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背后,折射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陈凌隽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我们总会评价别人,或者被别人评价,但是,你知道评价背后,会折射出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吗?这些人际关系,是如何影响评价的?阅读下文,看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凌隽的分析。

作者:陈凌隽 来源:公众号「凌隽与楷」

01

和楷聊天时,我提到小时候被人负面评价的时候心里特别难受。楷回应中有一句我觉得特别有意思,他说,有的时候差评之所以落到你身上,只是因为你比较好说话。

我的第一反应:这太不可思议了,真的吗?评价的主观性有这么强?后来仔细想了想,觉得挺有道理的。虽不能说总是适用,但至少是一个有意思的看问题的视角或方法。

我们所接触到的各种评价,有多少是完全基于一根客观的准绳?又有多少折射的其实是背后的人际关系属性?

可以从《邹忌讽齐王纳谏》这个著名的故事开始说起。邹忌分别问了妻子、小妾和外来的客人一个同样的问题,我和城北的徐公谁更帅?结果都得到了徐公不如自己的答复。巧合的是,后来徐公亲自登门来访,邹忌发现对方比自己帅多了。

于是他就开始反思:什么自己听到的都是夸奖自己更帅的言论?他的结论很有意思,「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翻译成白话就是,妻子夸我帅,是因为偏爱我;小妾夸我帅,是因为害怕我,客人夸我帅,是因为要找我帮忙。

这一小段虽然不是故事的全貌,但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在这些积极评价中,或者是偏爱,或者是害怕,或者是恳求,都是关系的语言。

这个故事还值得多说两句。邹忌本来就长得挺好,也拥有很好的工作。赞美的内容(邹忌比徐公帅)是否符合事实,本身没啥大的意义。反倒是妻子、小妾和客人的赞美举动对邹忌来说更有意义。

邹忌至少能从中推断出他们在乎自己,并想让自己开心或舒服。夸奖只要不是太刻意,便是人际关系中的润滑剂。而能被别人在乎,这本身就挺不错的。

至于为什么在乎?当然是基于不同的原因,背后也是不同的人际关系。

妻子「情人眼里出西施」,所以夸的时候挺真诚,先说「君美甚」,然后再说「徐公何能及君也?」

小妾的地位不如正妻(中国古代的妾可被直接买卖),只有讨好丈夫(其实更像是主人)才能让自己的命运更稳定一点。

客人只是希望所求之事能被应许,不如妻妾和邹忌那样熟,两人是职业性的关系,所以夸起来语言最平铺直叙(「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同样是赞美和夸奖,背后的三段人际关系并不那么相同,也包含着不同的动机。

02

在人际关系中,有很多属性:亲属关系还是职业关系?彼此熟还是不熟?关系好还是一般?地位相当还是有落差?这些都可以给评价「染色」。

如果双方地位有落差,比如因为职业地位有高低,下对上更容易产生积极评价。韩愈的《师说》里提到如果拜官位更高的人为师,那就等于在阿谀奉承对方。

小辈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后者的权力地位更高,至少传统中国社会是这样,所以更多是长辈在批评和教育小辈,反过来的情况很少。此外,彼此熟悉和感情好也容易滋生出积极的评价,正所谓「瘌痢头儿子自己好」。

现在回过头来说「好说话」,其实这事也挺有中国特色的。从字面上就可以看出,如果一个人「好说话」,那么他或她在交流中多少不太强势,容易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顺从或配合别人。

而这样的状态之下,哪怕两个人本来是平等的,这个人也会不自觉的把别人的「地位」提高。接受差评这事本身就是最好的例子。

撇开 B 本身做了什么不谈,A 主动给出差评和 B 接受差评这两个「姿态」本身就已经构成一个完整的互动,即 B 认可 A 对自己做出评价的合法性。

此时,A 在两人中的优势地位尽显无余。好说话的人本来只是希望让交流更顺畅,但如果太好说话,就会在不经意中「吃亏」。

评价从来不会凭空而来,它的背后浓缩着一段人际关系。更确切的说,是浓缩了人际关系的一个片段,因为后者其实可以、也通常会变化。

所以,当你为某个人的一些评价所烦扰,努力改变也深感无能为力时,不妨换个角度想一下这些评价背后的关系。有的时候,与其拼命改变自己来改变评价,不妨看看针对自己和评价者的关系还能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