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为什么目标还没完成?你缺少这三大理论

开智学堂

以下文章来源于机械工业出版社 ,作者阳志平

img

2020 年很快就要结束了,年初,你兴致勃勃制定的各种计划,是否大多数都还没有实现?为什么?开智学堂阳志平老师告诉你,人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不少都是错误的或不够高效的。对此,阳老师在下文为你送出三个行动工具:自我决定论、成长型心智与执行意图,助你在这个充满矛盾、分心与诱惑的世界,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一起来看~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机械工业出版社」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花开花落,春去秋来。不用猜,我相信不少人终将蹉跎岁月,不断开始新一轮的懊悔。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带着石器时代的大脑,活在一个信息爆炸、人际复杂的互联网时代。今天,人们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习惯,不少都是错误的。

来,让我们看看下面三个新年计划:

1)在新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加入某家名声赫赫的大公司,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

2)在新的一年中,我希望自己考试拿A,或者达到一个新的绩效目标。

3)在新的一年中,我要学会编程;我要坚持健身;我要读完 100 本好书。

这三个计划是不是看着眼熟?然而,它们都是错误或不够高效的。

新自我决定论:更换动力系统

第一个计划涉及人类动机。如果说动机是人类行为的燃料,驱动着你去做事,那么,这些燃料也分成外在动机与内在动机两类,如下图所示。

img

最左边的「缺乏动机」很好了解,即类似机器人。有一些人因为特殊原因会表现得近似机器人;最右边的「内在动机」也好理解,即依靠兴趣、内在满足而活的人。

较难理解的是外在动机,人们常常不觉得自己是为外在动机而活,事实上却是如此。受到外在动机控制的有四类人。

第一类人的调节风格属于外部调节。

这类人受外部奖赏和惩罚影响大,多发一点工资,就多做一点工作;哪件事情带来的声望大,就做哪件事情。在他们眼中,工作就应该和薪资、名望捆绑在一起。

钱与名,多多益善。却不知,一旦习惯这种外部奖赏,当你失去奖赏时,你从此也会失去做事的动力。

第二类人的调节风格属于内摄调节。

这类人吸取了很多外在规则,但并没有完全接纳,将其整合成自我的一部分。这类人经常体验到外在规则与内在自我不匹配导致的冲突。比如常常有人在痛苦地思索自己究竟是为钱工作还是为兴趣工作。

第三类人的调节风格属于认同调节。

这类人因为某个规则或价值观能够给自己带来好处而接纳它。相对于第二类人来说,第三类人更少体验到冲突,自我决定成分较高。

比如一位大臣,故意挑皇帝的毛病,皇帝要杀他,他还高兴,这就是认同调节。他依然不是为内在兴趣或自我满足而活,而是因为「忠于君主」的声名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因此将此价值观作为自我的一部分。

第四类人的调节风格属于整合调节。

这种调节相对前三种来说,最为隐蔽。

如果说外部调节的人是奔着名利做事,内摄调节的人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们多数时候奔着名利做事,偶尔兴趣来了,内心就会产生冲突),认同调节的人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少感到内心冲突。

那么,整合调节的人则是欺骗自己的成功的政治家。这类人已经将外在动机完全整合到自我中。虽然他们的自我决定成分高,但其行为依然指向那些与兴趣、热情等内在动机分离的外在。

你也许认为,当你开始为某个目标奋斗时,它就能给你源源不断的动力,然而并不是这样。只有那些靠近内在动机的目标,才能让你更好地持续努力。正如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所言,目标并不是全部。

我们发现有些目标对人类身心发展的基本需求更加有益。它们能使我们的内在世界更加丰富,增强我们的自我价值感,从而让我们不再从他人的眼中寻找肯定。

如果你想真正快乐(并且动力十足)的话,你不光要注重目标所含的内容,还要顾及目标的源头。

奖赏会伤人,因为名利和他人的肯定,无法满足这些需求,反而会削弱你的动机。那些能满足我们内在动机的目标,更能给我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动力。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一步,就是给自己安装一套新的动力系统:基于自我决定论,从外在动机转变为内在动机。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成长型心智:升级导航系统

第二个计划涉及你如何看待你的目标。

在看待目标时,你是注重出色表现还是成长进步?

注重出色表现是多数人的选择,它让你力争上游,也会让你在遇到障碍时备感耻辱,甚至一蹶不振。

而追求进步的人,在遇到阻碍时,会聚焦在问题解决上:我是不够努力吗?是方法用错了吗?我要不要请教别人?如此,他们面对困难时更加坚韧,收获也更多。

追求「成长进步」的目标同成长型心智密切相关。什么是成长型心智?它是本书作者霍尔沃森的导师、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Carol S. Dweck)提出的概念。

德韦克发现,一些人常常相信智力、性格是不能改变的,倾向于从自己的智商、性格的角度看待任务的挑战;而另一些人则常常相信智力、性格是可以改变的。

前者,德韦克称之为僵固型心智;后者,德韦克称之为成长型心智。两类孩子、两类成人自学者、两类领导都会表现出不同的发展取向。

僵固型心智的人往往倾向于炫耀自己以往的智商与既定成果,一旦遭遇挫折,则感到郁闷;而成长型心智的人则会更灵活地看待人生中的挑战性任务。

德韦克曾将 400 名五年级学生分为两组,一组获得「用功」的表扬,另一组获得「聪明」的表扬,被赞赏用功的那组测验成绩较好,也较能应付困难的功课。

实验结论是:赞美孩子的天赋,往往使他们误以为凭天赋就会成功,不必努力。结果他们害怕考验,不会努力保持好成绩,反而停下来任人赶上。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二步,就是给自己安装一套新的导航系统,从僵固型心智转变为成长型心智。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执行意图:善用行动杠杆

第三个计划涉及你如何提高计划执行成功的概率。

人类大脑爱联想,一旦你把「我要读完 300 本书」「我要去周游世界」「我要成为更牛的人」写下来,大脑会以为你已经完成了这些计划。因为它们没有任何具体的行动步骤。在未来一年内,你的大脑不会有任何行动。

于是,痛苦的自责开始了……

为什么要这么费力气说服自己呢?尝试使用一个小小的心智黑客技巧,就更容易克服拖延症、达成目标。

戈尔维策将「我要减肥十斤」这种制订计划的方式称之为「目标意图」,他强迫自己的实验对象使用一种叫作「执行意图」的目标制订方式。

什么是执行意图?它就是使用「如果……那么……」的句式来设定目标。比如:

把「我要多运动」改成「如果到了每周三、周五的傍晚五点,那么我就去操场跑步」。

把「我要减肥」改成「如果今天已经摄入了1800卡路里,那么我就不能再吃了」。

听上去是不是很简单?霍尔沃森曾参与彼得·戈尔维策对「执行意图」的实验:

放暑假的十年级学生即将面对「学业能力倾向初步测验」(PSAT),实验者发给学生 10 套模考题,要求他们在假期内完成。一半学生用执行意图制订了时间、地点计划(平日早餐后,在我的屋子里),一半学生没有这样做。

实验结果是:没有做时间、地点计划的学生平均完成了 100 道习题,而做了计划的学生平均完成了 250 道题,是前者的两倍之多。

这个改变,仅仅来自制订时间、地点计划所花费的一点时间。

执行意图能帮你将目标拆解为具体步骤,在大脑中埋下时间、地点的触发点,化解可能的障碍。它巧妙运用心理的时空转换,是大脑对未来许下的承诺。

你还可以参考戈尔维策的妻子加布里埃尔·厄廷根(Gabriele Oettingen)提出的 WOOP 方法:

  • W 代表 Wish(愿望),设定你内心渴望实现的目标;
  • O 代表 Outcome(图景),想象你实现愿望后的最好图景;
  • O 代表 Obstacle(障碍),即为了实现愿望,你将会遇上的困难;
  • P 代表 Plan(计划),用执行意图(如果……那么……)来设定应对场景的反应。

img

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的第三步就是,你需要善用行动杠杆,从目标意图转变为执行意图。

小结

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行动破坏者。

这首先是一个矛盾的世界,既要求你严守纪律又要求你富有创意,既要求你忠诚可靠又要求你激情澎湃。

其次,这是一个容易令你分心的世界,从老板、客户到你的同事,那么多人随时可以打断你。甚至,多数人错误地选择了开放办公空间,误以为这样就能提高沟通效率,然而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对于知识工作者来说,开放办公空间弊大于利。

最后,这个世界还是一个充满诱惑的世界。只是今天的诱惑在科技与媒体的包裹下,变得日益隐晦。

正如《黑客与画家》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所说,在美国,唯一强迫人的方式是征兵,但我们已经30年没有这么做过了,而是一直利用名利吸引人工作。

世界越复杂,你就要越简单。与矛盾、分心、诱惑同行,你需要升级你的行动工具箱。自我决定论、成长型心智与执行意图这三个行动工具分别来自动机心理学、人格心理学与认知心理学的前沿进展。正是在科学的武装下,我们才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更好地生存与发展。■

本文是阳志平老师为海蒂·格兰特·霍尔沃森《如何达成目标》一书所写的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