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新年目标注意这 5 点,更容易实现
蓝玲 开智学堂
“ 又是新的一年,你制定什么目标了吗?你通常是怎么制定目标的?是否知道应该怎么科学地去制定一个目标,让它更容易实现呢?阅读下文,开智校友蓝玲,与你分享 5 点方法。让一个好目标,推动你去行动,去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
作者丨蓝玲
本文为开智学堂原创作品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新年开启,你开始制定明年目标了吗?怎么科学制定目标呢?
要什么 VS 不要什么
先了解我们的需求是什么,才知道应该去追求什么。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 (Edward L. Deci)和理查德·瑞安(Richard Ryan)提出的动机理论——自我决定论,人们追求目标,多由三种基本心理需求驱动:自主、胜任和联结。
自主(autonomy)需求是,人们感觉自己的行为是自发的,自由选择的,强调人们对主动权的渴求;胜任(competence)需求是,人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一些事情,强调人与环境的互动,并希望获得有效反馈;联结(relatedness )需求是,人们感到自己与他人是有关联的,强调人们希望与他人建立关系的渴望。
因此,你的目标,可以围绕这三种需求制定,比如,与自主需求有关的目标有,做自己感兴趣的事;自主安排工作;自由支配时间。
与胜任需求有关的目标有,保持好奇心,认识新事物;不断追求进步,学习新技能;时常复盘反省,关注自我成长。
与联结需求有关的目标有,多关心家人朋友,巩固现有的亲密关系;多与老板同事沟通,营造好的工作氛围;扩大社交圈子,认识更多有趣的人。
知道自己要什么,也要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以保证自己不往错误的方向前进。有一些目标,看似很好,却并不能给你带来真实而持久的幸福感,比如,追逐名声,渴望财富,向往权力。为什么?
这类目标,并非遵循内在动机,由个人好奇心与兴趣驱动,而是被外在动机驱使,你需要获得别人认可,由外部肯定自我价值。
我们以为这类目标很好,是受社会、文化和环境的影响,或者是因为,自己的自主感被剥夺、能力感受挫折、归属感被拒绝,然后转而追求那些看似很好,却不能给你带来真正快乐的目标。就像亦舒小说喜宝那句很多人熟知的话「我一直希望得到很多爱。如果没有爱,很多钱也是好的。」
但是,也需要知道,当你获得财富时,你可能不知道如何去爱了;当你手握权力时,你可能找不到好奇心与兴趣了。
模糊/简单 VS 具体/困难
你知道自己应该追求什么了,开始制定目标,目标难度,困难点好还是简单点好呢?
你是否觉得,简单目标会更容易实现?有研究表明,虽然困难目标难实现,但是,它也能带来更多益处,更好的绩效。
试想一下,你在做一些困难事情时,是不是会更专注,投入更多精力,成功后,有极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同时,是不是会让你对自己更有信心,去挑战更艰巨的任务,从而设定更高目标,再次提升绩效与满意感?
如此,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组织心理学家埃德温·洛克(Edwin Locke)和加里·莱瑟姆(Gary Latham) 称之为「高绩效循环(high performance cycle)」。
需要注意的是,目标的难度和具体性是共同作用的,多数人制定目标后不能实现,一个主要原因是,太模糊了,比如,「我要减肥成功」、「我要提高能力/业绩」。
你可以把目标定得更具体些,一个具体的目标,需要包含实现的行为或环境,比如,「为了减肥成功,我要加强运动,每周至少锻炼五次,每次户外跑步不低于 30 分钟」。
所以,制定具体而有难度的目标,可以提高实现的可能性,效果也更好。
洛克和莱瑟姆这两位心理学家,用几十年时间在世界各地开展了上千例研究,发现设定具体/困难的目标,比模糊/简单的目标,更能激发人们有优异的表现,且差异明显。不论这种目标是自己制定的,别人制定的,还是与父母、老师、同事等人一起制定的,都是如此。
图片来源 Pixabay
近期 VS 长期
接下来的问题是,应该制定近期目标,还是远期目标呢?
通常,远期目标,都是一些大目标,不仅完成时间长,也更困难,实现的动机,往往比近期目标弱。
美国心理学家克拉克·赫尔(Clark L.Hull )较早发现,目标越近,实现的动机就越强。很多研究也倾向于,设定较小近期目标的人,往往比设定较大远期目标的人动机更强,表现更好。为什么呢?
通常,远期目标被认为是抽象模糊的,而近期目标则是具体可察的,所以,实现近期目标的信心与动力就更强些。
所以,当你设定了一个远期的大目标后,想实现它,最好把它分解为多个小的近期目标,一步一步慢慢实现,每实现一个小目标后,你会深受鼓舞,这些积极感受,会推动你向最终的大目标靠近。
趋近型 VS 回避型
再来思考,你的目标是趋近型的,还是回避型的?
这两者有什么不一样吗?主要是关注焦点不同,趋近目标,你会更关注可以直接达成理想结果的实现方法;回避目标,你会更关注可以远离不期待结果的行为。比如,想减肥,你就可以这样设定目标,加强运动(趋近目标),不吃垃圾食品(回避目标)。
那么,这两种目标,哪种更好呢?
心理学家认为,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会受两种相反的神经系统调节,行为激活系统(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BAS),对正面刺激敏感;行为抑制系统(behavioral inhibition system,BIS),对负面刺激敏感。
每个人都有 BAS 和 BIS,但是,两个系统的强弱,因人而异。所以,也造就了有些人对趋近目标更敏感,有些人对回避目标更敏感。
两种不同的目标,也显示了人们的思维差异。对趋近目标敏感的人,更具备「风险偏好(risky bias)」的心理特征,锐意进取,积极探索,更擅长抽象思考;而对回避目标敏感的人,更倾向「风险厌恶(conservative bias)」,比较小心谨慎,不爱冒险,更善于把握细节。
针对这两种目标,我们会采取不同的策略去追求,所以,也要根据不同的情境去设定目标,当时的情境,采取哪种策略会更好,因而设定与之匹配的目标,或者综合采用两种目标。
展示才华 VS 提升技能
最后想想,是什么在激励你去追求这个目标呢?
比如,你在工作中,更在乎比同事做得好,还是提升技能?如果是前者,你的目标就是「展示才华」,心理学家把这类目标称为「绩效目标」;后者则是「谋求进步」,这类目标就是「精通目标」。
这两者有什么区别吗?
两种不同的目标,会让你关注点不一样,前者,你的关注点在「表现」上,后者,则在「成长」上,这会影响你在追求目标过程中的体验(焦虑沮丧,还是快乐有趣),以及遇到困难时,是更容易放弃还是能长久坚持。
哪种目标会更好呢?
视情况而定。有研究发现,如果是面对简单、缺乏挑战性的任务,追求绩效目标,把关注点放在展示才华,证明自己能力上,更容易取得好成绩。但是,如果是面对不熟悉的、复杂困难、富有挑战性的任务时,追求精通目标,把关注点放在谋求进步上,优势会更明显。
有很多研究表明,追求绩效目标的人,工作会很努力,条件合适时也能取得很高成就,但是,它会把自我价值、自尊和目标相关联,让人们陷入「自证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陷阱。
这是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金·莫顿(Robert King Merton)发现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并定义:「自证预言是一种能够唤起新的行为的预言,并且该行为使得本来虚假的猜想成真了。」
你追求绩效目标,一开始没做好,觉得自己不行,然后停止尝试,于是失败,也就应验了最初「我不行」的想法。所以,不仅是目标失败了,你还会自信粉碎,自尊受损,自我怀疑,可能再也不会去尝试。
但如果你是追求精通目标,面对艰巨任务,虽然也会自我怀疑,但是不会丧失动力停止尝试,因为你更看重自我提升,而非自我认可,即使不能达成目标,也能从中学习受益,让自己有所进步。
现在,去制定你的新年目标吧,让一个好目标,推动你去行动,去改变,成就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