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必须做哪些努力,才能形成知识的「滚雪球」效应?
彼得·布朗 开智学堂
“ 你是否会这样,自以为下了苦功夫去学习,却总是学不好?自以为学好了,到用时却发现根本没掌握?到底哪里出了问题?应该怎么学习,才能形成知识的「滚雪球」效应?才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更多场景中?阅读下文,看认知心理学家怎么说。
作者丨彼得·布朗等
本文为开智学堂精选好文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重新巩固记忆
虽说练习对于学习和记忆来说至关重要,但研究已经证明,只有当练习被分散安排在有间隔的培训里的时候,才更为有效。
以间隔练习中的努力回忆为例,这种做法需要你用新的方式「重新下载」或重新构建长期记忆中的技能或资料的组成元素,而不是漫无目的地在短期记忆中重复它们。
在这种专注的、花费力气的回忆过程中,学到的东西会重新变得具有可塑性:知识中最显著的特点会变得更清晰,而且随之进行的再巩固有助于加强你对其含义的理解,强化其与已知的联系,深化用于回忆这些学问的心理线索和检索路径,并弱化那些相抵触的检索路径。
间隔练习允许在两次练习间出现遗忘,这种遗忘可以强化你学到的知识,同时也能强化快速检索需要用到的记忆线索与路径,从而把这些知识再次运用起来。
这就和投手在投出几次快速球后,想用弧线球给击球手来个出其不意是一个道理。唤起一段回忆或是运用一项技能,所花费的努力越多,就越有助于学习——只要这些努力确实发挥了作用。
集中练习之所以会为我们铺设自以为精通的温床,是因为我们总是走马观花般地看待短期记忆中的信息,而没有在长期记忆中重构所学。
就像反复阅读这种学习方法一样,通过集中练习达到的流利效果是短暂的,而我们所谓的精通感也是一种幻觉。真正能让我们重新巩固并深入学习知识的,其实是「重构」这个费力的过程。
打造心智模型
下足了功夫练习,就会使彼此相关的复杂理论或是连续的运动技能融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心智模型,我们可以把它看作大脑里的一款「应用程序」。
开车这项技能就需要同时进行很多动作。在学习这些动作的过程中,我们既要全神贯注,又要灵活机动。假以时日,相关的认知技能与运动技能就会变成一套与驾车相关的心智模型,在我们的头脑中落地生根。例如侧方位停车和换挡需要观察什么,如何操作。
心智模型就是被牢牢记住并熟练应用的技能(能够发现并处理弧线球)或知识结构(被记得滚瓜烂熟的象棋棋路)。和习惯一样,心智模型可以被调整,可以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发挥作用。
专业的表现,源自在不同环境下、在专长领域进行的数千小时的练习。通过这些练习,你可以积累大量类似的心智模型,从而保证自己在特定环境下做出正确分析,立刻挑选出正确的应对方案并加以执行。
举一反三
在不同时机、不同环境下多次进行检索练习,其间穿插不同的学习资料,这样做有助于给这些资料建立新的联系。
这个过程建立了彼此关联的知识网络,这种知识网络强化了你对自己专业的精通程度。这个过程还可以增加检索线索的数量,让它们能够充分适应今后各种应用场合。
经验丰富的大厨就建立了这样一种复杂的知识网络。他清楚食材与菜品之间的关系,明白食材在被加热时会发生什么变化,知道炖锅与炒锅、铜锅与铁锅在做菜时有什么区别。
飞钓者能够觉察鲑鱼的出现,并能准确判断出可能的种类,进而正确地选择是用人造饵、小虫,还是彩带作饵。他能够判断风力,知道如何下饵以及在何处下饵,才能将鲑鱼引出水面。
玩小轮自行车的孩子能表演小跳、甩后轮、180 度旋转,并在不熟悉街道路况的情况下在墙上跳来跳去。
穿插练习与多样化练习会把背景、其他知识及技能与相关的新资料结合起来,让我们的心智模型能被更加广泛地使用,使我们能把学到的东西应用到更多场景中。
构建概念学习
人类是如何学习概念的,例如如何区分猫和狗?方法是随机接触不同的样例——吉娃娃、虎斑猫、大丹狗、纯色猫、三色猫、威尔士梗犬。
大多数人在正常情况下都是靠有间隔地、穿插式地接触样例来下定义的。这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因为这种接触强化了辨析和归纳这两种技能。前者是留意特点的过程(乌龟要露头换气,鱼则不会),后者是推测一般规律(鱼是在水里呼吸的)。
有一项研究,给学生展示了鸟类的 20 个科(鸫科、燕科、鹪鹩科、雀科等)以及每个科下的 12 个种(褐嘲鸫、弯嘴鸫、本氏鸫等)。
要想识别一只鸟的科,就要考虑很多特征,例如体形大小、羽毛、行为、地理位置、喙的形状、眼睛的颜色等。鸟类识别有一点很麻烦,那就是一个科下的成员有很多相似的特征,但并不是所有成员都是如此。
对于一个科来说,有些特征是典型的,但并不是这个科的所有成员都具备这些特征,这种特征也不能作为区分的依据。因为分类学的原则是只能依赖那些特征性状判断,而不能依靠那些定义性状(也就是所有成员都具备的那些性状)判断。
所以给鸟分类是学习概念和做出判断的工作,而不是只靠记忆特点就能完成的。因此,在学习那些划分科与种的基本概念时,采用穿插与多样化练习就比集中练习更有帮助。
这种做法有助于学习者区分鸟的种类,同时,这也是学着辨析同一种鸟类个体的共性。当我们询问学习者对学习方法的偏好时,他们认为应该先研究某一类鸟中的多个个体,再去研究另一类,认为这种方法会带来更好的效果。
可是,穿插学习的方法能让人更好地分辨两个种类间的区别,虽然这种方法更为困难,给人感觉收效更慢,但它不会影响对同一种类个体的共性学习。
这就和棒球运动员练习击球一样,穿插练习给检索过去的样例带来了难度,但会进一步巩固有关某一类鸟代表性特征的知识。
对于提高学习效果来说,穿插练习还有另一种好处。穿插练习计算相关但不相同的几何体体积时,就需要你关注几何体间的异同,从而选出正确的公式。
一般认为,穿插练习提高了对异同的辨析能力,这样就可以把学习资料编码,形成更复杂、更微妙的心理表征,也就是更深刻地理解怎样区分标本或问题种类,以及为什么它们需要不同的解读或答案。
例如为什么白斑狗鱼会去咬匙饵或是胖饵,而鲈鱼只有在碰到波扒饵或软虫拟饵时才会露头。
学习迁移
用有间隔、有穿插、多样化的方式进行检索练习会带来困难。克服这种困难需要一套心理活动。等到要学以致用的时候,这种心理活动还会发挥作用。
在模拟真实情况中的挑战时,这些学习方法就验证了那句老话「把训练当成比赛,才能把比赛当成训练」,会提高科学家们称为「学习迁移」的能力。
所谓学习迁移,是指在新环境下运用所学的一种能力。在棒球队的击球训练中,不同类型的投球带来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些困难所进行的活动,归纳总结了更多心理过程,可以区分挑战的本质。
这就如同建立了一份内容更丰富的「词汇表」(例如投手要投什么球),同时还可以从中选出可能的应对方案,而集中的、无变化的训练经验激发的心理活动会少得多。
有一项研究,在体育课上,一组 8 岁大的孩子练习将沙包投进篮子。半数孩子在距离篮子 3 英尺远的地方投,其余的孩子从 2 英尺远和 4 英尺远的地方投。
12 周过后,让这些孩子接受测验,把篮子摆在距离他们 3 英尺远的地方。投篮最准的孩子出现在 2 英尺和 4 英尺练习组,他们从没练习过在 3 英尺远的地方投篮。
做好学习的心理准备
若是在没有答案的情况下自行寻找解决方案,你就能更好地理解答案,也能把它记得更牢。
当你买了渔船并打算系缆绳时,你就更有可能学会并记住单套结的打法。相比之下,傻站在公园里,等着童子军告诉你「学会一些绳结的打法对你的生活有益」,这样是不容易学会的。■
文章摘录自: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亨利·勒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 A. McDaniel),《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信出版集团出版。本文有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