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不,用以致学
李仁冲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在学生时代,我们就反复听到要「学以致用」,但工作以后却发现,所学很多都用不上。为什么会这样?你有没有想过反其道而行,用以致学?用以致学有什么好处?怎样才能做到用以致学呢?下文,作者仁冲与你分享他的方法~
作者:李仁冲 来源:公众号「万能的沖叔」
「学以致用」?
你或许已经被这个概念,误了许久!耽误了大把的成长时间。你也是一个填鸭式教育的受害者。
在教育家的眼中,每一个学生都是一张白纸,任由涂画。所以你从学生时代,就被反复灌输──学以致用。
所以你学了什么?音乐课上,既没有学明白,现在也仍然不会的五线谱。高中的二次元方程式,高考之后可能就再也没有用过。牛顿发明的微积分,大学之后就全部抛诸脑后。
大脑容量,极为有限。知识,在用进废退之间,那些毕业工作后,再也没有在任何场合被使用过的知识,就被扫到大脑储存空间的角落。有些,可能就此,永久地消失,再也回不来了。
四十不惑,你应该不会为了高考才需要的二次元方程式,回头再去学一遍高中课程吧?
01 知识的孤岛
用不到的知识,在你的头脑中,就像一个个岛屿,孤悬海外。然后被遗忘,就像被很多地图遗忘,而又反复通过抗议来宣示存在的新西兰一样。
原本,这些知识,可能就是被学校老师,灌输到你的脑袋里的。在 18 岁那一年的「解放战争」中,你可能需要用到这上千个分布在知识汪洋中的小小岛屿的某一个碎片化的知识,让你有机会踏入一所你心仪的大学。
你费尽千辛万苦,空投伞兵部队!占据孤岛,坚守待援……
老鬼:八……年啦~ 三毛:别提他了!
没有人记得他们的存在。
02 智者触类旁通
在智者的大脑中,知识并不是孤立的。在一套内在的逻辑统一下,大部分的知识得以构建起一个知识的网络。
在两个原本孤立的岛屿之间,经过大陆板块的移动,或者你的填海造陆,整合成一个更大的岛屿。一个个群岛,逐渐从海底升起,连成一片又一片大陆。
知识的岛屿与大陆
通常来说,越是终日学习不辍的智者,经过几十年的知识积累之后,知识的孤岛就越为稀少。通常,他们能够凭借系统化的知识结构,将自己的知识体系,整合构建成几片连片的大陆。越是知识储备庞大的头脑,知识的大陆就越大、数量越少。
我猜测,里是传说中的开悟者,领悟到传说中的「万法归一」时,可能所有的知识碎片都能够被某一条宇宙终极的法则,构建成一片终极的大陆吧?
当然,我等凡人,不求成佛称圣。但求让自己短短的人生,能够活一个明白。而自己所学之知识呢,也有机会能够用得上。
03 不如用以致学
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在大学时代开始,我就将好奇心与兴趣,转移到一些我将会用得上的知识和技能上去了。
尤其是 2013 年开始创业之后,逐渐领会到「学以致用」之毫无用处!而「用以致学」才是成年人学习成长之根本。
创业是什么?是去一片无人的汪洋探索,面对一片荒无人烟的前路。你对很多的领域,一无所知,或许前方就是会沉没你的百慕大。盲目前行,听天由命吗?绝对不行!学习,是最便宜的手段。
在公司发展的创意萌芽期、产品研发期、市场探索期、成长期等等,每一个阶段都需要基于不同的知识和技能,做出决策,采取行动。作为资源匮乏的创业者,你无法洒出大把的银子,招揽天下英豪共襄盛举。你只能在实践中学习,在事上磨练。
知识和技能,因为接下来立刻需要用到,所以去学习、探索、整合、应用。时间,永远是最稀缺的资源。你没有时间去为了一句毫无用处的「学以致用」,浪费时间在一些,你短时间用不上的东西。
从短视一点的角度,给你的建议就是:如果这些知识,2 个月之内用不上?你就先别学了。最好的,当然是今天你学了,然后当天就用上了。就像我今天之所学,可能直播的时候就用上了,可能明天清晨写书的时候,就被写进了书稿里。
当然,还有一些知识,例如健康、运动、营养、睡眠、心理资本等等,他们或许无法立刻对你产生作用,但会对你的一生,形成长期的好处。面对这些领域的知识,你需要拥有延迟满足感。这就是另一个能力了。
聚焦一个领域,「用以致学」。当你在不同的人生领域,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困惑之后,效能提升,带来更多的自信。渐渐的,你也可以让生活变得更有品味。
04 主题批量学习
如何将知识的孤岛,串联起来?你需要主题批量学习。
当你闯入了一个陌生的岛屿(新领域),你对战场情况一无所知。所以在一开始,你会遇到大量不熟悉的陌生概念、新生事物,可能潜藏着危险,也指不定在什么地方就埋着一颗地雷。你需要小心探索。
情况侦查清楚之后,出动高速机动部队,抢滩登陆,快速打击敌方残部。对关键部位集中火力(时间与注意力),重点照顾。
什么是抽样阅读呢?有经验的特种侦察兵,清楚一本书中关键信息大概的分部位置。找到关键点位,锁定座标之后,脑海中逐渐构建出一个战场的地图……呼叫,「空投部队,敌方指挥部就在××位置(章节书页),活捉作者!」
抽样阅读,抓取一本书中关键的部分,可以让你节省大量的阅读时间。
提升信息吞吐量
如果你还像我一样,具备经过训练后,强悍的速读能力。利用抽样速读的方法,你能够倍增你的信息摄入速度。
因为,随着主题阅读的深入,最初的几本书就已经能够帮你建立起一个全局的框架,也就是开智信息分析课程中首创的「最小全局认识」。
基于这个最小全局认识,你在读任何一本同主题新书的时候,你只是为了快速去获取那些能给你带来惊奇的全新信息,其他都是不那么重要的老生常谈。
社会资本最小全局认识图群
更高级一点的方法,是用空间结构图,将你所理解的这个领域的知识,画一个图谱出来。
你在这个主题领域中所有的新鲜知识,都可以尝试装入这个框架,构建成一个大的知识岛屿,甚至是知识大陆。由这个岛屿发散出去,你的各种跨学科的知识,都有可能在未来得以被关联。
05 事上磨练
用以致学的实际案例:我和潇潇、涤生在喜马拉雅平台,从 2022 年 4 月 15 日开始,每天中午 12:00~13:00 的【死磕拖延症🐌】语音直播项目。截至 5 月 23 日,已经做了 28 场关于拖延症与行动科学为方向的播客节目,真正的死磕拖延症!这个播客计划,也计划持续一整年,让 100 万人有机会听到,影响 1 万人做出改变。
同时,在「千书改命」的三年读书创作小群中,5 月 2 日开营后,也公布了一份 7 本与行动相关的书籍清单。让各位读书创作的三年马拉松同行者,一起探索行动科学的话题,彻底摸清所有和行动相关的知识和技巧。计划在 6 月末,尝试研发一个彻底解决拖延症的课程,内部试讲。
事上磨炼,本身死磕拖延症这个项目也是为了解决我自己写书拖延的问题。效果立竿见影!
从 4 月 26 日开始到现在,我基本上已经习惯了每 5 点左右起,日出而作。8 点左右,交出当天要写的 1000~3000 字书稿,到开智青年作家群催稿凡尔赛。还在开智「创作你的第一本书」课程群里,做了一场内部直播分享,如何解决创作拖延的问题。
这叫做什么?用以致学!学了,立刻就用。
当然,以创作为导向,以输出作品作为闭环。我还会写一本彻底解决拖延症话题的书,可能会在这个盛夏落幕之前,将书稿交给编辑吧。
06 跟随牛人选书
还有一些朋友,还不清楚自己到底应该选择哪个方向去主题阅读,研究精深。其实你只需要记住一个最重要的原则──读书,是为了构建差异化信息优势。
你需要读一些少有人读的,别人不太容易知道的,比较难的高质量书籍。
通常,最简单的方法,是找到那些已经有人整理好的书单。但你需要注意,很多书单的背后,可能隐藏了一些商业利益的扭曲,并不是客观的推荐。比如,如果你购买罗胖最新出版的《阅读的方法》,里面每一个章节都会推荐一些书,都在得到的付费会员里面可以得到电子版……我觉不太可能去选择这样的书单,作为我选书的参考。
更值得追踪的书单,是某些牛人已经通过主题阅读,踩过坑了之后,筛选出来的书籍。这是你更应该听一听的,读过很多书的人的意见。
如果是去豆瓣看哪个人比较牛,你不要看他读了多少书。你需要看他写过多少书评,是否真的有见地?当然,这里随即带来的一个问题是──这些评价,都是主观评价。
你可以通过一些客观的信息,去交叉验证。比如通过豆瓣的评分、Goodreads Rank 分数。但最后你会发现,这其实还是主观的。这些评分,其实是一大群人的主观评分后的平均值。群众的眼光,也未必雪亮。
更直接的方式,是找到对某一类话题熟悉的牛人推荐。当然,你可能需要先进入一些社群,或者通过超强的社交能力,可以和一些牛人成为朋友……或者至少得先加个微信之类的吧。
当然,最终一本书究竟应该如何评价,还是要看你自己,在读了这本书之后,是否有收获吧。
07 小结
用以致学,事上磨练。
困难的事,难以做成。也因其难,所以历经种种磨难,方能攻克。
若等你站上知识岛屿的巅峰,极目远眺……或许下一个岛屿,就在不远处,等你填海成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