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弗洛伊德
YY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弗洛伊德是开创精神分析学派的大师,生前死后饱受赞誉,也备受诋毁。很多人对他的评价,或褒或贬,多是针对他的成就,或者道听途书。但是,如果不了解一个人一生的故事,如何能对他作出足够真实的评价呢?弗洛伊德拥有怎样的一生?他如何能成为一位大师?阅读下文,作者歪歪,与你分享厄内斯特特·琼斯写的传记《弗洛伊德传》,带你重新认识弗洛伊德。
作者:歪歪 来源:公众号「林间花开」 正文共 4832 字,预计阅读时间 13 分钟
坊间有太多弗洛伊德的说法,有赞美就有质疑。在没有读他的作品之前,我对他的认识,仅仅是道听途说。
一直好奇,一个这么有争议的心理学家,何以过了一个世纪之久,世间仍然有他的传说。
过年期间,翻开了厄内斯特特·琼斯写的传记《弗洛伊德传》,得以窥见真实的弗洛伊德,重新认识了弗洛伊德。
图片来源:豆瓣
这本传记比较特别,作者是早期的心理分析师,是国际精神分析核心成员,见证了弗洛伊德生前的历史,历近 40 年。还是弗洛伊德最亲近的人,在他死后,得于从他的遗孀中获得了生前的大量信件。
01
人人都爱听故事,有些人喜欢讲故事给别人听,有些人喜欢听别人讲故事。
作者琼斯是如何讲述一代心理学伟人弗洛伊德的故事?
书的目录,按时间线,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出生到 44 岁,性格形成和重大发现阶段;第二部分是成熟期,45-63 岁,他的创作高峰期;第三部分,弗洛伊德晚年阶段 64-83 岁。
这样时间尺度跨度有点大,以 12 年的时间周期,重新划分弗洛伊德的人生叙事,看他是如何导演自己的一生。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1939年) 图片来源:wikipedia
0-12 岁,叙事早期。
1856 年 5 月 6 日,弗洛伊德出生于摩拉维亚(捷克)弗莱堡的锁匠街,为了纪念他,在他死后,这条街更名为弗洛伊德大街。
他们一家是犹太人。父亲是雅各布,以羊毛交易为主的商人,在他 40 岁那年,迎娶了第二任妻子(即弗洛伊德的母亲)阿玛莉亚.纳坦森。两人都很长命,弗洛伊德的父亲在 81 岁逝世,母亲在 95 岁逝世。
父母的长命,意味着弗洛伊德也可能长命。他即使患有口腔癌症,还是活到了 83 岁,在去世前一天,还在工作。当他知道肉身失去了心灵时,他理性地让医生打了三剂吗啡,结束生命。
琼斯表示弗洛伊德对 7 岁前的记忆较模糊,早期的事件大多是从家人口中得知,所以不如看看弗洛伊德的原生家庭。
小时候,弗洛伊德受母亲的影响,树立了「成为一名英雄」的人物原型,他有很强的成就动机,极度自信,渴望声望。
母亲生性活泼,在 8 个小孩中,最爱长子弗洛伊德,称他为「我宝贵的西基」,并视他为骄傲,确认弗洛伊德长大后必定会成为伟人。弗洛伊德曾写:
一个被母亲完全喜欢的人终其一生都会有一种作为胜利者的感觉,而这一成功的信心通常会带来真正的成功。
弗洛伊德与父亲的关系不如跟母亲那般亲密,早期他崇拜过父亲,但在父亲讲述他被非犹太人打落帽子的一次事件后,没有反抗,父亲高大的形象从此跌落神坛,但不至于市面上书籍写的,弗洛伊德与父亲有「仇父」情结。
他父亲生性温和,在家庭中受欢迎。弗洛伊德继承了父亲的心智和幽默感,始终对未来充满希望,还从父亲那里学到独立思考的能力。
从小,他家人就极度重视他的阅读。5 岁那年,他父亲给了他和妹妹一本书「穿越波斯的故事」,父亲建议弗洛伊德和他妹妹可以撕掉书的彩页来玩,这种怪异的教育方式,激发了弗洛伊德读书的热情。
8 岁弗洛伊德就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他不满足于教科书精简的材料,偏爱各个学科领域中卷帙浩繁的专著。
图片来源:Unsplash
弗洛伊德是唯一一个拥有房间的孩子,他在这房间里阅读、学习、写作等,甚至在房间吃晚饭,节省时间来阅读。在其他人用蜡烛时,只有他能用一盏油灯。在这个房间,生活了 10 多年,度过了他的小学、中学、大学等,房间唯一变化的就是书的数量。
02
12 岁到 60 岁,叙事中期。
这时弗洛伊德已经积累了一定的人生素材,这一时期的主题是寻找角色榜样和自我成长。
17 岁,考上了维也纳大学。尽管父亲让他自主选择,他选了医学专业,但他一直不喜欢这个专业,那时,他对生理学和哲学更感兴趣。
在校期间,最喜欢上布吕克教授的生理学,也经常上哲学课。布吕克有专业的科学素养,有科学家的典范。或许那个时候,弗洛伊德把布吕克当成了他最重要的角色榜样。
从弗洛伊德读的专业和他后来所从事的职业来看,他跟常人一样,走了些弯路。他对人类活动背后的意志、动机、目标更感兴趣,而且坚持认为知识是成就、成功、权力的秘密。
24-36 岁,探索职业方向,确定志向。
在这个阶段,他各种发展不顺,事业处于探索中,经济窘迫,好在他在 26 岁(1861 年)遇到了人生伴侣玛尔塔,同样是犹太人,小他五岁,爱情让他缓解了不得志带来的压力。
他俩交往非常迅速,认识两个月后,火速订婚,订婚日是 6 月 17 日,有一段时间,每个月的 17 号都会庆祝。订婚四年三个月中,异地三年。在弗洛伊德 30 年那年,他们结婚。
未婚妻长得如何,她的照片很少,书中只有一张,她跟弗洛伊德站在一起的合影,很漂亮,但弗洛伊德对她的美很谦虚:
你的面容和身体传递出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魔力,从你可见的外表之中,我可以看出你是多么甜美,慷慨,恰到好处。我自己总是对形式美比较迟钝。
青年弗洛伊德与玛尔塔·贝尔奈斯,婚前一年时摄于万茨贝克 图片来源:sohu.com
他在事业上,努力争取,在爱情上,也如此。在他看来,爱情应该是完美无瑕的,结婚前这段感情炽热又怀疑的感情,让弗洛伊德始终于怀疑、恐惧、不满、猜忌、嫉妒中。
弗洛伊德受本能驱动力的影响比大多数人强烈,这或许是伟大天才该有的本质特征吧。玛尔塔当时身边主要有两位仰慕者,一位是音乐家,一位是画家,这两人让弗洛伊德醋意十足,说他当时是一个狂热的爱情学徒也不为过。
玛尔塔是他的初恋,也是跟他一生走过 53 年的妻子。很难想象,像心理咨询师这样的职业,接触的大多是女性患者,不受诱惑,还能坚持一夫一妻制。他对这段感情保护得也极好,很少在他的书中提及,如果不是作者跟他们的关系要好,难于看到他跟他妻子的内容。
一生与妻子 900 多封信件,足以看出,两人感情的厚度。在订婚后,一天写两三封,一封最短 4 页,最长 12 页,他对妻子有炽热的爱。结婚后他们结束了异地恋生活在一起后,只要弗洛伊德出门,他都会跟她写明信片、信件或电报联系。
此时的弗洛伊德发展不太顺利,但他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有最早资助他的布罗伊尔,从 1882 年到 1894 年,一直在经济上帮助他,他还把社会资本转化了文化资本,两人合著论文。
约瑟夫·布罗伊尔(Josef Breuer,1842年~1925年) 图片来源:wikipedia
受布罗伊尔的影响,弗洛伊德还认识了人生中最亲密的朋友——弗里斯,两人生活境况相同,有相同的科学见解,可以说弗里斯是非常好的听众,激发了弗洛伊德的灵感和创作,很多理论在这一时间出现,书中用了「弗里斯时期」一个章节介绍他俩认识的过程,足见弗里斯的重要性。
还有一个贵人值得一提——沙尔可,1885 年-1886 年,弗洛伊德师从他学习,还翻译了他写的著作,缓解了经济压力。在这个时期,弗洛伊德出了第一个作品「失语症」。
让-马丹·沙尔可(Jean-Martin Charcot,1825年~1893年)教授以放映著称,在Salpêtrière医院上课时,歇斯底里的女病人。图片来源:wikipedia
03
36 岁-48 岁:叙事中期。
这是他创作的高峰,他的非凡能力显露无遗。
39 岁,弗洛伊德从布罗伊尔的病人安娜.O.小姐中,发现了歇斯底里的移情现象,后来与布罗伊尔第一次把病人研究成果——对歇斯底里症的研究论文发到《神经学专刊上》。
这一次的成果有历史性的意义,两年后,他们联合署名的书《歇斯底里症研究》跟着问世,这就是精神分析的起点。
《歇斯底里症研究》德语版封面 图片来源:wikipedia
歌德说:「热爱真理是天才的第一件事,也是最后一件事。」41 岁,弗洛伊德做了一件大胆又冒险的事,他对自己的潜意识进行精神分析,这是一件在智力和道德层面都需要非常大的勇气。他不惜一切代价,为之放弃安逸、成功、幸福。
「认识你自己」的确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不乏有哲学家、作家的身影,从梭伦到蒙田,从尤文纳尔到叔本化屡次尝试,但最终都屈服在无意识漆黑之夜中,探索灵魂注定是一件难以完成的事。
走上自我分析之路,一旦开头,就没有回头路。有三到四年的时间,弗洛伊德忍受着神经症的折磨和所带来的痛苦,但经历了辛苦和苦难之后,他不仅获得了真理,还得到了一个全新的自己,正如他所说:
当我无法感同身受地理解别人时,我总觉得十分奇怪。
43 岁,父亲去世这一事件,唤醒了他早年情感,在进行了两年自我分析后,激发了他对梦的深度研究,他把这一研究成果写了《梦的解析》,完成了他对自我探索的英雄壮举, 这本书是他的成名作。
《梦的解析》德语版本第一版封面 图片来源:wikipedia
有几年,没有任何销量,也没有得到回音,出版 10 年后才得到认可,收到再版,一生中出版了 8 次,最后一次是 1929 年,每次修订都没有太大什么变化,只是插图或者象征性对主题补充,可见当时的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多超前。
你会发现,弗洛伊德的理论偏自传式,这跟他从自己的童年经验和对自己神经症分析有关。他是直觉非常强的人,当神经症抵达心灵深处时,他没有逃避,反而为自己所用,进行研究,包括他提出的人格结构,也是基于自己的经历和心理咨询中病人的案例而成。
在他创作的过程中,可以感知到弗洛伊德的努力,也能感知到他时而困惑,时而压抑,但他直面困难的能力让他成为弗洛伊德。
有高峰就有低谷。一代伟人,弗洛伊德经历无数次至暗时刻。
他身边的核心朋友,进进出来,最为出名的是阿德勒和荣格在这个时期出现,也在这个时期与他决裂。如果说阿德勒的出走,只是让他伤心了一回,那荣格的「背叛」,对他打击甚大。
之后遭遇女儿苏菲和外孙的去世,把他彻底打入了深谷中。遭遇了两个家人的去世,一向自信又坚强的弗洛伊德,声称这是「一场永远无法自愈的深度自恋的痛苦」,这也标志他的情感生活的终结。
04
60-83 岁,叙事晚期。
处于战争阶段,不幸、焦虑、和战争是这一时期的关键词。
战争激发了他对军事的热情,他加入了战局的讨论,他的两个儿子也都在意大利前线作战。
哪怕他在学术上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在战争这个大背景下,60 多岁的弗洛伊德,过得并不好。来自于生活的困难和焦虑、灾难性事件,那时的弗洛伊德只能听天由命。
有意思的是,在他 64 岁那年,被誉为德语散文大师, 荣获了歌德文学奖。他的散文是奥地利风格,灵活,他是一位娴熟的作家,文笔流畅,有着优雅和简洁的表达,但他并不是一个谨慎的作家。
图片来源:Unsplash
67 岁时,他经历人生中最为关键的一年——他得了癌症。在 2 月份的一封信中,他提及了:
两个月前我发现我的下巴和上颚右侧出现了白斑,20日我刚去把它们切除了。我还没开始工作,不能吞咽。
对这场病,弗洛伊德并不惧怕,他自己的生命不太关心,不关心生或死,他更关心的是自己的创作,当他的朋友们善意地隐瞒他得癌症的事实时,他瞬间愤怒,接受不了别人认为他不能自主思考,他接受不了自尊心受到侮辱。
从发病到生命结束,他拒绝其他人的护理,只需要安娜陪在身边。这场折磨了他 16 年的病,历经了 33 次手术。
晚年的弗洛伊德,受战争和癌症的影响,过得并不好,在去世前的一年,他还被迫离开家乡,跑去伦敦。直到肉身失去他的心灵,没有了价值,只有痛苦时,他选择了结束生命。
纵观弗洛伊德的一生,他是孤独的,虽然曾与布罗伊尔、弗里斯、阿德勒、荣格等人迸发出火花,也激励了他们的探索,但最终还是给他们抛弃,不得不一人孤身追寻答案,他说他的世界是「一座充满苦痛的孤岛——漂浮在一片冷漠疏离的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