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大脑潜能,请看这本书
百万机器猫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是在用石器时代的大脑,应对数字时代的信息洪流。为应对这个时代,经常需要多线程工作,你是否常有力不从心之感?我们所创造的信息文明,是否已超过了人类生物性大脑所能负荷的容量?我们大脑处理信息的能力为什么是有限的?该如何通过脑力锻炼去拓展这些极限?《超负荷的大脑》一书,探讨的就是这个话题。下文,作者钟慰与你分享他的读书笔记~
作者:钟慰 来源:公众号「百万机器猫」 图源:Unsplash
当你在办公室忙着处理周末积攒下来的邮件时,突然被一通来自客户的电话打断,等你好不容易处理了客户的投诉之后,回过神来,一瞬间却忘了自己刚才准备干什么。
在安静地阅读一本纸质书时,你可以轻松地进入专注状态,可当你在互联网上阅读文章时,就容易被文章四周的动态小广告干扰了。
生活里巨量的信息洪流,也给日常的工作生活带来了大量干扰噪声,你是不是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大脑似乎不够用了。
这是不是问题?这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应对?
《超负荷的大脑》通过对一系列前沿科学的探索,一步步揭开超负荷大脑的面纱。
本书的作者克林贝里教授是一位活跃在一线的学界领袖,任职于瑞典著名的卡罗林斯卡研究院,也是诺奖的评选机构瑞典皇家科學院会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儿童记忆训练,他的研究证明工作记忆能力可以通过训练加以提高。
在学术之外,他创立了一家生物技术公司,开发了一种训练工作记忆的软件程序,市场反响热烈。同门川岛隆太,更是帮助任天堂公司开发了「脑白金」系列游戏,全球风靡。
《超负荷的大脑》出版十年,广受赞誉,是一本大脑研究的科普佳作。
01 超负荷在加剧
把大脑比想象成一台高速运转的机器,不断加工处理感知信息,超负荷是不是意味着这台机器失灵了。
尼古拉斯·卡尔在畅销书《浅薄》中预测:在尽情享受互联网慷慨施舍的过程中,人类个体和社会都在退步。
但作者克林贝里带来的是一个好消息。
20 世纪最初 10 年,当对数量极大的人群进行心理学测试的时候,学者们发现在各项测试中的表现是正相关的。意思是那些在某一项测试中的表现,超过平均水平的人,往往在其他测试中的表现也超过平均水平,这意味着在所有的测试中都存在一个能够决定表现的因子。
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和霍恩提出的理论是当时极具影响的关键之一,假设这个因子可以使用统计学手段来发现,并且命名为普遍因子,这就是智商。
新西兰学者詹姆斯.弗林教授在 1982 年的一期《自然》内,提出了美国人做智力测验的成绩越来越好,这个现象具长期性、明显、在不少发达国家也有。
他回顾了超过 70 个研究,包括 1932 年到 1987 年超过 7500 名测试者的数据,结果发现每隔 10 年平均智商增长三分,也就是大约 3%。这意味着如果将一个 1990 年的测试得到平均分的对象送到 60 年前,成绩将排名在前 6%,从中游突然跃居到前 5 名。
现在,大多数心理学家都相信,测试分数的增长是人变得越来越聪明的真实反映。长期从事高强度劳动,肌肉会变强,可能当长期处于信息压力下,智力也因此变强。
既然智力在不断提升,大脑机器的性能不降反升,为什么仍然觉得头脑不够用?进一步的研究定位到这与需求与能力之间差异有关。
庞大的信息量增加了不少额外的要求,比起三年前,一边打电话一边删除邮件的能力也许改善了 10%,但是你每天收到的邮件可能增加了 200%。
去看看普遍大众的情会发现,并不是人们的能力变弱了,你感到自己能力不足与你的这些能力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之间其实并不矛盾,感知只是一个相对的缺陷。
大脑没有失灵,只是对手过于凶猛,而且随着社会的不断加速,信息洪流滚滚而来,超负荷正在不断加剧。
02 注意力的瓶颈
不能坐以待毙,要迎击这股信息洪流。
认知革命的学界领袖,西蒙有这么一句名言:「信息的极大丰富意味着注意力的极度稀缺」,信息洪流伴随着注意力的稀缺。
作者把关注投向了注意力的研究,先看一下注意力的前沿研究。
如果周遭环境是一张地图,那么注意力就好比一道照亮地图上特点区域的光束,注意力不仅是你注意了什么东西,还内有乾坤。
华盛顿大学的柯尔贝塔和舒尔曼把注意力分为了两类:一类是刺激响应注意。周围有什么新发现,特别新奇的事情让你不由自主被吸引。
另一类是受控注意,受你控制。比如你明天要考试,你有意识去翻看比较,这就是受控注意力。但是你一想到你女朋友你走神了,你的受控注意力就失去控制。
两类注意力互相角力,刺激响应不断增多,需要在受控上来对抗,决定受控注意能力的是工作记忆。
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克雷顿·柯蒂斯和马克·德斯波西托设计了一个心理学实验来测试 15 名受试者的工作记忆,在测试的同时他们对大脑进行了不间断的扫描。实验结束后,两位研究者对扫描仪采集到的四万多张脑部影像进行分析,发现了工作记忆的脑区。
与柯尔贝塔和舒尔曼关于注意力研究相比较,他们得到了一个吃惊的结论:工作记忆和注意力的脑区相互重叠。
工作记忆指的是一种脑内系统,能够为语言理解、学习和推理等复杂认知任务中的必需信息提供临时的储存和操作。工作记忆可以用来控制注意力、记住指令、把做事情的计划储存在脑海中,以及解决复杂的问题。
容易理解的是,当你在两项任务之间切换时,必须同时在大脑中切换两项任务各自所需的指令,这样大脑中的信息量就比只存储一套指令时多出了一倍。只有信息暂存能力足够强,你才能经受起双倍的工作负荷。
而当你在嘈杂的办公室里执行某项任务时,只有稳健的信息暂存能力才能保证你的注意力不被分散,否则你就会很容易丢掉脑海里存放的信息,完全回忆不起来自己之前要干什么。
工作记忆有瓶颈,1956 年认知革命的标志性事件 7±2 短时记忆容量的发现人类的短时记忆带宽很窄。在 21 世纪初,认知心理学界将阈值进一步向下修正,主流文献认同的新阈值更缩减到 4。
工作记忆是化解信息洪流的关键,作者恰恰是一名研究工作记忆的专家,本书也将进入关键部分。
03 工作记忆的奥秘
工作记忆是顶级神经科学家提出的一个开创性概念。
研究起源于两位科学家阿特金森和希夫林,提升人的记忆过程,从输入开始,分别经过感知记忆 → 工作记忆 → 长时记忆。
其中感知记忆,大家可以理解为人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系统所接收到的信息,它经人的神经系统传输到工作记忆并进行相应处理之后,才会转到人脑中的 硬盘(长时记忆)去,当然 工作记忆也可以直接从硬盘中读取信息。
取名工作记忆,因为不仅包括短时记忆的信息,还包括信息处理的系统。这是记忆的瓶颈,也是记忆研究的突破口。这个模型把人的记忆跟计算机的存储进行了类比,神奇数字的限制来源于容量。
但是也带来了另外一个假设,记忆的强度取决于读写的频次,记忆次数越多记的越好,但这并不符合实际。
突破来自牛津大学巴德利的工作,他当时的工作是负责邮政编码的设计。关于邮编编号,我国是纯数字串组成,英国则是「英文+数字」的形式。
巴德利发现「英文+数字」的结构要比纯数字更好记,因为它是有意义的字符串,除了记忆次数,还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变记忆强度。
工作记忆的本质是什么,突破口是语言,除了作为一种交流媒介,语言还可以作为大脑储存和处理信息的载体。巴德利提出大脑使用了一个「语音回路」:默读数字或词语能够将信息保持几秒钟的时间,与此同时,大脑也在收听。
通过使用语言片段帮助自己去描述事物,可以将心理运算的结果进行暂时性存储,或者还可以提取出大量的以语言表达方式储存下来的信息。心理运算中会涉及大量数字,如在提取像「7×8=56」这样的非文字公式时就会涉及许多数字。
工作记忆不止语言,在实验中让被试者在短时间记忆东西时,比如单词语音,同时执行一个与此不同的较复杂任务,比如一个视觉图片任务。
根据原有的记忆理论,因为它们不是同一件事情,应该会彼此影响,会受制于人脑信息处理任务数量的 「魔法数字7」准则,即人脑同时只能处理 7±2 个信息组块。
最终实验结果表明,语音任务和同时进行图片任务没有互相影响,并且当语音任务被阻断干扰时,有关视觉短期记忆并没有受到影响,依然能正常进行保存。反过来也一样。
这就用实验有力证明了人脑的短期记忆中,语音信息处理是一个独立的系统,视觉也是类似一个平行的系统,它们互不干扰。这就是被现在心理学被称为的「记忆双分离」机制。
在 2000 年,模型进行了升级。巴德利在一篇文章中他提出:原本的工作记忆模型中,缺失了一个能整合语音信息、视觉空间信息的系统,他把这个系统称为 「情景缓冲器」。这个系统会做一些混合操作,就是把单纯语音、单纯视觉、语音与视觉之间的信息,进行混合处理。
「情景缓冲器」就反应了人类意识。虽然人的大脑可以保留记忆信息,但这些资讯必须以某种方式被展现激 活,这种展现的方式就是在「情景缓冲器」中。甚至可以说,「情景缓冲器」就是人类意识所在。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渐渐发现工作记忆不是无生命的机械体,而是可生长的生命体。
04 心智的提升通道
道伊奇在《重塑大脑》中讲到,近年来科学家们发现孩子并没有被他一出生时的心智能力锁住,受损的大脑常常可以重新组织它的功能。
假如大脑的某些细胞死了,经过一阵子以后,这些细胞的功能可以被替代,许多认为是固定的回路,甚至基本的反射反应,都是可以改变的。
可成长就可以改变,大脑可塑的研究结论非常令人振奋,推翻了大脑不能改变的教条,这可以算是 20 世纪最惊人的发现。
如何运用可塑的发现,作者克林贝里列举了一些具有可操作性的锻炼方法。
有两个方向,第一个是神经认知强化,这是种由外至内的方法。通过人脑与计算机的互动,神经外科手术以及精神药理学的开发大脑的潜力。
《自然》杂志在 2008 年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受访者中高达百分之二十的人表示曾服用过药物利他林来增强认知能力。
尽管看上去非常神奇,但它毕竟是精神类药物,大脑对其成瘾并产生耐药性的可能性仍然存在,如果服用者在成瘾后想要戒断,同样会非常痛苦。
因此,为了防止滥用,日本政府已经在全国范围内禁止了利他林的非处方使用。而在中国大陆,这种药物目前也只能在正规的大医院里,通过医生手写的处方才能拿到。
利他林只是此类药物中第一个上市的,到作者成书为止,已经有大约四十种物质陆续开发出来。
作者尽管并未流露出对这些药物的强烈批评,但他更提倡另一个方向:心智锻炼。心智锻炼是由外至内的改变。
锻炼工作记忆最简单的方法是阅读、下棋、弹奏乐器和跳舞这几项活动。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乔·韦尔盖赛对超过四百名老年人进行了为期五年的观察,发现如果每周能够进行八次以上的上述活动,发生老年痴呆的风险会降低一半。
这其实也是显而易见的,因为下棋对工作记忆和注意力控制有着相当高的要求,预先想好接下来的几步棋该怎么走,对普通人而言可能是工作记忆负荷最高的日常活动之一了。
类似的还有阅读,而且很显然,文字内容越复杂,效果会越好。作者指出,大家可以主动去尝试进入自己不熟悉的领域,阅读这个领域里夹带大量术语的专业文章,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的词法能量。
当然,阅读晦涩的专业文章实在是一项太艰巨的挑战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坚持下去,因此作者也推荐大家去阅读菜谱,尝试看自己能否一次性地把烹饪步骤全都装入自己的工作记忆,直到烹饪完毕。这无疑是一种更能带来乐趣的脑力锻炼方式。
然而必须明确的是,如果希望训练有效,一定要达到足够的训练频率和强度,每周只下一次棋是不会有任何效果的。
除了下棋,冥想是另一种可以有效锻炼工作记忆的方法。在练习冥想时,你要半闭着眼睛静坐,专注于自己的姿势和呼吸。你不需要念任何经文,也不需要在脑海里幻想任何具体的形象,你要做的就是数你的呼吸,每呼吸一下计一次数,直到数到十,然后从头开始。
计数的作用是让你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走神,如果你忘了数到几,或者突然发现自己已经数到了十六,你就会意识到自己的注意力已经分散了。
如果从提高记忆执行功能入手,也有人认为通过冥想和打坐,也是一个可能的提升方式,因为在记忆执行功能会包含意志能力。虽然可能看起来和记东西有距离,但是工作记忆本来就不仅是记忆东西,只要其培训和工工作记忆相关的能力,对工作记忆都可能有帮助。
锻炼强度是不是越高越好?未必,有一个最佳的锻炼负荷,称为心流。
当挑战超过了能力,感到有压力的能力超过了挑战,就产生了可控感,随着挑战水平的降低,事情变得乏味。只有当能力和挑战处在平衡状态时才能引导出心流。也许只有进入深入状态,能力才能完全发挥,潜能才能最大化的开发。
通过神经认知强化和心智锻炼,通过发现心流,能搭建提升心智的通道,也将赋予大家迎击信息洪流的武器。
05 尾声
150 年前,进化论的发现者之一华莱士提出了一个人脑发育的谜团,为什么进化会给予早期人类如此过剩的智力空间,现代人的大脑和四万年前的克罗马农人并无差别。人类拥有这个庞大的大脑是非常不合理的。因为进化的原则是,它只会令组织的程度恰好达到每个物种实际需要的程度,绝不会超过一点。
经过了百年,离解答华莱士的难题似乎越来越近。那些对能力极限挑战最大的情况,对大脑的训练作用也最大。这是生活中对身心智的严苛要求和越来越高的复杂性,使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渐变强。
大自然赋予了这颗神奇的大脑,在超负荷的时代仍然能够不断进步,挖掘出更大的能量。
几千年来,大家一直在面对大脑不够用,但越来越够用。必须正视自己对信息、刺激和心智挑战的渴望,找到认知跟自身能力之间最优的平衡点,将大脑能力最大化的开发出来。
《超负荷的大脑》的介绍告一段落,最后总结:
在这本书中,作者克林贝利从信息超载、注意力缺失的困局出发,通过神经科学研究,提出了工作记忆这一破局关键。书中揭开了工作记忆的奥秘,提炼出一系列可操作的提升策略,而最终指向了大脑的终极奥秘。
智者们对平凡之处感到伟大,大脑是大自然赋予的力量,如何去运用,值得每个人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