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享乐,还是乐趣?
蓝玲 开智学堂
“ 开智小伙伴们,端午快乐呀!一休想问,你的快乐,是出于享乐,还是乐趣呢?你知道享乐与乐趣有什么区别吗?今天,开智校友蓝玲,就与你谈谈享乐与乐趣的话题,也祝你在生活中能不断挖掘收获各种乐趣~
作者丨蓝玲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人类是一个追求快乐的物种,很多社交媒体能蚕食你的时间,甚至把控你的人生,不过是运用了这种特性,内置上瘾机制,让你从最小的时间尺度开始沉沦,逐渐失控。
为什么我们会不停追逐快乐?这是人类大脑中的愉悦回路,即我们的快乐按钮,在发生作用,它的目的,是为了促进生存和繁衍。比如,为了获得愉悦,人们会去进食、饮水。所以,追求快乐是一种本能,是进化所保留的生物基础。
问题是,我们应该追寻什么样的快乐?
享乐与乐趣
可以想想,一顿美食饕餮之后的快乐,与阅读一本好书的快乐,有什么不同?在积极心理学奠基人之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看来,虽然同属快乐,前者是「享乐」,而后者是「乐趣」。
享乐,是指满足一些生理需求或社会要求时,所产生的一种满足感。比如吃喝,满足了生理需求;旅游,满足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乐趣,是指一个人不仅需求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限制,获得增益。比如阅读,可以让你学习远方或已逝智者的智慧,增进新知。
当然,带来享乐与乐趣体验的活动,并非截然不同的。比如,对普通人来说,吃喝,更多是满足了口腹之欲,而对美食家来说,研究美食,则是其乐无穷、激发创作的事。
同样,如果你阅读时心不在焉,也会觉得索然无趣。区别是,享乐更多是维持身心平衡,不能带来自我成长;乐趣却可以带来创造,带动自我成长。
享乐,更多是出于本能或外部驱动的,是欲望得到满足后的放松,它的害处在于,欲壑难填。一个欲望被满足了,另一个更大的欲望紧跟上来,你被这些欲望牵引,盲目向前,要么继续被满足,逐渐迷失;要么所求不得,陷入痛苦。
而且,一些欲望,可能是建立在盲目的进化机制之上。
比如,对食物不加限制的渴求,因为人类祖先的饮食,主要以蔬菜为主,缺少脂肪和糖分,加之食物匮乏,时有饥荒,所以一碰到饱含脂肪和糖分的高热量食物,就会拼命囤积,这样才能撑过饥荒岁月,活下来。
这也导致了我们天生就偏好高糖高脂高盐的食物,但在物资充裕的今天,这样的偏好,却成了大多数人的健康杀手。
享乐还存在递减效应。比如你吃第一个冰淇淋,感觉无比满足;再吃第二个,稍微有点腻了;第三个,你会担心会不会长胖,甚至开始产生罪恶感了。
而且,我们很容易对外在刺激习惯,下一次要获得同样的快乐,就需要更大的刺激才能满足,慢慢地,你知觉就钝化了,很难从平常中获得乐趣,并且容易产生依赖性。更甚者,愉悦被欲望替代了,变成成瘾,对你无益反而有害。
外部驱动的享乐,往往建立在社会比较之上,如此,你就要借助外部评价来获得满足。但是,在现代社会的强大包装下,你会发现别人都很强,别人拥有的东西都很好,相较之下,你会感觉自己处处平庸,自然就快乐不起来了。
获得乐趣
那么,如何获得乐趣呢?就像之前所说,同样的活动,可能是享乐,也可能是乐趣,应该怎么判断?
享乐无需投入太多心力,但稍纵即逝;乐趣需要你投入更多精神能量,运用高度注意力,参与到更有挑战性的活动中。
契克森米哈赖提出「心流」这个概念,告诉你如何控制活动体验的品质,创造乐趣,感受持久的快乐。
心流是在活动中,伴随注意力高度集中而出现的心理状态。沉醉在心流之中,你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逝,与当前的活动、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心流让人快乐,但其实,这种快乐,更多是事后的描述,事后的满足,因为沉浸在心流状态时,你根本意识不到自己的情绪状态。
心流的出现需要契机。
第一,你参与的活动,在技巧与挑战之间处于平衡状态时,最有可能产生心流。也就是说,活动对你来说不要太简单,太简单的话你不会投入太多注意力,也不要太难,太难的话你也没有耐心进行下去。
第二,这项活动最好是出于内在动机,而非强制性的。比如说写作业,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是一项容易产生心流的活动,但是,有多少学生写作业是出于自愿的呢?所以也很难产生心流。
同样,也就明白,为什么看肥皂剧、刷手机,在当时也能让我们沉浸其中,忘记周遭,仿佛就是在心流中,但我们不应经常干这些事。
因为这只是虚假心流,它们都不具备挑战性,结束之后,你也不会有满足感、成就感,可能更多是空虚、无意义,对你的成长无益。
哪些活动可以让我们获得心流?我们身边的一切资源,都可以成为创造心流,享受心流的工具。
1、感官
感官之乐更多是享乐,而非乐趣,但加以训练,感官也能为我们带来很多乐趣,比如听音乐、看画展。只需注意,技巧是乐趣的泉源。
2、思维
心智的每一处运作,都能产生独特的心流。比如语言文字,就提供了很多进入不同复杂层次心流的机会。阅读,可以带你进入一个不同的时空,汲取更多智者的经验与智慧;写作则可以创造一个崭新的世界,为你抹去现实的烦恼。
3、工作
在心流之下工作,是发挥人类潜能的最好方法。典型如「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技巧之完美简直出神入化。如此,平凡的工作,可以变成复杂的活动,限制,也可以变为个人创造的良机。
4、人际
我们享受家庭之乐,从中获得安全感与力量,但家庭要能提供心流,也必须存在目标,让家族成员形成更好的互动关系;我们也享受社交之乐,但声色犬马,是低层次的快乐,能带来高度乐趣与自我成长的,才是更高层次的快乐。
心流活动的关键在于,它会带来发现、创造,把自我变得更复杂,并从中成长。
心理学家也发现,人们体验心流的频率会存在个体差异,而且在年轻时有过更多心流体验的人,长期以来会有更好的成就,也会更健康。这种现象,被称为心理资本的建立。
曾点之乐
如果加以思考,你可能会发现,心流与快乐可能是不相容的,一些能让你体验到心流的活动,可能在当下会让你很痛苦,想想自己刚学一项新技能时,那种无从下手,分分钟想放弃的感觉,是不是?
所以,你要区分不同时间尺度的快乐,享乐很简单,即刻获得,也稍纵即逝;乐趣会有延迟效应,但当下的痛苦,可能为你建立更多心理资本,这种快乐,可以贯穿一生。
中国文化上,有一个经典的快乐意象,即「曾点之乐」。孔子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四人坐谈理想,子路说自己三年可使一个充满内忧外患的大国振兴;冉有说自己三年可使一个小国繁荣富强;公西华说自己愿学宗庙之事,愿为小相。
孔子皆不以为然,唯曾皙不同,说:「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用大白话说就是,我只想在暮春时节,换上春服,和五六位成人,六七位少年,在沂水中游游泳,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尽兴之后,歌咏而归。
孔子听后, 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这段文字,历来众说纷坛,为什么孔子对治国安邦、兴盛礼乐之志都不以为然,却赞同曾皙的游玩之志呢?
这里,我试着从心流角度来解读。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不只是一时一刻活动的乐趣,如果你把这些活动,以更有意义的方式衔接起来,贯穿一生,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就能赋予人生意义。
那么,这些意义如何实现呢?这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开始,你只是求得个人温饱,满足自己生存、享乐的需求;个人生存得到保障后,你会把自己的意义系统扩大,会关心更多人,比如家人、朋友、国人等等;当你在一个更大的群体找到归属感后,会促使你想要更加完善自己,所以回到个人反省,追求成长,实现潜能;最后,你可能会再脱离自我,与更宏大的宇宙价值观结合。
这就是契克森米哈赖意义复杂性渐增的螺旋阶梯,由自我中心,到自我扩大,再到自我消灭,意义实现。
你是否发现,这其实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理想成长路径相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责任担当,从提升自身,逐步扩散到家、国、天下。更多人,慢慢纳入自己的价值实现、意义系统当中。
再回到「曾点之乐」,所乐为何?为何能乐?仅仅是玩玩水吹吹风的快乐吗?想想孔子一生东奔西走,所为何事?
在我看来,曾点之乐,就是契克森米哈赖所说的意义实现,而它的实现,需要建立在「为政以德,天下归仁」的基础上,所以,曾点之乐,看似境界渺小,却是「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我皆凡人,可能没有鸿鹄之志,实现不了宏大目标,但也愿你,能与有趣之人,做快乐之事,让点滴心流,汇成人生的涓涓溪流,意义自然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