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人,不是流量
阳志平 开智学堂
“ 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大量的流量,也缔造了大量流量系统。在这些系统中,人,是流量吗?什么时候,人,就成了流量?为什么会被当成流量了呢?阅读下文,开智阳志平老师,从「异化」角度,为你讲解人与流量的问题。什么是异化?资本主义如何对人进行异化?人,有应该如何对抗异化?一起来看~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1
2018 年,我去上海参加一个母婴行业的大会。会议地点在一家星级酒店,灯光明亮,往来这总那总。
那一次会议,大家讨论最热烈的一个话题是,在流量日趋紧张的时代,如何做好母婴行业的流量?至少有七八个演讲者以此为标题。
有的演讲者来自头部互联网公司,认为流量并没有下滑,比如我们搞的直播带货,将是未来一个重要的新增流量入口,大家快来支持我们吧。
有的演讲者来自线下连锁机构,认为,你们之所以觉得互联网线上流量紧张,是因为你们以前太不重视线下了。你看,我们在线下活得好好的,流量不但不紧张,还可以反哺线上。
到了下午四五点,大家都听得晕晕欲睡时。看似正常的会议讨论突然冒出一个异类。
这是一个纸尿裤公司的 CEO。毕业于北大,在母婴行业业内以大炮著称。
轮到他演讲时,他跳到台上,先给大家发了一大轮红包,唤醒所有听众的注意力后,开炮了:你们全家才是流量!人不是流量!人就是人!
是啊,很奇怪,人从什么时候成为流量了?人为什么就不是人?你们全家才是流量!
2
这位 CEO 以另类营销著称。抛开他的营销风格不论,我们不妨认真思考一下,人,为什么就不是人了?人,什么时候成为流量了?
或者,你可以将流量换算为同等词汇:被困在算法中的人;工具人等等。
这牵涉一个由来已久的话题:异化。什么是异化(Alienation)?它有多重含义,广为流传的含义来自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的使用,侧重个人与社会的疏离,而这种疏离恰巧是自我生成。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异化研究传统由来已久。在德国古典哲学家看来,所谓「异化」是指主体发展到一定阶段,从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出客体,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黑格尔在 1807 年的巨著《精神现象学》中提出的异化论,继续细分了三种异化:一是绝对精神-自然界-主观精神;二是伦理-教化-道德;三是服役意识-劳动-自为存在意识。
马克思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将异化作为对抗资本主义的利器,其中的异化劳动说,提出了著名的「四个异化规定」。
第一个规定是劳动对象的异化。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本身的对立。你生产出来的作品并不属于你,而是属于一个庞大的生态。
第二个规定是劳动自身的异化。
劳动不再是自发的,而是强迫的。今天的资本家强迫劳动的方式更隐蔽。用硅谷创业教父 Paul Graham 的话来说,「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 30 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第三个规定是人类本质的异化。
人的自由自觉的生产活动,从此转变为谋生的活动。我的新书《人生模式》扉页献词是:「如果只在不被辜负时去信任,只在有所回报时去爱,只在学有所用时去学习,那么就放弃了人之为人的特征」。如果信任、爱、学习带有强烈的工具色彩,那么与此同时,你主动放弃了人之为人的那些特征。
第四个规定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异化。
当劳动者陷入单一视角:我只能成为劳动者的时候,那么,看待世界一切,都是劳动者。从此,劳动者与劳动者彼此竞争。今年盛行的「内卷」等词汇,无不说明如此。
马克思的异化观念流传最广,使得在现代话语体系中,异化一般就被用来专指,人们被社会排斥在外的感觉,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归属。
在某种意义上,异化开始等同于社会学奠基者涂尔干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1938)和《自杀论》(1952)提出的失范(Anomie)。
图片来源 Pixabay
3
无论马克思的异化,还是涂尔干的失范,都有一个默认前提假设:在社会变革时,存在一个更理想、更正确的道德力量来指明方向。
对于这一点,不少社会科学家颇有质疑,其中质疑最成功的是布迪厄。他用迟滞(Hysteresis)来表达人与社会的错位、脱节。例如,一个年轻人融入社会的迟滞;一个弱势群体被社会接纳的迟滞。
马克思称之为异化;涂尔干称之为失范。布迪厄称之为迟滞。那么,它们本质是什么呢?
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本质上都是要否定:人作为独立生产者的可能。
要么让你成为一个大的生产链条的一份子。比如工业革命早期的英国羊毛工人、一战二战汽车产业兴起时的工人;改革开放早期东莞鞋厂里面的厂妹;今天互联网科技行业中的 996 、大小周员工。
要么让你作为个体生产者,无法自给自足,不得不依赖一个更有效率、更大规模的体系。比如工业革命开始时,英国人发现,集中在一起大规模圈养绵羊更有效率。今天的内容创作者,自己独立维护一个持续更新的博客或播客,带来的变现效率远远不如在平台上更新内容。
对人的异化,结果是——人,不再是独立生产者,而是消费者。
双十一期间,各路商家齐上阵,真的需要那么多消费吗?商家彼此争抢大众注意力。人不再是人,而是流量。
那些在系统中负责设计、监控流量的人;那些在系统中负责交付、生产流量的人,差距梯次而生。小明和小红,李梅和韩雷雷都有一个闪亮未来,一个送外卖一个做家政,一个做产品一个写程序。
4
资本对人的异化,在大众潜意识中,诞生了三条看似正确无比但经不起推敲的默认假设。
第一个默认假设是:我就应该像「某某人」一样生活,我就应该拥有「某某」、「某某生活方式」。
小到前不久的上海名媛拼团群,以及最近的凡尔赛文学。大到整个公司、整个组织爱提倡的「某某奋斗」、「某某生活方式」。
一旦个体开始对抗这种生活方式,那么就有无穷无尽的压力扑面而来。你怎么可以三十岁还不结婚,四十岁还不生娃?
第二个默认假设是,个体不再认为自己是可以自创生的。
自创生(Autopoiesis)是认知科学家瓦雷拉在 The tree of knowledge 一书中提出的理论,之后被社会科学家广泛借用,尤其是德国社会学家、也是卡片爱好者卢曼,将其应用到法律社会学。
瓦雷拉用自创生来形容生命体与一切非生命体的区别,所谓生命的本质就是一种具有自我生产能力的系统。即系统内的所有部件都是系统内部的其他部件生产出来的。
在这里被我继续借用,指你不再将自己理解为一个可以自我循环、自给自足的人。你必须依赖整个工业生产链条,必须在城市里面生活,才可以生活得很滋润。
外卖市场、打车市场、支付市场的数字化,在带来便利时,也在加剧你自给自足的难度。如今多数人觉得,出门不叫个车,在家不点个外卖,不用某宝某信支付,浑身不自在。
越来越多的人享受科技进步,我相信是必然。但,伴随而来的问题,并没有引起同等重视。衣食住行、吃穿用度,这些个人生活市场的数字化的同时,是生活的去隐私化、头部公司的垄断化。
如今的资本不像英国资本主义早期一样,肆无忌惮地使用暴力,而是更频繁地使用系统,润物无声,悄无声息地通过奖赏改造你的习惯。习惯,用布迪厄的话语体系来说,也就是习性(Habitus)。
原本量力而行,按收入支出,现在借助于各类白条,过度消费,真的是好事吗?你真的可以相信自己的自制力能强过资本、算法、数据外加无数我们这样的心理学家吗?
极少数人逃离城市,去终南山隐居。但是,有没有一种可能,依然在城市生活,但不让渡自己的隐私、自己的数据、自己的生活空间?
如果我们以整个世界、整个人类历史为考察对象,我们发现,在科技急剧变革时,对人的异化同样是最猛烈的时候。
但这并非世界常态。
无论是当年英国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还是一战二战的工业化时期,还是今天的互联网时代,都有无数安静的小镇,在那些小镇上,有一批平静生活的人。
在这些小镇上,他们首先是成为自己,其次才是与他人做交易的社会人。
图片来源 Pixabay
5
第三个默认假设是,世界是永远进步的。
在永远进步的幻觉中,带来的默认假设太多了。比如,我们的薪资永远上涨;我们的公司永远强大;我们的国力永远上升。再如,只要努力,就必然有收获。
世界运作、国家治理、人生发展、家庭关系,好比一列奔驰向前的列车。只要你挤上了列车,那么就会一起永远进步。
方向错了?没人会担心。掉队者?任其自然好了。上车后,发现不如想象的美好?一切都会过去,只要我还在列车上,就好。
然而,这并非世界真相。这种永恒进步观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世界上存在三种辩证观,第一种是以马克思哲学为代表的辩证观,可以将其称之为永恒进步辩证观(或称冲突辩证观)。如同高中政治课本所言,冲突永远客观存在,冲突促使人类进步——世界总是在朝更高更好的方向前进。
冲突带来进步,世界总是更高更好更强。但是,真的如此吗?
当后浪们嘲笑,不会用电脑,不会用手机的某某人的时候,何尝不会有一天,又有一批后浪嘲笑你,不会用某某、某某呢?
只要将自己陷入一个永恒进步的视角之下,那么,你自然有落后的一天。
第二种则是以大乘佛学为代表的辩证观(或称超越辩证观)。和谐也好,冲突也好,都是世间的幻象,和谐与冲突并不存在,人类应从冲突中解脱出来以顿悟。
这些人就是终南山隐士们选择的道路。
但是,除了这两种观念之外,还有一种来自中国本土的辩证观。这就是以中国儒道为代表的和谐化辩证观。马克思认为,每一种存在都有正、反两面,世界是沿着正、反、合、正、反、合的路径前进。
和谐化辩证观则认为正也好、反也好,并不是对立的,正、反双方在本体上是平等、互补的,类似于中国阴阳的结构。同时,并不是矛盾或者冲突而是和谐化推动世界进步。(更详细描述参考我的博客旧文《理解中国人的人际和谐》)
有阴必有阳;有高潮必有低谷。
6
资本主义对人的异化,有大量的文学作品描述。最知名的莫过于卡夫卡的《变形记》。小职员格里高尔有一天醒来,突然变成臭虫。
语文老师在课本上带着学生们进行了一层又一层深刻的解读,但在卡夫卡自己看来,只是表达而已,他在 1913 年的日记中写道,我在家读《变形记》,觉得它写得太差了。也许我真的完了。在 1914 年的日记中写道,对《变形记》大为反感,结尾不堪卒读。
真正写异化的经典还有那些呢?说说三本。
第一本是穆齐尔的《没有个性的人》。穆齐尔(1880-1942)是一位作家中的作家,在大众领域,名声不显。
但《情人》作者杜拉斯这么说:我很喜欢普鲁斯特,但我更喜欢穆齐尔。《生活在别处》作者米兰·昆德拉这么说,尼采使哲学与小说接近,穆齐尔使小说与哲学接近。
今年恰巧是穆齐尔 120 年诞辰。《没有个性的人》是他未完成的遗作。小说主人公乌尔里希是一位人们心目中的废物。有一天,他发现如今的世界已经成了一个没有个性的世界,当他越思考,他就越与世界疏离。
第二本是罗杰·泽拉兹尼的《光明王》。这是一本科幻经典,也是对科技、人性的深刻洞察。
作者罗杰·泽拉兹尼(1937~1995)是我最喜欢的科幻作家。地球已经成为湮没在时间长河中的往事。一小群人远航至一个落后的蛮荒星球上。他们将发达技术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获得永生。
从此,这批掌握技术的人,他们成了神祇,他们的后代成为匍匐在神坛之下的凡人。神说,决不能让凡人得到技术,他们必须永远蒙昧。
当然,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光明王》的故事由此展开。
公平只会在你与对方有同等伤害力时,才会产生。面对技术垄断,多数人会奢望公平,祈祷和平,寄希望于盗火者,只有极少人会像《光明王》主人公萨姆一样去战斗。
第三本是心理学家罗洛*·*梅(1909-1994)的《人的自我寻求》。听听书名,就能想到它会说些什么。在孤独的时代,你究竟该如何重建人格,成为自己?
图片来源 Pixabay
7
小说家、科幻小说家、心理学家关于人的异化,总是最敏感的。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对抗异化最成功的人。不仅仅自己孤军作战,而且用带温度的文字,感染世人。
但是我们可能每个人都能成为小说家吗?——显然不能。
不妨退一步,用诗歌与幽默对抗异化。
先说诗歌。诗歌于生活,并非可有可无,而是最重要的精神食粮。当学会写一首诗,此时,就意味着你从消费者的身份开始转为创作者的身份。这就是对抗异化的永恒之道:从消费者转为创作者。
我们不会认为一位天真无邪的小朋友被社会异化。我们只会感叹一位职场人士被社会异化。我们难以将油腻这类词汇与孩子联系在一起。那么,孩子区分于大人的重要特质是什么?——童语无邪。
在孩子眼中,一切是好奇的,一切是开放的,一切是可以探索的,一切都是属于我的。我是世界的主人,我是我自己。虽然,这个世界有时候在大人看来,小得可怜。是草地上的一处蚂蚁窝;是家里的一个小小绘本角;是几个一起过家家的小伙伴,你是王子,我是公主。
诗歌是一个最小作品、是一个容易自给自足的作品。小时候,我们教孩子,背了几千首诗,却从不认真教孩子怎样写诗。但是,依然有大量孩子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写诗,爱上了写诗。因为诗歌、音乐那些美好的东西从来是人类的必需品而非奢侈品。
当他/她,可以用几十个文字,组合成一首诗,意味着他/她开始拥有了一个生产者身份——诗人。
如果有一天,孩子能以诗人的身份谋生,当然是最理想的。即使不会以诗人的身份谋生,我们也可以想象得到,从小习惯写诗的孩子,更易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对抗整个庸俗的世界。
8
再说幽默。孩子终究会长大,那么,成年人对抗异化的最佳手段是什么呢?—— 幽默。
成年人的幽默,好比孩子的诗歌,它是你最应该掌握的一种技能、一种强大的武器。幽默心理学领导者 Willibald Ruch 曾经有一项研究发现,自嘲会给你带来很多好处。
有了幽默,那些异化,可以调侃;那些失范,可以超脱;那些迟滞,可以旁观。
现代性的谎言无处不在,男人成了战争的消耗品,女人成了男人战争的消费品。试看王尔德谈男人与女人:
- 什么是离婚的主要原因?结婚。
- 男人经常希望自己是女人初恋的对象,女人则希望成为男人最后的罗曼史。
- 所有女人都会变得像她们的母亲一样,这是女人的悲剧。但没有男人变得像他们的父亲,这是男人的悲剧。
如今我们习惯将金钱视作生活的唯一目标,所以有大量关于金钱的隐喻,影响着我们的方方面面,比如,时间就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所以不要浪费时间,试看王尔德如何调侃生活:
- 时间是金钱的一种浪费。
- 享乐是人生唯一所求。没有什么比幸福老得更快。
- 生活的第一要务是尽可能人为地为人。至于第二要务是什么,还没有人发现呢。
图片来源 Pixabay
9
对抗异化,不妨从诗歌与幽默开始。
一个写诗的人,再坏也坏不了哪里去;一个幽默的人,再俗也俗不了哪里去。
亚历山大在《建筑模式的语言》中,探求人类在失去个性的工业化时代,如果想过一种诗意盎然的生活,该如何寻找?答案是七个词。
这七个词就是「生气」、「完整」、「舒适」、「自由」、「准确」、「无我」、「永恒」。
亚历山大认为,人类的主要追求就是寻求无名的特质——「在我们自己的生活中,追寻这种特质是任何一个人的主要追求,是任何一个人的经历的关键所在,它是对我们最有生气的那些时刻情境的追求」。
亚历山大用无名的特质来形容人类的主要追求,老子、庄子同样用无名来形容大道。这些大道并非虚无缥缈的大道,而是在每个人心中的大道:那些关于人与环境的冲突,理性与灵性的对抗,异化与自由的战斗。
日常生活中,寻求以诗的眼光看待生活、追求无名的特质。那么,你更容易感知到世界的朝气蓬勃、在无我中体验世界运作的永恒之道。
小结
近期恰逢双十一,打开那个喊出「人不是流量」的 CEO 的官网商城,老老实实写着新品上市、双十一促销哦。
对抗也好,认命也好,个人的短暂生命,在无穷无尽的历史河流中,终究是蜉蝣一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