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人性探照灯,窥见幽微人性
歪歪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行为分析」是阳志平老师二十多年的心理学集大成之作,是他站在伟大的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的肩膀上,研发的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那么,这样一门课程,会学习什么呢?下文,课程学员歪歪,为你介绍人性系统中个人、情境、情绪三个变量;如何运用行为预判框架去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预判;以及如何给人生找定位,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作者:歪歪 来源:公众号「林间花开」 图源:Unsplash
行为分析四期课程结束,感觉还停留在开学之初,回味无穷。带着情境记忆,写下这份学习小结,回顾这一期的课程。
阳光明媚的四月,坐在桌前,听完阳老师讲完行为分析四期课最后一节,意犹未尽。尽管当下战争不停,疫情不灭,裁员不断。但在阳老师这盏探照灯之下,得以窥见幽深的人性。拨云见日后,仍对这世界抱以美丽的期许。
01
何其有幸,能够跟着阳老师从一期到四期,整整花了 9 个月时间学习,欲罢不能,可见这门课的魅力。一路学过来,见证了阳老师是如何优雅地提出一套人性系统论。如果要向朋友推荐这门课时,我该怎么说呢?
我应该会说,这是一门阳老师二十多年的心理学集大成之作。他站在伟大的心理学家、认知科学家的肩膀上,提出的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课程。有个人发展停滞问题、情绪障碍问题、也有婚姻和谐问题。
每一个问题都很大,如果再把这些问题组合在一起,就更复杂了,但生活中就是有这么多复杂的问题。相信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碰到这些问题,表面是要解决,实际是要探寻人生的意义。如何解决,请上行为分析课。
解决人生遇到的各种问题,要回到原点,重新认识你自己。你是谁,你有什么样的行为模式,你的简化与冲突是什么,都可用行为分析课中的人性系统论来回答。人性系统论指的是由人们大脑与人、情境、情绪相关概念组成的系统。
按照颗粒度分,人性系统可分为三个版本:极简版、大众版、专业版。从大脑算力上看,可以解释三种以上的行为;大众版可以解释数万种以上的行为;专业版可以解释数亿种行为。
在极简版中,你只需要记住人性系统的三个变量:个人、情境、情绪。语义表达是,你在什么样的情境下,会感到如何。比如,内向的人在社交情境中,会感到不舒服,想要逃离现场。
在极简版的基础上,大众版叠加了 16 组个人概念。个人概念是认识世界的最小单位,指的是个人在其生活中经由对环境中人、事、物的认识、期望、评价、思维所形成的观念,比如,你认识了一个活泼外向的朋友,下次你介绍他时,会说他是一个外向的人,「外向」就是你对他形成的个人概念。
大众版足够解决上万种行为,对普通人来说,已足够用。专业版面向的是专业工作者,如咨询师。有志于成为人生咨询师的,可以在专业版上进修。
人性系统中的形成的个人概念,受大脑最小能耗和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产生三重简化和三重冲突。简化好比是导航系统,能快速帮帮你定位线路,减轻大脑的认知负荷。
简化有三类:
整体性简化,如对他人形成刻板印象,他是好人;他是坏人。按简化的程度分为过度简化、中度简化、轻度简化三个层级。
第二类是测量尺度的简化,用二元对立代替多元,你会把人简单粗暴看成好人和坏人,聪明和笨蛋,这反映了大脑爱偷懒的特点,能不思考就不思考,能少思考就少思考。
第三类是个人经验的简化,你知道的你才会相信,你见过的你才会相信,不管我怎么劝说,我妈就是相信神明是会保护我们的。
受自我保护机制的影响,避免人性系统的崩溃,还会产生三重冲突,三重冲突按部分与整体,分为部分与部分的冲突、部分与整体的冲突、整体与整体的冲突。
冲突是动力系统,一个人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冲突,解决人性问题,往往从冲突入手,找到关键所在,促进人生发展。如何解决冲突?高手的做法是,把冲突变成生产力,输出作品。弗洛伊德的神经质很高,直接成为研究自己的一个突破口,把自我探索变成作品——「梦的解析」。
02
自古有「听天由命」,这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更好的做法是,用学到的人性系统,给自己科学算命。知人知己,成人成己。
借助人性系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预判,如何预判?行为分析课程提出两种行为预判新框架:简单模型和复杂模型。
简单模型用以预判单一目标,分析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动机偏好或人生叙事这类静态的行为目标。从已知的行为线索中,预判一个人是外向还是内向;聪明还是笨蛋;自主还是顺从等。
预判单一行为五大流程:
1、确定预判目标是要预判什么?是看一个人靠不靠谱,内不内向,还是聪明不聪明还是别的,圈定预判目标。
2、 被预判者被预判者是否做了相关的行为,这个行为信息能否给你觉察到,并用来预判他的行为。
3、行为线索和三角测量常见的行为线索有语言、非语言、情境、其他等,线索分强线索和弱线索,强线索更容易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提高预判的准确性,可以采用三种数据,也就是三角测量,类似于信分中的交叉验证。
4、预判者不同的预判者,预判的准确率也会不同,比如阳老师,功力深,能一眼找出一个人的问题所在,预判的效率和准确率会更高。
5、被预判者-预判者的关系两者的关系会存在偏差,我是外向的人,在看他人时,也会容易把他人看成是外向的人。还会出现家庭效应, 家里两娃,我会更偏向小宝,对大宝有要求;而队友偏向大宝,总认为我对小宝太好,对大宝不好。当两个娃发生冲突时,即使有时错的是小宝,我安慰的是小宝,指责大宝,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行为反应。
如果涉及到的是有行为链的多个目标,就要用复杂模型,行为预判中最重要的模型——责任与功劳模型。
如何理解责任与功劳模型,可以从人性系统的最小情境行动周期入手。个人是镶嵌在时空情境之中,他人也是情境。在特定的情境中,个人概念会给激活、唤醒。
在一个人做出行为倾向之前,情绪先发生。40 毫秒就能产生情绪反应。情绪反应就像足球的守门员一样,结合个人概念(人格特质、认知能力、动机偏好、人生叙事)进行调节、拦截。
在面对一样的事情,每个人的反应是不同的,在面对领导的批评,有的人会顶回去,愤怒离去;有的人则是低头沉默;也有的人会以幽默回击,一笑而过。
个人概念在情境给激活后,情绪会产生三种反应,一种是消极的,引发的是行动瘫痪或是放弃;一种是中性的,引发的行为是保持原状;最后一种是积极的情绪反应,引发的是,执行行动。
在做出行动倾向后,会产生两种反馈:正反馈和负反馈,这两种反馈会形成情境记忆,变成习惯、技能或是自传记体,不断地滚动和循环,在大脑中留存下来。正如课程结局里说的:
你在与情境的互动中,留下了一些什么?那是风雷水火土,那是喜怒哀乐,那是知识与记忆。时过境迁,这些个人概念是如何促进和阻碍你的人生发展?
03
知命之后,如何改命,有什么高效的行为改变方法?这是行为分析课中的第二大精华内容,是行为分析课最难的部分,涉及到要给人生找定位,制定行为改变方案。
基于当前行为问题制定目标,难度不大。找出目前最阻碍,最让你不舒服的问题后,再用 6 大改变技术去设计方案,一一击破。难的是如何借用阳老师三大秘密武器:人性系统论+人生资本论+人生周期论,整体上制定人生目标。
人生命题,无非回答「我是谁」、「我来自哪」、「我去往何方」,这是哲学问题,也是人性问题,行为改方案同样涉及到「我来自哪」、「我是谁」、「我去往何方」,这三个方面包含了过去、现在、未来,如何回答,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创设一个意象原型。
4 岁开始,你已经有意识借助具象的东西(意象),认识经历过的事情,初步建立事物的意象原型。
这个时候,大部分出现的是家庭和学校,有爸爸妈妈、老师、小朋友,还有来自书中的人物如白雪公主、女巫等意象,之后你会把这些意象拟人化后的形象,就变成了你的意象原型,长大以后,就会去想,我要变成妈妈那样的人;我不想变成爸爸那样的人。
你是你自己一生的作者,在人生叙事前期,收集以意象原型相关的写作材料,为叙事中后期做准备,撰写人生故事。
意象原型对改命为何如此重要?借用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同一性理论,意象原型能够统领整合多个自我,把过去的我、现在的我、未来的我统领成一个自我同一性,回答我是谁。
阳老师从大脑的角度,解释了意象原型的重要性:
人是通过叙事、形象思考的,而不是通过理性、逻辑思考的。叙事、形象类思考挤占大脑脑力最小。
如何找到意象原型?可以从你的 10 个自传记记忆中去找,你的高峰事件、低谷事件、儿童事件等,找出你喜欢的重要他或是不喜欢的人,这些人往往是来自你的父母、领导、同事、朋友、老师等,最为关键的是,第一个影响你的老板;第一个影响你的老师;第一个书中影响你的人物;第一个偶像等等。
需要注意的是,现实生活中的比书本中的意象原型更重要;能接触到的比不能接触到的更重要。
意象原型由一组词汇组成,包括主体词和限定词。从角色榜样中找到朦朦胧胧的主体词,再从人性系统中找到限定词。
你设定的意象原型有没有想当然,衡量的标准是,是不是基于人性系统去考虑。
心理学家斯金纳在 22 岁时,有志于成为一名小说家,明显不符合他的人性系统,在他的认知能力中,感商不高,反而是智商和理商很高。幸好,他没在小说家这个意象原型逗留太久,之后,他找到了人性系统更匹配的「工程师」意象原型,度过了他简单又辉煌的一生。
阳老师说,好的行改变方案,要既可远观,又能细看。
远观指的是,找到的意象原型能管上 12 年,只管 3 个月、半年的,就不是好的意象原型。细看指的是,围绕意象原型,制定目标的执行计划,1 个月、2 个月、3 个月到 6 个月不等。作品是实,意象原型是虚,虚实结合,才能走得更远。
在远观和细看的前提下,再结合人性系统,借助行为改变的 6 大技术、36 个妙招,从认知、动机、叙事、情境上,借力打力,提升行动力,促进人生发展,达成改命目标。
小结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何以更好成为自己,需借助行为分析这盏探照灯,顺着人性来。哪怕前面的路,荆棘丛生,也能在光束中,坚定前行,一步一个脚印。
找到人生定位,整合自我同一性,发展出独特的人格魅力。到了老年阶段,再来回顾这一生,能坦然面对和接受过去,而不是抱着遗憾和绝望离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