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时间尺度下,如何成为时间的朋友?

柳一一 开智学堂

图片

新的一年来了,我们常说要做时间的朋友,那么,到底怎么做,才能和时间成为朋友呢?阅读下文,年阅读量达 200+本书的开智校友柳一一,与你聊聊这个话题。

作者丨柳一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一道出」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图片

00 序言

时间是朋友,还是敌人?这取决于我们怎样对待时间。

时间,可以分为过去、现在和未来。

面对这三个尺度的时间,你,又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

01 过去:每个人都是记忆的创作者

过去的人,过去的事,居住过的小城…有没有什么,让你迷恋至今?

记得大学毕业后,有一段时间,身边朋友们最常聊起初恋。大家一致默认,此生再也难以寻觅同样的美好。

在初恋发生的那时那刻,真有这么美好吗?其实也未必。

只不过,我们的记忆,最擅长编故事。

2002 年,哈佛商学院进行了一个项研究。第一次实验中,小时候去过迪士尼乐园的受试者阅读了一份广告。广告暗示他们小时候在迪士尼乐园和米老鼠握手了。第二次实验中,他们同样是先阅读广告,这次广告会暗示他们小时候和兔八哥握手了。

在第一次实验中,阅读广告后的受试者,远比没有阅读的人,更加确信自己和米老鼠握过手。第二次实验也是同样的效果,出现更多的受试者确信自己和兔八哥握手了。

迪士尼乐园的经历是真实的。与米老鼠和兔八哥握手的经历却是后来添加的料。

在你真实的记忆中插入一点虚假的料,你的真实记忆就随时可能会被污染。即使是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事情。比如,一张照片。研究发现,如果给一个人看某些地点的照片,1-2 周后,他们很容易误以为自己真的到过这些地点。

人的记忆,很容易在不知不觉中被修改,甚至是直接重构。我们所持有的记忆,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可靠真实。真真假假掺杂在一起,才是记忆的真相。

另外,你对往事的语言描述,也会改变你的记忆。

研究人员把这种现象称做「语词遮蔽效应」。当你用具体的语言去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减弱你对这件事情的印象。比如,当你用语言描述完某次旅行、晚宴等,会让你的实际记忆变差。

因为我们的语言描述,与亲身体验之间有一定的差异。一旦你用语言做了描述,大脑就会以你的语言为准来存储这段记忆。

其中鲜活的细节,更微观的真实感受,会统统从你的记忆中退出。如果你在使用语言时出现误差,这段记忆被改编的痕迹会更严重。

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记忆的创作者。

在时间的流逝中,我们不由自主的给记忆加入了各种佐料。然后,你再按照加料后的新记忆去讲述给亲友。你所使用的语言,让新记忆变得更加真实可靠了。一次又一次的改编,诞生了美好到无与伦比的初恋。

当你陷入对往事的过度留恋,以至影响到现在的生活时,要抽出身来,去客观评估自己的记忆。

很大概率,是你早已把记忆修改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图片图片来源 Pixabay

02 过去:人生由小行动决定

过去所做的种种选择,会让你耿耿于怀吗?

几年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现状极其不满。不满的根源,又可以追溯到高考至大学毕业后的种种选择。

在人生的重要节点,我一直在做重复的错误选择。

比方说,高考随意填选学校和专业,对学校不满,却又不愿意再复读一年。毕业后,明明有一次更换学校的机会,却懒于考研。及至工作,也是毫无规划,做各种让自己痛心疾首的选择。

假若在关键节点上,哪怕只是做对过一次选择,现状都会好上数倍。

这么想有错吗?其实也没错。按照因果逻辑,确实是过去的选择,导致了眼前的现状。归根结底,我们所拥有的现在,都由过去的点点滴滴塑造而成。这样看来,我们也的确可以把此时的全部问题,归责于过去。

你我都心知肚明,这么想,于事无补。我们会永远处于被动的自我埋怨之中。热衷于对过去的自己进行申讨、斥责,然后,历史继续轮回下去。

丹尼尔.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讲述了一个定律:大数法则

生活中,有很多事情,看似是随机发生的小概率事件。假若时空尺度拉大,你会发现,随机事件并不随机,而是会呈现出稳定的规律。比如,美国某个城市,每年发生枪杀案的数量。

随机,是因为我们只看一个又一个的单独事件。这是小样本。样本量足够大,规律便会显现。

比如,掷硬币五次,可能有四次都是正面朝上,或许五次均为正面朝上,比率极高。投掷次数改为 1 千、1 万次呢?正面朝上的比率,会变为稳定的 50% 左右。

大数定律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假若此时人生已到结尾,回首往事,很多人都会错以为自己的人生,是被某些选择,发生的某些特殊事件塑造的。

单个选择、或者事件,的确会对人生走向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却绝对不会成为塑造人生的唯一力量。

我曾多次进行新的推演。假若大学是心仪的某所学校。是否人生从此截然不同?答案明显:难。

大学时,只有大一认真学习。之后,沉迷于小游戏、韩剧等各国偶像剧。通宵达旦,终于获得自由的感觉。再没有悬在头顶的达摩剑,让我时刻兢兢战战。

换个学校,同样的思维方式,同样的行动模式,日积月累,终局也不会相差太远。

我们总以为某些单个的事件、选择,重要到无与伦比。事实却是,日常的小行动、小事件,最终汇聚成了人生的大图景。

时间尺度拉大,我们才有机会看到真相。

过去的单个选择固然重要,但他们并不是唯一力量。

老喻在《人生模式》里写道:「知小错就改,比穿梭会去改某个大错更有意义」。

我们真正要做的,是改变具体的小行动,而非纠结于既成事实的大抉择。

03 现在:直面问题,不为未来埋雷

面对现在,我们大部分人又会是什么样的态度呢?

派克医生在《少有人走的路》中提到,有一位母亲,不管孩子出现什么问题,她都会动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来解决。比如,孩子不想吃早餐,那就强迫孩子必须吃完。孩子不想按时睡觉,不想完成作业…解决方法如出一辙,动用权威,让孩子服从。

这样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吗?问题只会越来越严重。这位母亲需要动用权威的频率也会越来越高。日久天长,权威还可能失效。

这也是我们很多人面对问题的态度。

看到问题,会在「进程 1」的快思考指导下,应激性的尽快处理完,根本不会去分析问题的根源是什么,真正的解决方法又应该是什么。

越是简单粗暴,问题就会像滚雪球一般,越来越大,直到不可收拾。

派克医生说,还有一种更低级的面对问题的方式,是对问题视而不见,寄希望于问题会在某日自动消失。

之所以说这种方式更低级,是因为逃避只会让问题更严重,直至某日突然「爆炸」。

几年前,我经营着几家淘宝店,其中一个店是以图书为主,销量可观。有一天,淘宝突然出台了一个政策,要求所有经营图书的店铺都得有图书许可证。从看到通知的第一日起,我就知道这是一个问题。

但是,我并没有积极解决,而是寄希望于自己的店铺不会被审查。这不就是希望问题会主动消失吗?

灾难来了。一段时间后,店铺所有图书被迫下架。在图书许可证未办好之前,不得出售。

直到此时,我才去解决问题。办证耗费了月余,损失无法计算。

为什么我们很多人会采取逃避策略?

第一个原因是侥幸心理。

我们经常会误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存者」。这也是很多人愿意铤而走险的原因。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正视风险,把自己当做那个「倒霉蛋」,从最坏的结果去推演行动方式。

第二个原因,解决问题是一条「阻力更大的路」。

人是懒惰的,而解决问题需要耗费能量。在原有的路线上前进,是一条「阻力小」的顺风路。能舒舒服服的过,就没几个人愿意折腾自己。

遗憾的是,阻力最小的路,并不会通往光明大道。

图片图片来源 Pixabay

04 未来:想象,成就图景

你敢于大胆想象自己的未来吗?

在青少年时代,我们对未来怀有无限憧憬。几乎每个人,都会做出积极预期。这些预期,又往往超越了真实未来所能及的高度。

时光苒苒,乐观期待一次一次落空。到中年之际,我们变得识时务了。提到未来,只说「好好活着足以」。

正面一点来说,是成熟、客观。反面来说,不过是敷衍、麻木。

当我们对未来失去想象力,未来也会真的如你我所料,平庸之至,波澜不惊。站在此时的时间节点,便可以望穿余生。

对未来,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态度,才称得上和时间做朋友呢?

面对未来,请永远保持大胆的想象力。当然,这种想象力,不是让我们天马行空的胡想一通。

而是,从此时此景出发的同时,看得到自己的潜力、未来的某种可能性。未来,不直接等于现在。

最好用的一个思维模型,是「终局思维」。你先把未来的样子勾画出整体框架,然后再回溯到当下,去思考要怎样做,才能让想象成为现实。

举个例子,如果你期待未来的自己健康、强壮,那么,此时的你,便应该定期运动。

最怕的,是活着活着「认命」了,以为此生不过如此。一天,一天,变成乏味的调子。

当一个人变得如此麻木,更会留恋过去,或者是痛悔过去的某些选择,也更可能对当下的问题视而不见。

对过去痴迷、悔恨,会让现在的你缺乏行动力。对现在的问题习惯性拖延,或随意应付,亦会影响到你对未来的想象。

三种时间尺度下的态度,互相给予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05 结语

对有些人而言,时间是最凶残的敌人;对有些人而言,时间是最好不过的朋友。

后者领悟了与时间相处的真谛。过去之事,不恋、不悔;当下此刻,躬身入局;关于未来,心怀期待。

人生看似艰难,实则又简单至极。从终局回望,不遗余力的投入到现在,这便是人生法则。

你,我,我们,自会创造出意想不到图景。

时间,确是再好不过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