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时代下的小人物,该如何选择未来五年的路?

原创 王文勇 开智学堂

图片

2016 年,Shipston Group 私人股权投资公司董事总经理王文勇,在开智社群进行了一次精彩分享。他分析未来五年中国的经济挑战,并对年轻人的选择给出建议,睿智而诚恳的分享,影响了一批青年人。几年过去,王文勇老师的判断和建议依然中肯,一休从中精选 7 个问答,希望对你有新的启发。

作者丨王文勇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问题一:大时代移民如潮,工薪或中产阶层的小人物,也不乏倾其所有以送孩子出国为人生最高目标者,您如何看待这去留现象?

人各有志。说实话,同样一个问题,对不同的人来讲,很难做出一个相同的判断。各有各的好处、各有各的难处。

发达国家有很多「好处」,有非常优美的环境,有完善的法治,有很好的教育水平等等;「难处」在于,作为在外语或者外国文化中长大的一个人,要去适应这样一个新的环境,实际上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

至于中国,确实是有很多中国的问题,不过中国也有中国的机会,这种机会就包括,因为我们在本土文化中长大,对它比较了解,而问题在于,可能环境不是特别理想,法治水平还需要很多年的建设等等。

这个取舍确实很难,你还是要问问自己,你究竟想要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如果你留在国内,不会有文化上的孤独感,虽然这个文化有你不满意的地方,但是人们的一举手、一投足,你都很容易理解。如果你移民,完全进入别国文化,比如即便在美国这样一个对移民来说相对友好的文化环境中,你仍然能感觉到很大的挑战。

其他国家也很难提供与在中国相同的机会,比如中国的高速成长,中国的市场规模。

你做任何一件事情,这个市场规模都是其他国家的无数倍,你可以找得到相对来说成本不是那么高昂的途径去做这件事,不管是创业也好,还是想找到你觉得有希望的公司也好,或者找到一群让你觉得志同道合的人也好。

这些事情,如果你在一个异域文化里面去做,要花费的成本和时间都是比较高的。

所以我最后的简单结论就是,中国有中国的机会,如果你打算要留下来,就要把事做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到极致,同时也要过得快乐,不能等到自己功成名就、发了大财之后才开始生活。

问题二:当初为何选择了读 MBA? 这个选择对您职业生涯有什么意义?

我为什么会选择去读 MBA?那是 2001 年的事情,十六年前,我在政府里已经工作了七年多,那个时候公务员还没有改革,我常常跟人开玩笑说,是因为收入跟市场的差别太大。但实际上这也不完全是一个最主要的原因。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想知道自己究竟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当时如果我继续留在政府里做外交官,我可能能够看到自己五六十岁以后的生活,那种生活有它很精彩的地方,不停地从一个国家到另外一个国家。但我也看到了它的一些短处,相对来说外交官这个职业是比较 rigid,你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东西比较少。

想到自己六七十岁时想要的生活,我觉得是能让我发挥主动性,带给我自由的一个空间。于是决定去私有企业。从一个公务员、一个外交官转型进入私人市场,那么这个最好的跳板也许就是 MBA ,这是当初选择读 MBA 最主要的考虑。

这个选择对我的职业生涯还是非常重要的,它影响了我之后几乎所有的其他决定。说实话,人的一生中对你很重要的决定可能一共就那么几个,谁是你的配偶,谁是你的伴侣,你去哪里读书,或者是你最后从事的是一个什么方向的工作。一共就那么几个决定。

读 MBA 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决定,它对我以后的影响很多:

1. 它给我一个比较好的训练,给了像我这样对私营企业完全没有了解的人一个非常好的起点,教给我一些技能,带给我优秀的同学和校友所构成的支持网络。

2. 它也给了我一个门票,因为你有了这样一个品牌,其实教育,除了你获得知识以外,可能对方知道你是比较好一点的学校的 MBA,它等于是一个敲门砖。

尽管我当初去求职的时候是经济非常低迷的时期,那时候大规模的裁员,一个名校的 MBA 出来之后其实也并不怎么值钱,但是至少你有一个东西可以去敲门了。其实也是敲了很多门,一次一次被拒绝之后,才慢慢找到自己的入场券。

问题三:发现自己的梦想职业确实困难,可否谈谈您是如何发现自己的梦想职业? 过程中与您谈到的想象力有何关系?

对于我来说,很重要的一个工具就是画三个圆:

  • 第一个圆里面写上所有你喜欢做的事情。
  • 第二个圆写上一个你认为擅长的是事情。
  • 第三个圆里面写上一个这个社会里面别人愿意付钱让你来做的事情。

img

最理想的状态,你的职业是在那三个圆交汇的地方,自己的兴趣 (初心)、能力(擅长)和报酬(社会热点、机会)的结合点。

目前我觉得比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大家都比较喜欢追逐第三个圆是所谓社会热点,但是容易忘记了自己的初心,就是我究竟喜欢什么,我擅长什么。这确实是与想象力有关系。

第一次画圆时,我们可能未必特别了解自己,说实话我自己在填这三个圆的时,特别在不同的时间段填这三个圆,实际上都是在变化。

也就是说,有些时候我们并不是像自己想象的那样了解自己。不同时期对自己的认识会有变化,同时自己也在变,此外环境也在左右我们的发展轨迹。

我们对自己的未来的想象常常会被我们的环境所左右。

中国在六十七年代,送了一大批的大型工厂到山沟里,为了避免苏联和美国打仗,很多孩子跟着自己的爸爸妈妈一直迁到了深山老林,他们长大之后的理想可能就是赶快去顶父母的班。他能看到的很有限。

所以这个想象力是个很难的事情,它需要你有一定的 exposures(接触),这个 exposures(接触),条件好的话,来自于见识,我们讲「见多识广」,条件不好的话,可能会来自于你的阅读。

所以我为什么说读好书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对于环境不是那么理想的人群,这是一条少有的比较低成本的逃生的通路。

很多时候我觉得比方说我们以前嘲笑南方农村人,弯弯犁头水牯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其实想想我们当代人也好不到哪里去。因为我们一上来就把自己固定在这一辈子就是要有房有车,把自己整个大量的人生经历牵扯在还房贷上,把债务弄清楚,差不多这一生也就过去了。

我不是说这样过不行,如果你喜欢、如果你很开心,这也可以是一种生活方式,但如果你觉得非常痛苦不堪,或者说那不是你想要的生活,想象力就稍微被限制住了。最好还是问一些最基本的问题,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想过一个什么样的生活?

想象一下,八十岁你快要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你要怎么样回顾自己的一生?

用一种人快离开这个世界的眼睛来看自己当下的选择,可能会是一个比较好的一个 exercise。这样会让你把这个事情放到一个更大的框架之下,来问一问自己,我当下做的这个选择究竟有没有道理。

当然没有一样选择是容易的,轻松的,所有的选择都面临着我们对未来的恐惧,有很多不确定的东西,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但是说实话,我不觉得恐惧是个不正常的东西,我认为很正常。

如果诸位看过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会发现 Richard parker 就是一个恐惧的象征,如果没有那个恐惧的话,少年派可能早就死在大海上了,他是逃不出去的。有些时候有那么一丁点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未必是坏事。

图片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 图片来源 Wikipedia

问题四:我认为,为了让自己的想象变得更有力量,一定是要不断重复信念。您是通过什么方法,坚持自己信念的?

关于坚信的这个力量。这确实是很难的一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它。我先推荐一本书,弗兰克尔的《Man search for meaning》:《追求生命的意义》,他研究纳粹集中营里的那些死难者,他发现最后幸存的人的是依靠三种东西活下来的。

一个是 hope(希望),一种是他觉得他能出去;一种是 love(爱) ,他觉得他有爱的人在外面,他一定要活着出去;还有一种是 faith(信仰),他坚信天底下有公理。

作者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著名的精神分析的心理学家,他发现这三条其实是普遍适用的,支持我们一生的力量,就是希望(hope)、信仰(faith)、爱(love)。

我们常常会怀疑自己坚信的东西,比如遇到艰难困境的时候,比如我们被别人嘲笑的时候,有时找不到自己的同类,这些过程都是很艰难的。

这里我要推荐一部电影《肖申克的救赎》,它讲了讲了肖申克被关在监狱里,快近于绝望了,仍挖出了地道,最后逃了出来。

图片 《肖申克的救赎》海报 图片来源 Wikipedia

肖申克的故事隐喻也告诉我们想象力的问题。当你能够想的越清楚,你未来想要做什么,不仅要想清楚未来你想过的生活,而且你知道一条路径,知道自己的 major milestone (主要里程碑),知道每一步如何实现它的路径。

你把很长远规划变成一个很小很小的一步一步的路径,你将一个漫长的信念,拆解成成一个个相对来说离得比较近、比较具体的目标,这样做会更加有帮助。

将未来的目标想象为可视化路径,则会使之更为可行。我发现那些往往对自己的人生未来想象得越清楚的人,信念和毅力往往越强大。

问题五:年轻人如何进入有望高速成长的新兴经济行业工作? 除了掌握必备的技能之外, 年轻人还必须做什么?

在新兴产业基本上集中在北上广深,它有特别强大的聚集能力。我们年轻人要进入到这些高速成长的行业和公司,我的建议是加入初创的小公司。

在初创的早期阶段,公司可能有很多给没有专业背景的人提供一些机会,你不一定要做这个专业技术上的事情,但是你进入这个企业之后,你就有很多学习的机会了。

比方说最经典的一些故事是在华尔街早期,一些最有名的交易员其实是在门房递信、送信、送快递的人。还有一些是在加入到初创公司之后,慢慢学会转移到这个领域来。

有志者事竟成,还是看有心人,如果你真的认准了这个,你做了大量的研究,跟这个领域的一些人去谈了,读了很多书,看了很多材料,就没有敲不开的门,没有走不通的路。

最有名的例子就是 Steve Jobs,他本身不是编程的高手,应该算是个很有文科气质的人,他选了大量的课都是艺术方面的。但是他有非常强大的理想,有非常强大的想象力。

图片 Steve Jobs 图片来源 Wikipedia

我的建议就是:边做边学,你可以加入初创公司,你可以去网络上、YouTube上面搜索一些非常好的课程,去加入 MOOC,有志者事竟成。

如果你真的喜欢的话,目前这个世界能提供给你的资源远远超过了十年前,所以现在学习成本很低,关键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

如果能加入一个初创的企业,去承担风险,就像少年派一样,一旦你踏上航程,可能就会激发出无穷无尽的力量。

早年的时候,我家里装热水器,碰到一个大概是贵州来的很年轻的孩子,身上穿得干干净净的,来装热水器的修理工。

他在北京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修理工,然后他慢慢的学会这些技术的时候,开始了自己 小小的生意,做得就非常不错,承包了国外很大品牌的热水器的修理和维护工作。那个少年的形象对我来说一直是特别大的激励,简直是我的一个榜样。

我觉得只要有心,又愿意把事情做好,总是有机会。

问题六:未来房地产市场走势,是否与我国的城市化路径选择有关? 一二线城市与其他区域的差距会不会进一步拉大? 从这个结构化的角度该如何分析?

我认为两者有很大关系。

影响房价的因素非常多,有周期性因素,有结构性因素。在周期性因素中,最重要的一个就是央行的货币供应总量和整个需求。结构性因素方面,和城市化路径选择的关系就非常大了。

中国政府选择用垄断土地供应这种方式来进入市场,这和其他大部分的国家都有区别,因为其他国家基本上所有其他人都可以作为土地的供应方参与市场。

但中国政府在 1982 年的《宪法》里面,把所有城市里的土地都划为国有土地,包括那些城市原来各种各样的住户,原有的居民。政府来统一挂牌出售,土地不够用的时候就拆迁,比方说棚户区,或者把周边的农用地转换为城市建设用地。

这种做法导致的结果就是,土地长期处于一种稀缺状态。这个结论也有另外一个数据可以印证,在过去长达十来年的时间里,地方政府几乎一半左右的收入是来源于卖地。

另外一个很重要的结构性因素是人口问题。中国计划生育导致了一个人口的倒金字塔结构,会对未来的房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线城市、四线城市的区别就会越来越大。

未必一定是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一线、二线城市,重要的是它是否处于某个区域的经济文化中心。因为网络效应会非常明显,网络效应越大的城市,它的机会越多,吸引的人也越来越多。

小的则会出现一个相反的情况。在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也有相似的例子,比方说像底特律、像匹斯堡这种城市就变得越来越小,因为迁走的人越来越多了。

还有一个因素,你可以看看你周边的孩子,他长大的时候,比方再过五年、十年,你看看他会有多少套房子积存在手中,看看他们大概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参与到房市,他们是想买房还是想卖房,他们是想在哪里买房等等。这些因素都很重要。

我个人有一个未经过严谨思考的观察,我认为中国缺房族其实就是八零后、九零后两代人,正好受到挤压,这个时候的社会风气是希望他们在结婚的时候就能够有房子。

我觉得到了零零后这一代再往后的孩子,因为他们会从祖上继承房子,所以他们恐怕不会那么缺房。那么这两代人属于被挤压得比较厉害的。

问题七:请问王老师怎么看待运气? 一个人能否通过改变环境来给自己创造更好的运气?

一个人能做成一件事情,是你「试的次数」乘以「运气」就等于最后的成功。运气有几种可能,第一种就是你试的次数特别多、基数特别大,最后你能成功了。

  1. 托马斯·杰斐逊有一句话,叫做 I’m a great believer in luck, and I find the harder I work, the more I have of it。越努力,越幸运。这是一种办法。

  2. 第二种办法,我觉得就是你讲的,通过改变环境来创造运气。如果在这个环境里面你感觉不太顺心,那么就改变环境,有些时候可能会改变很多设置(setting)。

**要么多尝试,要么改变环境,要么同时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