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的人格心理学

猫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开智 2022 年重磅新课「人性大师阅读课」已开课,一月共读教材,是美国心理学家舒尔茨夫妇写的《人格心理学》(中文版第十版)。本文,是课程讲师猫柳基于教材知识点——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为同学们做一个生活上的讲解。

作者:猫柳 来源:原创 正文共 3368 字,预计阅读时间 9 分钟

01 从「个人构念理论」说起

某天给朋友做职业咨询。先让同学 A 与 B 写下三个喜欢的职业,三个不喜欢的职业,三个最熟悉的职业,接着,我再从中挑出任意的三个职业,问他们:「这三个职业当中,哪两个职业有相似之处,它们与另外一个职业相反之处是什么?」

这是同学 A 的答案:

  • 脑力 vs 体力
  • 研究型 vs 事务型
  • 需与人沟通 vs 不需与人沟通

这是同学 B 的答案:

  • 可以帮助他人 vs 独立完成
  • 自主 vs 受控
  • 与人连接 vs 孤僻
  • 有实物作品 vs 没有实物作品
  • 创造 vs 常规

同样是一份职业,人与人对职业的认识不同,看重的职业特性也各不相同。这在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凯利看来,每个人的构念(construct)是不一样的,充满着个人特点。

为什么会这样?乔治·凯利称之为「个人构念理论」。他认为,我们每个人对环境都有不同的认知构念。我们像科学家一样,生成假设,在环境中检验这个假设, 借着行为反应来指导行动。

图片

乔治·亚历山大·凯利(George Alexander Kelly) 图片来源:心理学空间

人格,就是我们对自己、他人和事物作出预测,并利用这些预测做出行为反应,从而指导我们行动。

02 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事件

从这个定义上,我们可以看到**凯利的人性观是理性的,是认知取向的。他的基本假设是「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图片 图片来源:freepik.com

例如,你喜欢一个女孩,你可能会主动跟她聊天,试探她是否也喜欢你。你可能会在深夜十一点给她发信息,对她说:「睡了吗?」

女孩第一时间回复:「准备睡了。」

光是这一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解读。有的人认为:她明明还没睡觉,却说要准备睡了,是不喜欢我吧,于是放弃追求;有的人认为:她第一时间就回复了,一定很重视我。今晚给她发信息太晚了,明早再找合适的时间跟她聊天。

你看,同样一个事件,因不同人的构念系统不同,解读出来的信息不一样,行动也各不相同。

再拿我的同事们举例。同样面对老板批评某项工作做得不好,有的人认为:这是老板问题,是他太挑剔了,再说了我完成这项工作的时间不够,这不能怪我;有的人自责:我的能力太差了,老板一定觉得我很蠢,我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

面对同样的事件,每个人有其独特的理解事件的方式。这是个人构念理论的独特定理

独特定理:人们以不同的方式理解事件。

03 适应现实情境的构念

经验产生构念,构念被我们用来解释事件。人们通过解释事件的规律来预测事物。例如,一个友好的人总是经常友好的,白天总是跟随着黑夜,冬天总是变得寒冷等。

一个良好的构念系统,与我们所在的环境是适应的。也就是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我们能解释它。如果环境太复杂,或者发生的事情超出我们的经验,我们无法用已经建立的构念系统来解释,那么心理障碍就会产生。

例如突然分手。很多人对突然而来的分手无所适从,变得「神经兮兮」,从此跌进一个念头中无法自拔,不断打转:「明明那么相爱,为什么说变就变,突然就不爱了呢?」

这是因为我们的构念预测失效。也就是说,我们的构念系统运作失灵了。这时候,你需要调整构念系统,增加一个新构念——「相爱的人就是会突然分手」。有了这个新构念,你能解释事件了,构念系统又开始正常运作。

所以在凯利看来,神经症的产生不是因为童年问题,而是构念系统的失灵。神经症患者「像是蹩脚的科学家,尽管他们保持着相同的预感,但却失掉了对经验运用的有效性」。

这就是个人构念理论的经验定理与调整定理。

  • 经验定理:我们通过检验我们的构念,以保证其有效性。
  • 调整定理:我们会因为新经验而修改构念。

凯利认为,我们通过「不断转化适应构成世界的各种现实情境的模式」来观察这个世界。

在教材中,舒尔茨教授用了一个比喻来解释,他说:

可以把这些模式比作太阳镜,它给我们看到的一切添加了一层特殊的色彩。一个人的眼镜可能是浅蓝的,而另一个人的可能是浅绿的,虽然面对的是同样的景色,但人们感受到风景是不一样的,这取决于人们创建他的观点镜头的色彩。

经验产生构念,构念预测世界。我们用行为测试构念是对还是错。行为就是一个实验。

04 带着个人特色的人格理论

从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出发,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弗洛伊德有精神分析取向的人格理论,斯金纳是行为主义取向,罗杰斯是人本主义。每位大师基于他们的经验发展他们的理论。

弗洛伊德年仅 2 岁的时候,就感觉到自己比父亲优秀。他的母亲很有魅力,对弗洛伊德很宠爱。成长过程中,弗洛伊德都很热爱母亲,甚至有性的依恋。

1897 年,父亲去世时,弗洛伊德做了很多他与父亲关系的梦。通过梦的解析,他认为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对父亲的敌意,并为此感到内疚。

1910 年,弗洛伊德提出「俄狄浦斯情结」。他认为,这是幼儿期的普遍事件。孩子对异性父母都有性行为的欲望,尤其是男孩对母亲有色情的关注。这个理论是精神分析理论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也是后世对他诟病很多的理论。

图片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 图片来源:Wikipedia

但很显然,荣格对此十分不认同。因为荣格在成长过程中,他与父亲关系亲密,却深受母亲的强势性情所苦。

图片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 图片来源:Wikipedia

俄狄浦斯情结是否合理呢?教材中给出一项研究的佐证:

在一项检验俄狄浦斯情结效应的观察研究中,要求 3~ 6 岁的男孩和女孩的父母记录孩子读自己的喜爱行为和攻击或敌意行为。结果表明,对异性父母的喜爱行为和对同性父母的攻击行为都比相反行为发生的更加频繁。(《人格心理学》:47)

但精神分析学说很难被证伪,对此结果,我与持实证科学态度的人一样,保持审慎的质疑。

05 更多的应用例子

至此,我谈到了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谈到了弗洛伊德的俄狄浦斯情结。接下来,我再说说斯金纳的行为主义观点。

虽然自 20 世纪 60 年代认知革命以来,行为主义有些式微,但也有科学家认为「行为主义并没有过时」。

实际上,从斯金纳研究中衍生出行为治疗技术,在临床上被用来治疗多种疾病,包括智力缺陷和自闭症。他的行为矫正技术在学校、企业、矫正机构和医院得到广泛的应用。

举个例子。斯金纳认为,「行为受其结果控制,也就是说,行为受到其后发生的事情的控制。动物和人类都可以通过训练,从而完成几乎所有的行为,行为之后的强化类型在这一个过程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其中一个学习类型。所谓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简单来说,通过有条件的强化,影响行为结果。操作性条件反射的经典应用就是代币法( token economy )。如果你做到期望的行为,他人奖励你「代币」,这些代币可以购买商品或特权来改善生活质量。

图片 斯金纳箱 图片来源:百度百科

例如,我记得小时候如果考试得到一百分,父母会给我 100 元,以此鼓励我继续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

一项对重度吸烟者的研究也表明,代币法对行为改变有效。实验要求吸烟者在 4 周时间内,每两天提供他们家中的一氧化碳的样本。如果一氧化碳减少或维持在非吸烟者的水平,就可以获得代金券。代金券可以在网上购买任何商品。

研究期间,被试的一氧化碳水平明显下降并且维持戒断的水平。换言之,在实验期间,戒烟的效果明显。

如果我们对「代币」概念法泛化,「操作性条件反射」是否在现实中广泛存在?为了获得工资,努力工作;为了避免惩罚,遵纪守法。

回忆高中时光,你是否因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你 ,你为了继续获得表扬,努力学习考取好成绩?这个表扬,就是代表了正强化的「代币」。

值得提醒的是,行为主义式的行为训练或行为矫正,对简单的行为或行动链条清晰的行为改变有一定的帮助,如对儿童的如厕训练,对自闭症孩子的行为训练。但同时我们不要忘了,代币法诞生地,是一所精神病院。

所以请不要盲目相信,惩罚孩子能让孩子听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