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科普著作怎么读?以《认知天性》为例的阅读探索之旅

猫柳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什么是流行科普著作?如何阅读流行科普著作,并将知识运用到工作生活中?阅读下文,开智「人生资本阅读课」教练猫柳,以课程共读的流行科普著作《认知天性》为例,与你分享她的阅读探索之旅。

作者:猫柳 来源:原创

12 月了,开智「人生资本阅读课」接近尾声,这个月的共读图书是一本跟学习相关的流行科普著作:《认知天性》。我刚拿起这本书阅读时,却有些发愁。我发愁这本书阅读难度不高,很棘手。

阅读难度不高的图书,对于讲解者来说,反而是个大难题。一是因为知识点不难,讲解意义难寻觅;二是流行科普著作一般含金量低,干货被作者以故事形式注水,找到核心观点反而更难。

怎么办呢?课程提供一套方法论来解决这些问题,我的探索之旅也以此开始。直到现在,阅读这本书的收获远比我所想得多。

01 流行科普著作,关键读什么?

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有不同的方法论,比如阅读林南教授的《社会资本》与 《认知天性》,方法是有细微差别的。前者是学术专著,后者是流行科学著作。

什么是学术专著?

百科上的解释是:学术专著指作者在某一学科领域内从事多年系统深入的研究,撰写的在理论上有重要意义或实验上有重大发现的学术著作。

一般来说,学术专著一定要本人亲自撰写,且是新的学术研究成果。如果不满足这两条,就不能说成是某个个人的专著。所以阅读类似《社会资本》这类型的学术专著,作者的学术研究成果很重要。

那么,什么又是流行科普著作?

按字面理解,流行科普著作,一它流行,意味着图书的受众是普通读者,阅读难度不高。二它是科学的,内容内核是科学理论。这类作品,一般是作者对核心论文或核心教材经过信息变形、添加案例后扩充成书。

举个例子,《认知天性》第二章的核心观点就是对经典论文《测试提高学习效果》(Test-enhanced learning)的扩展,添加案例成书。

所以,读透一本流行科学著作,关键步骤是找到该书引用的关键论文或学术成果。

02 《认知天性》,亮点是什么?

《认知天性》与同类型的图书相比又有不同。不同之处有两点:

  • 本书的作者不是一位,而是三位。第一作者是一位作家,而第二、第三作者却是「记忆领域」的大牛。这让本书在「流行+科学」特点上更加鲜明;
  • 本书不是一个学术成果的介绍,而是一个学术项目成果的展示。在前言或致谢页中,作者反复提到一个项目——「通过认知心理学强化教育实践项目」。

这个信息点非常关键,因为如果我们找到这个项目,直接去看这个项目的介绍,几乎就把这本书读懂了,而且读懂更深。

道理是这个道理,但在实际操作中,我又遇到一个难点。我发现并不存在一个「通过认知心理学强化教育实践项目」,而是有十一个。

这个项目由十一位认知心理学合作,目的是「把认知心理学中有关学习的基础知识应用到教育实践上」。幸运的是,在「致谢页」,我看到该项目的首席研究员正是本书的第二作者,亨利·罗迪格(Henry Roediger III)的教授。

通过对罗迪格教授的身份透析,我发现几个有用的知识,让我快速明白本书的亮点

1. 他是一位「记忆领域」专家。

亨利·罗迪格是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分校(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Louis)教授,研究方向是人类学习和记忆领域。他因在虚假记忆心理方面的工作而声名鹊起。

亨利·罗迪格取得的学术荣誉很高,他曾任 2003-2004 年度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他同时是美国艺术与科学院、美国心理学学会院士。论文被引用量在谷歌学术中超 60000 次。毫无疑问,他是记忆与学习领域里的大牛。

2. 他的合作者网络,串联了认知心理学有的「记忆」的知识点。

在亨利·罗迪格教授合作者网络中,艾登·托尔文(Endel Tulving)是他的老师,他是首次区分情景记忆与语义记忆区别的人;

本书第三作者麦克丹尼尔(M. McDaniel)是他的同事,两人都是华盛顿大学心理学教授,以前瞻记忆(Prospective memory)研究闻名;

而他的同门师兄弟沙克特(Daniel Schacter),同样是研究人类记忆的大牛,在有意识与无意识记忆、记忆扭曲方向的研究闻名。

至此,我几乎可以下结论,《认知天性》与市面上的学习指南相比,它最大的特色是从「记忆」角度谈学习,并且测试效应毫无争议是本书的必读章节。

03 再读《认知天性》,重点读什么?

有了这些背景知识,我重新打开《认知天性》,并从谈测试效应的第二章开始看起。

什么是测试效应?

测试效应又称检索-练习效应,指通过小测试或练习进行知识检索,这种方式能将知识学得更扎实,效果要远远好于重复接触最初的资料。

也就是说,我们习以为常的「考试」大有作用,在研究者眼中,大有作用。

测试效应有怎样的好处呢?本书通过大量实证实验来告诉我们。

1. 有测试比没有测试效果好。

2010 年,《纽约时报》报道了一项科学研究:让学生阅读课本里的一段文字,然后选一部分人进行考试,让他们回忆阅读过的内容。

一周之后再考察他们的记忆情况,结果发现接受考试的学生比没接受考试的学生多记住了 50% 的信息。

2. 测试对学习有长期的好处。

实验者让大学生学习一些科学相关文章,然后让他们分成两组,A 组立即进行回忆测试,B 组则重新学习资料。

结果发现,立即进行测试的学生比重新学习,能记住多记住内容(68%对54%)。一周后,差距依然存在(56%对42%)。

并且,多次测试比一次测试效果好。看到这里,也许有人说,测试能提升学习效果,是因为测试让材料重复出现,所以才有效果。为了验证这句话,研究者也设计了一个实验,以检验测试重复学习的效果。

实验结果表明,进行过测试的资料,比没有进行过测试的资料,分数高了十多分。而且,对于那些仅作为复习说明但没有纳入测试范围的资料来说,学生们在这些资料上的考试分数与没复习的资料相同。

也就是说,单纯地阅读、单纯地复习资料,对学习没有多少帮助。

04 书中的知识,如何应用?

阅读是为了应用,但这个原则在我身上是不成立的,我是个为了阅读而阅读的人。但在本月「人生资本阅读课」月度答疑活动中,同学的发言让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人生资本阅读课」每月会有两次答疑,月度第一次答疑中,有一个同学分享了说的学习经验。她说,「她通过案例来学习,并且只有当她在实际中使用了,才能记住书中的知识点」。

我的学习风格正相反。我是一个主动寻找深度图书阅读的人,越难的书给予我的乐趣越大,但我对应用反而轻视。这正中《认知天性》提到的「邓宁-克鲁格效应」。

邓宁-克鲁格效应是心理学家大卫·邓宁与贾斯汀·克鲁格提出。他们的研究显示,不能胜任某项工作的人会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而且感觉不到自己的表现与实际要求之间的差距,觉得没有必要试着改进。

阅读难书容易滋生一个错觉,那就是以为「所读即所得」。但只要只要一张口交流,往往就会暴露自己掌握得并不好。所以,测试效应还有一个好处,「校准你的知道与不知道」。

这一点为什么重要,正如作者第五章副标题所言:「你无法从不擅长的事情中学习」。

05 小结

《认知天性》看起来是一本简单的畅销书,实际上是一本阅读越读越有收获的书。我们以为里面的知识简单,但我相信,里面无效学习的坑,你与我总踩中过一个两个。

如作者所言,「有关学习的知识,认知心理学已经取得不少成果。为什么不立即把这些原则与实用策略利用起来呢?收效显著,而且也没有什么成本。」

何不把《认知天性》当做一次检验目前为止,我们掌握的学习方法有效或无效程度的测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