de Véricourt)/肯尼斯·库克耶(Kenneth Cukier)《框架思维:高手做事的方法》,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