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扬名:如何改变他人行为?
黄扬名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很多时候,我们想改变别人行为,未必就是为了让自己从中得益,而是出于责任与义务,比如,让孩子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但是,想要改变别人的行为并不容易,有什么方法吗?下文,辅仁大学心理学系副教授黄扬名就教你几点方法。
作者:黄扬名 来源:黄扬名的 Zine 专栏 图源:Unsplash
01
改变自己很难,改变别人也不易。存在不对等关系时,强势的人看似可以强迫弱势的人去改变,比如,父母不让孩子做某些事情,以此改善孩子的一些坏习惯。
但是,因禁止而作出的行为改变,说穿了都是一种假象。因为想做这些事情的动机没有改变,即使有惩罚规则,人们还是会想方设法避开。此外,若禁止做某件事情,反而容易激起人们挑战权威的动机。
有个经典的白熊实验,实验中,研究者让参与者看白熊图案,之后告诉一半参与者不要去想白熊,另一半参与者则没有给特别指示。结果发现,那些被告知不要想白熊的,反而会不断去想白熊。
与其禁止,不如创建新的链接,并且这个链接是你认可的。比如,你不希望孩子整天在家玩手机,与其禁止他们玩手机,不如带孩子在家进行别的活动。
很多时候,一个人总是做某件事情,并非乐在其中,只是习惯了,或是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别的事情。所以,若你协助他创建新的行为模式,就有可能改变他的行为。
比如,你有个朋友,特别喜欢米飞,每次看到米飞,就会想起这个朋友。后来你和他疏于联系,刚好生活圈有另一个朋友也很爱米飞,那你以后看到米飞时,大概率会想到这个在生活圈的新朋友,而不是原来那个爱米飞的老朋友。这就是因为你创建了一个新的链接。
02
要强化新链接的形成,并把它转化为习惯,你可以善用推力及奖赏。奖赏大家应该比较常用。我们都期盼,一开始用奖赏促使行为改变,习惯成自然,之后就不需要奖赏了。但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不会常发生,甚至对某些人来说,根本不会发生。
相比之下,用推力是比较好的做法。因为你没有强势引导人们,为得到某个东西而做出改变,你只是通过了解这个人的习性,巧妙做一些设置,让他不由自主做出行为改变。
以拿饮料为例,很多时候,你对饮料的甜度和冰块根本没有强烈偏好,店员建议什么,你都会说好。如果我们希望大家少摄取糖分,就可以让店员改变说词,以前说半糖少冰,现在改成少糖少冰,就会让一些人减少糖分摄取。
我有个朋友,为减少自己使用社交 App 脸书的时间,就把脸书和微信读书 App 的位置互换。因为习惯使然,每次想用脸书时,她就会先打开微信读书,就可能因此多看一点书而少看脸书。
当然,利用推力也存在一定限制,如果你很了解自己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那么推力能够造成的行为改变就非常有限。
对此困境,还是要回归动机本质,让自己转变动机,否则设置再多奖赏或惩罚,都只能短暂改变行为,而不会长期改变行为模式。但人都有惰性与劣根性,所以持续设置奖赏、惩罚在生活中还是很常见的,不然我们就不需要法律法规了。
03
很多时候,你之所以想做某事,是因为觉得做这件事情利大于弊;同理,不做某事就是因为觉得做这件事情于己无益。那么,如果可以让人们即刻感知到长期做某事的好处或坏处,就有机会带来改变。比如,之前有人比较双胞胎吸烟与不吸烟之后面容的改变,对那些在意面容的人就特别有效。
当然,这个做法要成功也不易,否则人们就不会有那么多坏习惯了。比如,最近为鼓励小儿子学英文,我就跟他说:「你如果不学,以后就不能自己出国玩。」结果,他回我:「那我就不要自己出国玩,等你死掉,我就不出国玩。」
如今科技发达,或许,我们可以让人们先沉浸在改变后的状态,以此促使他们做出改变。但想想哆啦 A 梦中大雄的反应,可能自己有点想太多了……即使你不知道如何让人成功改变行为,但禁止绝对不是该用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