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网络科学获得上帝之眼?这些关键概念要掌握
Yina 开智学堂
“ 你知道什么是网络科学,以及如何应用网络科学吗?下文,开智校友 Yina 与你聊聊她是如何理解抽象的网络科学,如何通过网络科学获得上帝之眼的,同时,从不同层面看,为你梳理了一些关键概念。一起来看~
作者丨Yina
本文转载自 https://yiiina.github.io/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第一次让我获得上帝视角的学科是统计学,第二次是网络科学。
很多年前,作为社会学学生接受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社会这样的思维,第一课就是如何用客观实证的度量方式去揭示关于社会运行的客观规律。观点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方法是否可信。
社会学第一本里程碑的著作涂尔干的《自杀论》就是脱离了哲学思辨,社会价值,人文伦理的范畴,客观论述和自杀率相关的社会变量是什么。
结论可以被后来的研究继续证实或者证伪。但是社会科学用科学方法研究的难点就在「科学」二字。社会的场域变量控制复杂,过程的不可信,导致学科整体的可信度都受到一定程度质疑。中文社科领域受传统思辨传统太深,难免还是难以树立坚实阵地,清净进取。
后来,觉得互联网是天然社会心理观察试验田。后来看到曾鸣的一篇文章,从侧面也支持了我的想法。他说,现代技术让社会科学家的实验成为可能。
但是当我们进入越来越复杂的领域里面,比如说像淘宝这样的场景牵扯到人,就一定会有博弈,博弈就不是个简单的黑盒子的模拟的,那在博弈的情况下怎么引进好的经济学的研究社会学的研究,把机制设计的一些理念可以引到平台管理,甚至最后把它变成算法的一部分,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变成一个非常重要的创新的领域。
而对于社会科学来说,这也是一次巨大的创新的机会,因为社会科学终于可以做实验了,就像物理之所以被认为是个科学,是因为它可以做实验,而现在我们有很多的在线的环境,是可以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学跟社会学的实验的,这样也可以推动这些学科变得更加科学,从而带来整个社会价值的一个提升。
互联网和网络科学其实是两件事情。最近看网络科学的几本书,对网络科学和网络科学的应用有了具体感知。
一本是彭特兰的《智慧社会:大数据与社会物理学》,它是用网络科学研究组织和社会,能促成智慧的组织是什么样的,如何有意识去建构。是宏观世界,适合城市和组织管理者学习参考。
两本是巴拉巴西的书,《链接:商业、科学和生活的新思维》和《巴拉巴西成功定律》。前一本重点是讲网络原理,带到网络原理的应用,而后一本叫是纯应用场景了,而且是最功利的应用领域,成功学,和其他成功学的显著差异是,不说教,只揭示客观规律。
关键概念
如何理解抽象的网络科学,如何通过网络科学获得上帝之眼?我梳理下,从不同层面看,有以下一些关键概念。
基础元素:节点、链接 网络规律:小世界、幂律、无尺度网络 网络应用:生长模型
节点和链接
节点和链接是网络分析的重要对象,也是网络分析话语场景里的关键词。节点的能量,大小,链接的数量,距离,决定了网络和网络之间的差异,网络带来的影响。
万维网中的节点是网络页面,链接则是页面和页面之间建立的连接。默认假设每个页面的被发现的机会是均等的,实际上不是,大部分网页无法被发现,但少数页面获得了非常多的链接。大多数页面是孤立的岛,非常少数页面是热点区域,是枢纽和中心。
人类社会中人是节点,人和人可以直接建立的关系是链接。会有少数认识非常多人的连接者,他们引领潮流趋势,促成重要交易,传播流行时尚等。
他们也可以促成把不同种族,不同教育水平,不同社会背景的人联系在一起。每一次沟通技术的变革,也可以对人的节点属性和关系属性带来很大的变革。
小世界、幂律、无尺度网络
米尔格拉姆的六度分隔理论,证明社会网络中任意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之间,最多只需经过 6 步即可建立相互关系,就是说最多通过 6 个人就能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而网络可能大大缩短的这个路径,只要愿意,通过社会网络,我们总能获得联系。每个人都可以在美国总统推特下去发表评论和观点。六度分割理论证明了世界是小的,而网络让世界变得更小。
小世界的反面是的欧几里几何空间。它用距离,角度和长度转来去描述节点和节点之间的关系,空间的描述和计算。小世界中的网络,连接受到物理限制少,但是连接数则极度不均匀。
多不均匀呢,如果说正常的连接分布像人的身高,是泊松分布,呈现钟型曲线,那么小世界网络中的节点,是会出现巨人的。巴拉巴西对万维网的研究发现,80% 以上的网络链接不到,1/10000 的少数节点却有 1000 以上的链接。这种分布模型用无尺度模型来形容。
幂律,是计算节点获取链接数的公式。一个节点,如果链接越多节点,就有可能会继续去链接更多节点。马太效应就是幂律现象的表现。
幂律分布是一条没有峰,且不断递减的曲线,它最突出特征是大量微小事件和少数非常重大事件并存。假设某个星球上居民身高遵循幂律分布,那么大多数人都非常矮,但偶尔会看到一个身高百尺巨人,人们也不会觉得奇怪。
无尺度网络是遵循幂律分布的网络。网络中大多数节点只有少数几个链接,他们通过少数高度连接的枢纽节点连接在一起。在形状上,无尺度网络很像航空交通系统,许多小机场通过少数几个主要的交通枢纽连接在一起。 随机网络和无尺度网络
生长模型
经典的静态模型是什么?静态,随机,结构。当我们对网络的认识,已经从几何物理世界到小世界,钟型曲线到幂律分布,泊松分布到无尺度分布,我们对生长的思维模式可以转化成什么?
真实网络由 2 个定律支配:生长机制和偏好链接。每个网络从一个小的核开始,通过增加新的节点而增长,然后,这些节点决定连向哪里时,会倾向于选择拥有更多链接的节点。
在网络生长这块,这本书中举了比较多的研究案例,甚至很多是非常硬核的科学领域。不过有趣的是,万维网和好莱坞演艺圈两个截然不同的网络都展现出幂律分布。
而且在《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更是以成功作为专门的课题挖掘规律。在内容平台服务创作者,希望内容创作者成名获利多年,读这本书如同取得真经,参透终极奥义。
爱因斯坦的成功真相
《巴拉巴西成功定律》探索了爱因斯坦的成功原因。不仅仅是科学意义上的成功,而是你在一堆大牛中,只能认出爱因斯坦,记住他的名字的成功。
其实这张图中的其他科学家,同样也是科学家的璀璨。他们有马克斯·普朗克(普朗克常数)、亨德里克·洛伦兹(洛伦兹力)、沃尔夫冈·泡利(泡利不相容原理)、埃尔温·薛定谔(薛定谔方程)……
爱因斯坦成名,并不是仅仅是科学上的重大贡献,事实上他以思想深奥,大众无法理解出名。这里面出现了一个可爱的误会。
1921 年 4 月 3 日,他第一次到美国。《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派了记者去曼哈顿的炮台公园,采访他。记者看到近两万人热情欢迎。这种超规模的接待使新闻界大为震惊。因此,记者得出结论,这是个大人物,爱因斯坦很重要。在他们当面采访这位物理学家时,记者又一次感受到他个性中亲和的一面,和科学家无法理解的形象形成反差萌。
第二天,爱因斯坦登上了《华盛顿邮报》和《纽约时报》的头条,还有小标题补充道:「数千人等候数小时,欢迎理论家和他的团队来到美国。」这些文章描述他的语言表达了友好和热情。充满魅力的人设建立,从此,他的出行,就获得了电影明星一般的礼遇。
作者研究了当时的报纸,找到了其他视角的资料。发现为什么两万普通纽约民众他们不是为爱因斯坦而去的。
爱因斯坦当时的身份是代表团中的一位成员,陪同国际犹太复国主义组织主席哈伊姆·魏茨曼到访美国,目的是宣传在当时的巴勒斯坦土地上,建立一个新的犹太国家的思想,这是一项许多纽约犹太人心目中的神圣事业。
在庆贺汽船到来的 2 万人当中,没人真正在意什么相对论,他们是想表达对犹太复国主义的狂热支持。犹太社区的领袖鼓励大家去参与。对于长期遭受迫害的宗教少数族而言,这是一个非常重大的历史时刻。人们成群结队地来迎接他们的犹太复国主义英雄,甚至没有任何人留意到陪同他的物理学家。
当年犹太人的报刊在它们的头条中报道了整个事件。《前进报》(Forward)的大字标题宣称,「纽约举行盛大游行欢迎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团」。
这篇报道描述了《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在头条新闻里报道的同一游行,但不同的是,犹太报刊里,不仅在头条标题里看不到爱因斯坦的名字,在报道文章中,他的名字也只是作为魏茨曼的随行人员而被一笔带过。魏茨曼是犹太复国主义代表团的团长。
这种场景后来就很熟悉了,就是明星蹭红毯。硬核科学家的走红和明星给自己升热度,背后同样的网络原理。
从层级分析到网络分析
之前的思路大多是对创作者进行单点思考,分层分级思考,没有放在网络里思考。从成功的可能性看,一个是要靠近枢纽节点,第二个是适应性。
适应性是创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打磨到极致,前提依然是在创作网络中,且获得越多节点越好,但是死结往往在这里,小节点难以获得更多链接,大节点有了先发优势更容易吸引新的链接进来。
中小创作者不能放弃获取链接,但是也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在其他网络中积累自己的初始链接,或者有意识和其他中小创作者群体中,抱团获得相对优势。基于这个基本逻辑就可以去想明白很多事情,后续的行动方向也更清晰。
成长的隐喻
之前我一直很喜欢用星球比喻一个个人电台,一个创作者。但这个比喻并不新奇,腾讯的知识星球,即刻出的播客收听 APP 小宇宙也使用了这个星球宇宙。
但想想看,这个隐喻,太值得一而再,再而三去强化它。无所谓一个创作者发出什么颜色的光,都希望彼此照耀;无所谓发出多大能量的光,你可以通过连接,点亮他人,也返回去给自己更大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