契克森米哈赖:天伦之乐

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是阖家团圆,共享天伦的节日。但是,你是否思考过,要怎么做,家庭才能带给人极大的快乐?心流之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说,这得看家人在相互关系和彼此追求的目标上投入多少精神能量。具体如何?请看下文。

作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 来源:《心流》

人生最强烈而有意义的体验,往往发生在家庭中。很多成功的人都同意艾柯卡的话:「我有成功的事业,但跟我的家庭比起来,事业实在是无足轻重。」

家庭能带给人极大的快乐,但也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承受的重担。这完全得看家人在相互关系和彼此追求的目标上投入多少精神能量,而后者更为重要。

01 婚姻是妥协的开始

所有人际关系都需要重新调整注意力,为目标重新定位。

两个人开始以「一对儿」的姿态公开出现时,他们必须接受单身时不会有的限制:时间上要互相搭配,计划要稍作修订;连相约吃顿饭这么简单的事,都必须在时间、地点、口味上达成妥协。

在某种程度上,情人或夫妻对外来刺激的情绪反应也必须类似——如果一个人爱看电影,另一个人讨厌电影,这份关系可能就维持不久。

两个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到对方身上,就等于同意改变自己的习惯;自然而然,他们的意识模式也必须跟着改变。

结婚无疑是把应用注意力的习惯,做一个极端而永久的调整。生育孩子以后,父母为了配合婴儿的需要,又得重做改变:睡眠的周期要变,外出的机会要减少,妻子还可能必须放弃工作,必须为孩子储蓄教育经费。

这些调整都很辛苦,也可能使人感到沮丧。如果有人不愿在一段感情关系开始时调整个人目标,那么这段感情往往会在他的意识中制造混乱,因为新的互动模式一定会跟旧的期待模式发生冲突。

一个单身汉可能把开一辆拉风的跑车和每年冬季去加勒比海度假当作第一优先考虑。倘若一旦决定结婚、生子,他就会发现,后面这两个目标跟前面两个目标轧不拢。他再也买不起玛莎拉蒂跑车,岛屿度假也变得遥遥无期。

除非他修订过去的目标,否则互相矛盾的目标只会让他产生挫折感,在内心造成精神熵。如果他修订目标,自我也会随之改变——自我本来就是目标的整理与总和。由此可见,感情关系必然会带来自我的转变。

02 忠于最初的承诺

有些人习惯把婚姻视为自由的终结,也有人把家庭称作「枷锁」;家庭生活则令人联想到干预个人目标、阻挠行动自由的限制与责任——这固然是事实,尤其当结婚是为了方便时更是如此。

但我们往往忘记,这些规范与义务,原则上与游戏规则没有两样。它们跟所有规则一样,都是为了缩小范围,帮助我们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若干特别的选择上。

古罗马雄辩家西塞罗曾说,要得到完全的自由,必须先臣服在一套法律之下。换言之,接受限制就能得到解放。

例如,决定把精神能量全部投入在一夫一妻制的婚姻之中,不论发生什么问题、障碍,或有更好的人选出现,都不会变心,就不会再有追求最大感情回馈的压力。

既然已决定信守旧式婚约的承诺,而且不受传统所迫,完全发乎本心,当事人就不必担心自己是否做了正确的抉择,别人的配偶是否比自己的更好,结果就省下不少精力应付生活需要,不必再花无谓的力气,思索该过什么样的日子。

如果一个人决心选择传统式的家庭,一夫一妻制的婚姻,跟儿女、亲戚、社区都保持密切的联系,就必须先考虑清楚,家庭生活如何能转变为心流活动。因为若非如此,厌倦和挫折感不久就会入侵,除非靠异常有力的外在因素维系,否则人际关系就会被破坏无遗。

家庭要能提供心流,必须先有存在的目标。

光有外在的理由还不够,「人家都结婚了」、「该生孩子了」、「两个人吃饭也不过多一双筷子」的想法或许是成家的诱因,也可能足以使一个人把结婚的念头付诸实施,但它们并不能使家庭生活变得有乐趣。

要先有积极的目标,才能使父母子女集中精神能量,携手努力。

以上的目标可能很广泛,而且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实现,例如计划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建一幢理想的住宅、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或在现代的世俗社会中奉行某种宗教理想而生活。

家庭若要使这些目标变成助长家族成员复杂性的互动关系,必须通过独特化与整合的过程。

所谓独特化,就是鼓励家庭中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质,发挥最高的技巧,并建立个人的目标。

整合则正好相反,它确保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其他人。如果孩子以自己在学校的表现为自豪,家中其他人也会表示关切,并以他为荣;如果母亲觉得疲倦沮丧,家人会试着鼓舞她。

在一个整合良好的家庭里,每个人都把彼此的目标放在心上。

03 共享目标

除了长期的目标,源源不断的短期目标也是不可或缺的。这可能包括买一套新沙发,去野餐、度假,星期天下午一块儿玩拼字游戏等简单的活动。

除非全家人愿意分享一个目标,否则要大家共聚一堂几乎不可能,更不要说从活动中得到乐趣了。

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整合在此还是很重要:共同的目标必须尽可能反映各个成员的目标。如果瑞克想去看越野机车赛,艾莉却想参观水族馆,那就不妨安排一个周末去看赛车,下个周末再去水族馆。

这种安排的好处是艾莉可能会觉得赛车很有趣,而瑞克也会喜欢观赏水中游鱼。如果两人各走各的,他们的收获就只局限于个人偏见的一隅。

家庭活动正如其他心流活动一样,也要提供清楚的回馈。在此指的是保持沟通渠道畅通,就这么简单。

丈夫若不知道妻子为什么烦恼,或妻子对丈夫的心事一无所悉,双方就没有机会化解可能发生的紧张情势。

我特别要强调,精神熵是团体生活基本的状况,除非人际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投入精神能量,否则因为每个人的目标都多少跟别人有点儿不同,冲突一定会发生的。

没有良好的沟通渠道,误会就会加深,直到关系因而破裂为止。

04 发掘新挑战

在判断家庭目标是否已经实现时,回馈也具有决定性作用。

我太太跟我一直以为,每隔几个月,趁星期天带孩子去动物园一趟是极富教育意义的活动,大家都能从中得到乐趣。我们最大的孩子满 10 岁的时候,开始对动物被关在狭小的空间里感到非常不快乐,我们就不再带他去动物园。

人生的现实就是,早晚孩子会有自己的意见,认为全家一起从事的某些活动「很傻」,这时硬逼着他们一块儿做某事,反而会适得其反。

很多父母干脆就放弃,让孩子去追逐他自己的同侪文化。但找一种仍能使全家人共同参与的新活动,虽不容易,收获却更多。

从社交关系(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得到乐趣,心流活动中挑战与技巧平衡的因素极为重要。

05 家是感情的避风港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增加挑战与技巧。

婴幼儿期,父母只要目睹孩子的成长就觉得乐趣无穷——第一个微笑、第一句话、第一次迈开脚步、第一次涂鸦,都能令他们开心不已。

孩子在这些技能上的突飞猛进,每一次都是充满乐趣的新挑战,而父母的反应则给孩子更多的行动机会。

从摇篮、游戏间到幼儿园的运动场,父母不断矫正孩子与环境之间挑战与技巧的平衡。

进入青春期以后,很多青少年变得不再那么好控制,于是大多数父母选择视若无睹,假装一切都正常,明知无望,却仍抱着情况会好转的希望。

如果家庭能给青少年接纳感、控制感和自信心,青春期的压力就会稍微缓和些。在具备这些要素的家庭中,成员相互信赖、相互接纳,他们不需要时时担心是否讨人喜欢,人缘好不好,有没有满足别人的期望。

常言说得好,「爱不必说抱歉」,「家是一个永远欢迎你的地方」。确信自己在亲人眼中价值不凡,能给人尝试的勇气。

过分墨守成规,往往是源于害怕遭受否定的心态。如果一个人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家永远是感情的避风港,他就更有勇气去开发自己的潜能。

无条件地接纳对儿童尤其重要,如果父母威胁孩子,不能实现要求就收回对他的爱,孩子游戏的天性就会逐渐被长期焦虑所取代。

如果孩子知道父母无条件地为他的幸福奉献,他就能无所畏惧地去探索这个世界;否则他就只好抽出一部分精神能量来保护自己,这样他能自由运用的精神能量就少了。

早期精神上的安全感,很可能是养成儿童自得其乐性格的一大要素,少了它,就很难长时间放松自我,真正体会心流。

当然,无条件的爱并不是指人际关系不需要任何标准,犯规也不会受罚。如果触犯规定不需要冒任何风险,规则就变得没有意义了;任何活动若缺乏有意义的规则,就不可能产生乐趣。

孩子必须知道,父母对他们有某些期望,不听话就要面对特定的后果。但他们也该知道,不论发生什么事,父母对他们的关怀都不会改变。

一家人拥有共同的目标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就能在信任的氛围中,逐渐扩充行动的机会,使家庭生活成为乐趣洋溢的心流活动。

家人自然而然地把注意力投入在团体关系中,并且在某种程度上把个人的自我与目标置之度外,以便在一个结合不同意识、追求统一目标的复杂体系中,享受心流的乐趣。

06 家庭需要不断投入精神能量

我们这个时代最根本的一个错觉就是,以为家庭生活可以自给自足,处理家庭生活最好的策略就是听任其自由发展。

男人尤其喜欢用这个念头自我安慰。他们知道工作要有成就是多么困难,要为事业付出多少努力。回到家,他们只想松口气,而且觉得家人无权再向他们提出重大的要求,他们同时迷信家庭的完整。

只有当一切都已太迟——妻子开始酗酒,孩子变成冷漠的陌生人——很多男人才醒悟,原来家庭跟「合资企业」一样,必须不断投入精神能量,才能保障它的生存。

「业精于勤,荒于嬉。」不集中注意力,复杂的活动就会陷入混沌。家庭又怎么可能幸免?家庭成员之间的完全信赖、无条件接纳,只有在毫不吝惜投入注意力时才有意义,否则它不过是空洞的姿态与做作罢了。■

文章摘录自: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中信出版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