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中的“道”与“术”

柳一一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由阳志平老师组织翻译的《古典风格》一书正式上市啦!西方写作史的经典名作,由著名认知科学家、语言学家特纳与人文学者托马斯联合撰写。一本从认知科学角度谈论写作的好书。下文,作者柳一一与你分享她读《古典风格》的读书笔记。另,文末还有大福利!开智邀请了特纳教授参加新书发布会,举办主题讲座。敬请留意。

作者:柳一一 来源:公众号「一一道出」 正文共 2800 字,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写作之难,难在哪里?

2016 年,我小心翼翼地提起笔尝试创作。输出百字,往往耗时半小时以上,大汗淋漓,能量告罄。

为什么每一句话都如此艰难?最普遍的解释,无非是写作属于天才们的独特活动。但凡话题涉及天才二字,便无规律可循,一言一行,皆有神助。你我这样的普通人,自然无妙笔可生花。

如果你相信这个解释,那就彻底被骗了。

01 古典风格

认知科学家特纳则和人文学教授托马斯在《古典风格》里清晰地告诉我们:「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

这意味着,决定写作水平高低的根本因素,是思维活动,而非天才们的心血来潮。

关乎写作的思维活动,又是什么?我们通常理解的思维活动,主要指对某个问题持有什么观点、态度,对一些知识有什么样的理解、洞察。在写作中,这些固然是重要的思维活动。

但,特纳则和托马斯所强调的思维活动,更主要的是指对某些重要要素所采取的基本态度。重要要素包括真相、呈现、场景、角色、思想和语言。

对这些要素的基本态度,决定了一个人在创作时的主要思维活动,也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创作风格。

换言之,风格不是由形式决定的。文章措辞、语法应用、逻辑结构等外在形式,无法决定写作风格。

两位作者所推崇的古典风格,认为只要表达清晰,正确呈现,任何人都可以了解真相;认为写作是一次平等的促膝交流;认为思想先于表达,语言可以表述所有思想。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02 真相

真相是什么?是先知、天才等部分特殊群体才可知晓的秘密?还是只要清楚呈现,即可被普通人知晓的事实?

假如答案是前者,那背后隐藏的真实认知,是认为人与人之间差异巨大,很难共享思想之果。在写作时,很可能会态度傲慢,论述时容易用力过猛,层层论证,试图让读者「被说服」。

假如答案是后者,认为真相可知。或者说,真相面前,人人平等。写作时,会启用另外一种风格,即古典风格。清晰描述,完整呈现,等待读者的心领神会。

其实,好的作者,在下笔时从不会将自己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态度不同,思维活动便有天壤之别。作者视自己高人一等,措辞定会咄咄逼人,或以师者自居。

读者期待的,是平等的促膝长谈。好的作者,犹如读者的老朋友。在偶然获得真相后,急于与老朋友分享。字里行间,流淌的皆是多年情谊。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当你学会与读者做朋友,你的文字会充满力量,且让人如沐春风。

03 呈现

作者在创作时,往往会感觉一字一句,皆是心血凝结而成。这种感觉,很容易让我们走入一个误区,想大声告诉读者,自己在下笔前及下笔时究竟有多艰辛。所以,你可能会把自己的犹豫、推敲,反复的修正,都呈现在文字里。

读者是否买账?换个场景,你会有斩钉截铁的答案。

舞者在台上表演时,你是否喜欢表演者将自己在台下曾有过的犹豫、推敲、修正,全部呈现在舞台上?没人愿意观看这样磕磕巴巴的表演。

我们期待的,是行云流水般的演出。流畅至极的表演,能让我们瞬间进入幸福的心流时刻。

写作,也同样如此。古典风格要求你隐藏「台下的十年功」。不论曾有过多艰难的时刻,在台上时,都要彻底放下。你的文字,需呈现出浑然天成的思想。唯有此,读者在阅读时,才会沉浸其中,拥有可贵的心流体验。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古典风格也不提倡在呈现真相时做「风险防范」。

在看各类文章时,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表达「据我所知」、「以我有限的经验来看」……这种表达,属于典型的「防范性表达」,用法律术语来说就是「免责条款」。

你笔下的文字,应该是坚定的,而非犹疑的。自信、坦荡,这是古典风格的魅力。

04 场景

张爱玲说:「写作果然是一件苦事么?写作不过是发表意见,说话也同样是发表意见,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古典风格认为「写作便是说话」。这么来看,确实如张爱玲所说「不见得写文章就比说话难」 。

而很多人之所以觉得写作难于登天,很可能是搭建了错误的场景。一提笔,你是否就误以为自己是站在讲台的教授?场景不对,所有的语言都带上了魔咒。一字一句,蹦出来后就会走样。

现在,你的大脑需要重新搭建一个场景:温暖午后,与朋友坐在秋千上。在这种场景中,你们会如何聊?你一句,我一句,无需提示,彼此皆可会意。虽是两人对话,却仿如一人,自然顺畅。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置身于这样的场景中,你一定会摒弃那些常见的废话,诸如「正如我们将看到的」、「上面三个段落之前」、「接下来,开始这篇文章的第三部分」……这样的「元话语」,绝不是古典风格提倡的。

学会模拟最自然的互动场景,你的大脑将得到解放。你会发现,每一次写作,原来真的是一次自然不过的聊天。下一句,不过是上一句的自然回应。

哪有什么技巧?一句一句,声落即定。

05 思想和语言

古典风格认为「写作不是思考」及「思想先于表达」。这个观点与「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似乎是矛盾的,既然写作是思维活动,为何写作又不等同于思考?

两位作者在此想明确告诉我们的,是「不要把写作当成推动思想活动的工具」。写作以思维活动为基础,而非思维活动以写作为基础。

这两者迥然不同。如果把写作视为工具,那在下笔之前,不需要有任何思想基础。动起笔来,思想便会不请自来。

反之,如果认为「思想先于表达」,那在下笔之前,一定是已经有了思考。你下笔的动机,便是想把这些思想呈现出来。

古典风格并不是要求我们把所有思想都准备具足。而是,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动笔之前的思考,这是写作活动的地基。打好地基,再去开工。

如何打好地基?假如把写作视作一次表演,一种呈现,那便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你形成思想所耗费的时间、精力,都会远远超出写作所耗。

图片图片来源:Unsplash

功夫下在正确的地方,开笔后,自会有如神助。

古典风格认为,思想可以被清晰表述。如无法表达,不是语言有限,而是作者本人的表达能力有限。

在表述中,要遵循人类的认知模式。

比如,先主题,再细节,符合我们在认知事物时从关注到观察的模式。

再比如,在一句话中,所有句子的核心意思,都指向句末的那一句,符合我们的行动模式。从起点到终点,每一步,都是为了到达终点。

与认知模式吻合,读者才可以毫不费力的读懂作者,与作者形成共识。

06 尾声

写作真正的难点,可能是我们长久以来的思想误区所致。我们总以为写作不过是雕琢文字,打磨结构,修正语法。若限于此,我们便永远在「术」中挣扎。

写作的「道」,其实是风格的塑造。先塑造风格,你才可以一点一点地推开写作之门。

人生之难,也往往如此。我们被各种「术」缠住了手脚。不管再努力,也于事无补。

唯有找到「道」,我们才能一层一层地向上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