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雷厄姆:这样写作才有用

Paul Graham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什么是好文章?硅谷创业教父格雷厄姆认为,好文章要有用。那么,什么是有用的写作呢?格雷厄姆给出一个公式:重要+新鲜+正确+说服力,同时告诉你,如何根据这个公式,写出一篇有用的文章。

作者:Paul Graham 译者:宫子茜 来源:http://www.paulgraham.com/index.html 正文共 5157 字,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01

什么是好文章?我们会说,好文章要有说服力。没错,老师就是这么教的。不过,我们不妨把目标定得大一点:好文章要有用。

文章要有用,首先要写对。但仅仅是写对还远远不够。写对太容易了,含糊其辞就可以。拿学术写作来说,这种错误满地都是。假如你对某个话题一无所知,这样写肯定不出错:这个问题很复杂,有很多因素要考虑,把它看得过于简单是不对的……

确实,这么写没毛病,但也没有告诉读者任何信息。有用的写作,不仅不能出错,还要同样有力。

比如,「派克峰位于科罗拉多州中部附近」比只写「派克峰位于科罗拉多州某处」更有用。但我要是写「派克峰位于科罗拉多州正中间」,就有点过头了,因为它在中部还要偏东一点。

精确与正确如两股势力,互相争夺。只要忽略一方,就能轻松满足另一方。一头是虚浮的学术写作,一头是煽动者大胆的伪修辞。有用的写作既要直白,又要正确。

此外,有用的写作还包含两点:1)向读者传达重要信息,2)至少对一部分人而言是新信息。

告诉读者新信息,不代表一定要出其不意。有些情况下,你得告诉读者那些他们潜意识里知道,但无法用言语表达的东西。这种信息才更有用,因为这些内容往往更深植人心。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总结一下:有用的写作告诉读者正确且重要的新信息,且越直白越好。

注意,每一点都得把握一个度。比方说,你不能指望哪个观点这世上从来没人听过。你任何一种想法,十之八九,在全球 70 亿人口中,也有人想到过。不过,只要还有不少人没听过这个观点就可以了。

不仅新鲜需要把握度,其他三点,正确、重要和说服力,也是一样。其实,我们可以把这四点看成数字,四者相乘,就能算出有用性得分。我知道这样简化有点笨,但事实就是如此。

02

怎么保证你写出来的东西既正确,又新鲜,又重要呢?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其实是有窍门的。

我朋友罗伯特·莫里斯教我的,他有说话无聊恐惧症。诀窍就是,除非你的话的确值得一听,不然就别说。这就让人很难从他那里得到意见,但他一旦给了你意见,这些意见基本都是对的。

用到写文章上,便是,写得不好就不要发表。可以删掉重写。你可能要经常删掉四五段内容,甚至整篇文章。

我们没法保证每一句都写得好,但可以保证发表出来的都是好的,只要做到不好的不发表就可以。

在科学界,这种现象叫做「发表偏倚」,业内人士普遍觉得这样不好。即使你研究的某些假设难以下定论,也应该把研究结果公之于众。但对写文章来说,发表偏倚反而是康庄大道。

我写文章,往往是先松后紧。我会一鼓作气写完初稿,想到什么就都写下来。接下来,再花些时日细细修改。

虽然没数过自己的文章究竟校对了多少遍,但我敢说,有些句子我读了不下 100 遍才敢发。

校对文章时,总有那么几段辣眼睛,要么写得不够巧妙,要么不确定写得对不对。一开始还意识不到,大概十遍读下来,我一读到这些地方,就会想「啊,这啥玩意」。

这些碍眼的句子像荆棘一样,我一经过袖子就被钩住。这些「荆棘」消失之前,我一般不会把文章发出来,直到整篇读下来德芙般丝滑,再没有那种被扯住衣袖的感觉。

有时,如果实在想不出更好的措辞,原文就算不够巧妙,我也可以将就。但要是写得不对,我绝不会故意放过。千万别放过。如果感觉写得不对,只需要问问自己这句话为什么不对,大多数情况下,你胸中已然有了更佳选择。

这一点,散文家比记者有优势。散文家不用赶截止日期。不满意可以一直写下去,直到满意为止。要是写不好,也不用非得发表。在粮草不断的敌军面前,错误不堪一击。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没有截止日期大概就是这种感觉。你对自己会有种别样的期待。你就像一位父亲或者母亲对小孩说:「如果你不吃掉碗里的蔬菜,我们就在这陪你坐一晚上。」只不过,你同时也是那个小孩。

也不是说肯定不会出错。比如读者指出我在《鉴别偏见的方法》一文中漏掉了条件(c)之后,我就加上了。但实际上,基本所有错误我们都能找出来。

03

想写出重要的文章,同样有诀窍。这很像我给年轻创业者的创业建议:你自己想要什么,就去做什么。

可以把自己当成是读者代表。读者总会有一点像你的地方,如果你写的话题对你很重要,那么很可能对相当一部分读者来说,这些话题同样重要。

重要性涉及两点。有多少人关心这件事,乘以他们有多关心这件事。当然,这就意味着重要性并非规则的矩形,而是呈参差不齐的梳子状,就像黎曼和。

要想写出新意,就写你反复思索过的那些话题。在这一点上,你依旧可以把自己看成是读者代表。

如果有什么是你没想到,让你反复思考的,很可能有相当一部分读者同样想不到。和正确与重要一样,你可以用莫里斯那个技巧来确保自己写得有新意。如果没有从写文章中学到新知识,就不要发表。

判断是不是新知识的时候,你需要谦虚,因为承认某件事是新的,等于承认你之前不知道这件事。

虽然自信和谦虚常常对立,但在这种情况下,也不单是这种情况,自信会让你更加谦虚。如果你是某些领域的专家,你可以大方承认自己学到了之前不懂的知识,因为你可以肯定,大多数人也不懂这些。

有用写作的第四个要素——说服力,来自以下两点:(1)善于思考,(2)熟练运用限定条件。二者好比手动挡汽车的油门和离合器,相互平衡。

想要完善一项表达,就相应地调整限定条件。对某件事有十足的把握,就直截了当地写出来,什么限定条件也不用加,就像我写有用的写作四要素那样直接。但要是拿不准,就得留有余地。

完善某一观点的过程,就是不断减少限定条件的过程。不过,你很少能把限定条件减到零。有时,如果只是个可有可无的附带观点,你甚至都不想再完善了,尽善尽美的版本未免太长。

有人说,加限定条件会削弱文章说服力。比如,永远不要用「我认为」开头,理由是你既然这么写了,那你当然这么认为。确实,「我认为 XXX」不如直接写「XXX」更有说服力。所以你才需要加上这句「我认为」。你需要加上这句来表明你有多肯定。

不过,限定条件可不是标量,也不仅仅是实验误差。限定条件能表达的至少有 50 件事:某事应用范围有多广,你是如何知道的,知道这些你有多高兴,甚至它是如何被证伪的,等等。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在这里,我不想继续探讨限定条件的结构。这个话题很可能要比整个有用写作话题复杂得多。

我只想给你们一个实用的建议:不要低估限定条件的作用。使用限定条件本身就是一门重要技能,不只是为了避免写错而不得不承受的一项负担。所以说,要学好、用好限定条件。

我写文章还有一个目标:越简洁越好。但我觉得简洁不算有用的一个要素。简洁更多是为读者考虑。简洁能够切实地帮我们写对;写得简洁,错误就更明显。

但我得承认,我写得简洁,主要不是为读者考虑,也不是为了写对,单纯是觉得如无必要,写太多或者太花哨,我看着心烦。看起来也不够优雅,就像冗长的代码。

我知道有人适合那种华丽的写作风格。除非你确信自己就是那类人,否则还是越简洁越好。

04

我相信我给出的公式,重要+新鲜+正确+说服力,就是写出好文章的秘诀。但我得提醒你一句,同一个公式,用不好也能惹怒别人。

问题就出在新鲜上。如果你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他们不一定感激你。有时候,别人不知道,是因为人家不想。这些事往往与人们头脑中某些固有信念相矛盾。

其实,如果要找些新点子,可以留心那些又流行又不正确的信念。围绕着每一种广为传播的错误信念,都会形成盲区,相对来说少有人踏足,因为新观念与这些信念相矛盾。

说服力强只会让人更火大。如果有什么比反驳别人固有的想法还让人上火,那就是反驳得直截了当。

此外,如果你用上了莫里斯那个技巧,文章读起来就会相当自信。自信到可能会得罪人,特别是那些跟你意见不同的人。

你的文章之所以读起来这么有把握,是因为你确实有把握:你用了点小手段——只发表自己十分确信的内容。与你意见相左的人会觉得,你好像永远都不会承认自己错了。但其实,你一直在承认错误。只不过是在发表之前罢了。

要是你还写得特别简洁,事情就更严重了。简洁自带命令口吻。只要留心,就不难发现,地位低一点的人在传达坏消息时,都喜欢绕圈子,因为这样人们更容易接受。反过来,三言两语说完,多少有点不礼貌。

有时,故意弱化措辞也会奏效。比如说,在你十分确信的某事前面加上个「可能」。不过你会发现,作家故意弱化措辞,多半是在讽刺。

我不太喜欢这样。全篇下来都是讽刺口吻,未免太俗。我想我们只需要正视这一点:优雅和简洁其实是一回事。

你可能会想,只要我下足工夫,文章不出错,这下就没人能批评我的文章了吧!这话有点道理。确实没人会正面批评了。但现实情况却不那么让人放心。

事实上,文章说服力强,反而会让你特别容易被人误解。如果你已经尽可能有力地陈述了某个观点,也没有出错,其他人只要把你的话稍稍夸大,你就躺枪了。

很多时候,这些人并非有意误解你。一旦动笔写文章,你就会惊讶地发现,不同意你观点的人,极少是不同意你本来的观点。相反,他们歪曲原意,给你编了一个观点,然后说不同意。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值得的话,你可以这样做,让这种人引用你文章中他觉得不对的地方,具体到某句某段,再让他说说为什么不对。我说「值得的话」,是因为他们从来就不值得。既然这样,就算你这么做看似能让这场破裂的争论回到正轨,但其实这般争论一开始就不在正轨上。

是否应该明确避免人们可能会有的误解?是,如果产生这些误解的大概率是心怀善意的聪明人。有时候,先说些略带误导性的话,再加以纠正,比一次性说对要好。前者更有效,还能模拟一下这种想法是怎样被发现的。

但我觉得,你不应该在文章正文浪费笔墨来避免存心的误解。文以会友,会的是真诚的读者朋友。你总不想为了拦住那些不诚之友,就给窗户装上栅栏,把房子也给糟蹋了吧?真正用来避免误解的地方是尾注。

但别以为你就什么都能预料到。你说了别人不爱听的话,别人想来曲解你,那可是很有一套,就跟他们给明明不该做但偏偏想做的事找借口一样厉害。我怀疑这是同一种伎俩。

05

和其他技能一样,想写好文章,就得多练。如何开始呢?既然我们已经研究过有用的写作由哪几部分构成,那这个问题就可以表述得更准确一些了。

刚开始,哪一个条件可以放松?

答案是重要性的第一点:有多少人关心你写的东西。

如果把话题范围缩得足够小,你就很容易发现自己擅长的领域。就写这个来开头。就算只有十个人愿意读也没有关系。你既是在帮他们,也是在写作。之后,你就可以慢慢拓展写作领域,着手写大一点的话题。

第二个可以放松的条件,会让你有些意外:发表。

写文章不一定要发表。这样说可能有点奇怪,因为现在流行随便写点什么都要发出来,不过这点对我确实管用。

我在记事本上写文章,写了大概 15 年。这些文章我一篇也没发表过,也从不打算发出来。我写这些是为了解决问题。但是,等到网络时代真正到来的那天,我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练习。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顺便提一句,史蒂夫·沃兹尼亚克也是这么干的。他高中就在纸上自己设计计算机,觉得好玩。买不起零部件,他也没法亲手组装一台。但当英特尔 1975 年推出 4K DRAM 时,他已经做好了准备。

06

不过,到底还有多少文章等着你我来写呢?这个问题的答案,大概是据我所知有关写文章的事情里最让人振奋的一件了。几乎所有文章都等着我们去写。

散文这一文体虽然古老,但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印刷时代,出版费用高昂,发表散文的需求也远没有那么大。如果你已经靠其他作品出名了,比如小说,那你就可以发表散文。

也可以接一些书评来写,抒发己见。但那时候,想当散文家,尚无直接途径可走。也就是说,过去人们写的散文数量极少,留下来的那些,主题范围大多也都很窄。

现在有了互联网,就有办法了。谁都可以在网上发表散文。刚开始可能默默无闻,但至少你开始写了。不需要任何人同意。

有时,一个知识领域会沉寂多年,直到出现某些变化,让它得以爆发。就像密码学之于数论,互联网之于散文。

真正令人兴奋的,不是还有多少文章没写,是还有很多想法等着我们去发现。有一种想法,若想要发现它,最好的办法是写文章。如果大多数文章还无人来写,那么大多数这种想法我们也尚未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