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建刚:绝命攀岩与知行合一
史建刚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通常我们以为,知行合一就是把学到的知识身体力行,践行不辍,但是,真的可以这么简单地去理解吗?量江湖的联合创始人史建刚认为,并非如此,知行合一是一种高度秩序化的愉悦状态,为什么?应当如何理解呢?请看下文~
作者:史建刚 来源:公众号「新贱识」
知行合一,已经是一个烂大街的词汇了,要多俗有多俗。遍及于各种鸡汤文,高中生的座右铭,传销团队的口号之中。
别人躲都躲不及,为啥偏偏要说它。因为一部电影。
一部非常流行的小众电影《徒手攀岩》。剧中的男主美国人 Alex 穿越时空帮助中国明朝的王阳明给我狠狠地上了一课。
01
通常,知行合一有一个庸俗的解释,大概意思是:我学到了一个知识、一个道理,就要行动起来,用这个知识和道理武装自己,身体力行,践行不辍。
比如,我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读书的重要性,能够出人头地,于是我就「头悬梁、锥刺股」,开始每天都刻苦的学习。
再如,养儿方知父母恩,明白了为人父为人母的不易,于是我就感同身受的体会自己的父母,对他们和颜悦色,做事情尽量为他们着想,在生活上照顾他们,听他们唠叨吐槽。
可能很多人把这些东西都当做「知行合一」。
但,这并不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
作为宋明理学繁荣时期的心学的创始人,王阳明在理论上是有重大突破的,这种庸俗的知行合一论,显然上不了台面,也忽悠不了当时及后世那么多登科入仕的读书人。
那么,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是什么?
最近的一个纪录片《Free Solo》(中文译名:徒手攀岩)给我狠狠上了一课。
Alex是一个美国人,他以徒手攀岩为生。
徒手攀岩,就是不带任何保护措施,从悬崖峭壁上徒手攀爬上去,比如「酋长岩」是一座高 900 多米,斜度几乎是 90° 的光秃秃的峭壁,很多地方几乎没有着力点。这项活动的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完美,100 分;要么死亡。我称之为「绝命攀岩」。
图片来源 Pixabay
Alex 这群人,他们每次攀爬不仅不带保护措施,而且都是悄悄的一个人去,不希望被人发现。即便是中途跌落摔死,也无人目睹,没有叹息,没有反馈,悄无声息。发现他们的尸首也是很多天之后的事情了。
这群以身犯险,以死为生的人到底是什么人?
Alex 在这部纪录片中部分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吃住在一辆房车内,足不出车,两耳不闻窗外事,把车驻扎在沃尔玛的免费停车场内,每天就吃 88 美分的晚餐度日。
有了目标,他就开车去,然后攀爬上后再又回来,继续停留在沃尔玛的免费停车场内等待下一个目的地的召唤。
他的很多挚友,也是顶尖的徒手攀岩选手,已经一个个的消失了(无声无息的消失在某个悬崖之下,任随尸骨腐化),是什么力量支撑着 Alex 一直往下走。
回想当年,王阳明得罪刘瑾,廷杖之后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逃离生死的王阳明,爬涉几千里,一路上险象环生,生死未卜;来到了远隔千里的苗地,生活困苦,语言不通,身边的人也是一个个的死掉,每天游走在死亡的边缘。死亡随时可以带走王阳明。
甚至他都为自己准备了一口棺材,每天都睡在棺材里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是圣人遇到这种境况,他会怎么办?
有一天,他忽然明白了,跳下棺材说「圣人之道,吾性具足」。
这两位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非正常的心智模型。
02
我们普通人的心智模型又是怎么样的呢?
简单说两点:
1)脑内各种思绪、念想潜伏在意识之下,成为潜意识;
2)注意力短浅且涣散。
大脑的神经中枢网络有点像新浪微博:每个用户节点就相当于一个神经元节点。每个节点都在发表声音,都企图上热搜。上热搜就是进入到意识的范围,被意识注意到。
但是,即便上了热搜能维持的时间短暂,很快就被另外一个热搜顶下去,此起彼伏,就像我们脑子里的念头一样彼此起伏,永无宁刻。
每种思绪作为一个潜伏的种子,只要条件合适就会生根发芽,冒出头来,可以分为几大类:
1)本能类。诸如,恐惧、焦虑、贪婪;
2)社会性的。诸如,攀比、社会性的炫耀,社会性的附和,包装自己;
3)知识性模式化的。诸如,正态分布思维,道德经教化下的上帝视角的思维方式,咪蒙毒鸡汤导致模型判断男性的思维方式,亚当斯密的市场有效论,马克思的阶级分析论等等;
这些个思绪的种子潜伏在脑海的深处,要么,被外界的环境所触发;要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他们一个个的冒出来。
比如,我们在一起闲聊天,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总是有人就被谈话中的某一个信息给代跑了,唤起了自己某个思绪某个念想、不自觉就跟当事人做比较、不自觉站队附和、或者是某句话不知不觉的启动了自己焦虑模式,进入到坐卧不安的状态。
再如,夜深人静的时候,脑子就开始各种念头往外冒:谁说过的一句话、一个眼神、某个画面、某项未完成的工作,或者某篇自媒体中的一段话。
周而复始,拦都拦不住。
简而言之:
1)我们大脑的深处如同冰山的水下部分一样,蕴藏了无数的各种思绪,他们悄无声息的发萌,相互媾和,隐藏在意识之外,他们都保持着发萌的可能性,就像微博上艺人工作室团队一样,时时刻刻想造个大新闻,上热搜;
2)我们的那么点可怜的注意力,不断的被各种外界的事物所分散和撕碎;
3)短浅的注意力与笨拙的肢体无法形成有效的配合,也就无法形成正反馈;同时,频繁切换注意力,身体的行动节奏无法跟上脑子节奏,身体滞后脑子,无法体验全神贯注的、没有时间、没有杂念的心流状态,也就无法实现身心合一的正反馈境界。
总之,涣散的大脑遇到凌乱的社会,结果就是麻木的身躯。
其中的原因是大脑中的认知负资产,比如恐惧,曾经帮助我们走过了荒蛮时代,但是现在却成了妨碍我们更进一步的巨大障碍。
03
而龙场悟道的王阳明以及峭壁上的 Alex 则不同,他们身处绝境,直面死亡。
死亡的威胁足以克服其他情绪带来的干扰,杀死很多干扰情绪,特别是低级别的情绪和思虑,死亡威胁则调动并占用了脑内的绝大部分资源,断了其他思绪资源的后路,使得大脑高度秩序化。
高度秩序化之后的大脑,投入了几乎全部的资源与身体的行动进行磨合,高度秩序化的大脑必然导致高度秩序化的身体行动能力,二者的相映得彰,互相促使了对方更加专注、更加高效。
于是,大脑和身体都出现了一种高度秩序化的愉悦状态,这种愉悦状态导致:
1)瘾。这种高颠体验是无比幸福的,乃至于冒着生命危险也要寻求;
2)认知。建立了一种新的认知或者模式,这种模式下,可以指导其他的行为也可能出现高度秩序化的愉悦状态。
反过头来,我们再来看 Alex 的行为,就可以理解了。
徒手攀岩时,死亡的威胁消灭了很多潜伏在大脑的思绪,反而节约了大量的资源,调动起从大脑到全身的资源,这些资源处于高度的秩序化之下,整个人身心合一,行动高效、反应灵敏、心流状态、愉悦异常。
这时候,全脑和全身只有一种秩序,全脑只有一个知 Online,全身只有一个行 OnCall,此时的知就是行,此时的行就是知,知和行浑然一体。
这种状态才接近于王阳明说的「知行合一」。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除了上述的以小时为单位的心流状态,还有另外一个维度,就是超越生命的意义状态,是一个在更大的时间尺度上的知行合一。
这次,我们要请出的例子是巴菲特,他是专注(Focus)的代名词,曾经主张:
值得做的值得马上就做,而且还要一直做;不值得做的现在就不做,而且永远也不做。他本人每天平均花 5 个小时用以阅读和写作。
巴菲特的知行合一是跨越了几十年的,他的知就是价值观,他真正奉行的价值观,而他的行就是他的专注:值得做的值得马上就做,而且还要一直做;不值得做的现在就不做,而且永远也不做。
也就是说他的生活是高度秩序化的,几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值得的事情了,没有被很多无味的事情所分割掉。
他没有所谓的社交生活、没有所谓的发布会,没有所谓的光鲜时刻,没有所谓的生活羁绊,没有所谓的旅游计划,没有轿跑、游艇、别墅……没有所谓的平衡的、饱满的人生。
江湖上关于他的传闻很多,而他的工作和生活却异常的简单。
对,高度一贯的秩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