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从第一份工作中学到的

阳志平 开智学堂

img

「信息分析」是开智学堂的王牌课程,自 2018 年首期内测启动至今,已开设 7 期,使上千学员受益。那么,你是否知道,课程研发者阳志平老师,为什么要研发这门课程?背后有怎样的故事?可以追溯到什么时候?阅读下文,阳老师为你一一道来~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1

二十年前,我刚毕业时,第一份工作其实是清华紫光。

那时,清华紫光资助抑郁症大师贝克的弟子、好友徐浩渊博士,成立了一个心理学新部门。我作为这个部门唯一的男生,负责认知行为疗法在线系统的开发。

是的,你没看错,是贝克,就是认知行为疗法的发明者,也是目前公认的最权威抑郁症自评量表的作者贝克。

那时,整个部门初创,包括徐浩渊老师在内,只有四位同事。徐浩渊老师是一个大顽童,红二代出身,对拯救国民心理健康充满强烈热情。

我以为,这份工作会持续很久。

意外发生了,我生病了。不得不离开项目。

2

修养身体几个月,期间帮心理所的一位导师做了一些项目,以此谋生。顺便拜托他帮忙找了一份工作。

这份工作,竟然还是在清华下属企业工作。

老总(嗯,清华的一个校领导)招聘我的初衷,是与这位导师联合成立人力资源咨询部门,我未来负责这个部门。

因为我的专业是心理学,而且这位导师是国内组织行为学领域权威。

拖拖拉拉,这个部门到了我辞职时,还没成立。

在这期间,我就与公司已有成熟的业务团队合作,这就是我的第一份正式工作——企业竞争情报咨询。

按照老板的逻辑是,你既然有丰富的管理咨询经验,人力资源咨询能做,那么,自然企业竞争情报咨询,你也能做。都是打工人嘛。

反正都是咨询,你既然是医生,人能看,为什么就不能看宠物了呢?

3

人们最容易将这份工作理解为商业间谍,然而并非这样。

我的工作并不与窃听等等打交道,而是在写字楼里写报告,在图书馆中检索大量商业数据库,去客户公司那边做调研。

但某种意义上,这份工作又的确需要像情报工作一样,以敏锐的商业嗅觉、强悍的信息处理能力,才可以给客户提供一份正确的决策建议。

一份不是商业间谍,但又会直接影响一些重大项目的决策的工作。

依稀记得二十年前,做的第一个项目就是某世界五百强企业对其他世界五百强企业在中国的研发、投资情报分析与跟踪。

这家企业就是科技巨头某星,在手机、显示屏领域处在绝对领先地位。

直到今天,国内不少科技公司,还没有建立专业的企业竞争情报部门,只是偶尔让战略投资部门、战略分析部门客串一下。

这些意识的差距,是核心科技鸿沟背后,短期内更难以弥补的差距。

4

第一份工作对人的职业素养的确会影响深远。那时形成的信息分析能力,在之后职业生涯中,一直起到无比巨大的作用。

那时入门企业竞争情报分析,读了一本好书。这本书连同包昌火老师的系列著作,成了我的入门系列必读。

我在学习任何新领域的时候,习惯从已知到未知。在接触情报分析之前,我已经有了心理学训练,那么,我为什么不从自己擅长的切入呢?

这本书那时以免费电子版的形式挂在美国中央情报局的官网上。这就是如今被翻译为中文版的《情报心理学》。

遗憾的是,这本书到了 2015 年,才有中文版。这就是整整十多年的知识落差。

img

作者小理查兹·J. 霍耶尔(Richards J. Heuer, Jr.),中情局资深教育家、理论家和反情报专家。拥有 60 多年的美国情报界工作经历,在情报分析、反情报分析等领域享有盛誉。因贡献卓著,曾荣获中情局、美国国会、情报教育国际协会(IAFIE)等颁发的多种奖项。

他与肯特、Robert Gates、道格拉斯三人,并称美国中央情报局四位功臣。在这本书中,他第一次,将认知心理学知识引入到情报分析工作中。

img

5

多年后,没想到,我会再次回到情报分析领域。当追溯自己过往知识体系,试图整理出对学员最有用的知识时,我才发现,早期训练让我受益了十余年。

从 2018 年开始,我开设了一个系列课程,称之为英才四课。英才四课是我的野心,尝试建立一套二十一世纪的快速提升人们高级认知能力的课程体系。

其中的第一门课就是《信息分析》,侧重提高人获取信息的速度与准确度。

在设计信息分析课程时,自然回顾本书。

img

在整个信息分析课程设计时,我强调两个高阶模型。第一个是全局认识,它来自认知心理学家帕金斯;第二个是交叉验证,它来自道金斯。

但,交叉验证的拓展——竞争性假设分析法(ACH 法),即来自这本好书。也就是书中的第八章。

img

我们人类习惯单线条思维,很容易被人收割智商税。那么,引入「交叉验证」之后,就变得没那么容易被误导。更多参见:成年人的通识教育第一课——信息分析

6

令我没想到的是,这个事情还有下文。

第一个下文是,近二十年后,重读这本书,才发现作者出版了一本新书《思维与写作:认知科学与情报分析》。

img

如同心理学逐步过渡为认知科学一样,情报研究,也从心理学角度过渡为认知科学。理所当然,将这本书引荐给出版社,希望在国内出版。

但,作者的新书的文字实在太少了,最后出版社建议我来大幅增加中国本土案例以及撰写点评,并且邀请我点评《情报心理学》一书新版,予以再版。

第二个下文是,因为十多年前,在竞争情报领域做过一些工作,又发现这块的确对国人很重要。

因此,在 2020 年,让我旗下的职业教育团队——开智学堂,以机构会员身份加入了中国竞争情报研究会。同时,团队与出版社合作将出版系列情报分析、信息分析、搜索能力相关领域的著作。

当然,还有更多的下文,比如我自己的《信息分析》一书已经与出版社签约。大家耐心等待上市的那一天。

img

还有因为这本书,认识了如今还在活跃的,竞争情报领域从业者,尤其是开源竞争情报研究领域,大家相约合作开发相关软件。

7

你看,读书读的还是背后的人、背后的事、背后的知识体系。

当任何一件事情,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等大时间周期来观察,你总会有很多令你想不到的意外收获。

如果二十年前,刚出茅庐的我,执着于自己是一位心理系毕业生,对不得不从事的竞争情报工作,敷衍了事,那么,我极可能错过提高自己信息分析能力的机会。

我更不会想到,二十年后的某天,自己会开设一门《信息分析》课程,开发相关软件,并且撰写相关图书,加入相关学会、翻译新版著作。

人生就是这样兜兜转转,你永远不知道,早期的某项积累,未来会以何种形式,派上用途。

与其追求知识的可用性,不如追求知识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