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固执,阻碍了你去认识真实的世界
柳一一 开智学堂
“ 生活中,你一定见过一些非常固执的人,他们有给你造成困扰了吗?你觉得自己是一个固执的人吗?是否思考过,为什么有些人会特别固执呢?是什么造成的?应该怎么做,才能破除固执,保持开放呢?阅读下文,开智校友柳一一,从观点形成角度,为你分析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很固执,同时告诉你一个变得开放的方法,一起来看~
作者丨柳一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一道出」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00 序言
之前网上有句话非常火,说「认知水平越低,人就越固执」。没错,认知水平低,确实会固执。那,认知水平高就一定不会固执吗?固执真的是低水平认知者的专利吗?
其实不然。固执,是大部分人都会犯的一个错。只不过认知水平低的人,犯错的次数可能会更多。
为什么固执几乎是所有人的通病?想知道为什么大部分人都难免有固执的时候,就要知道是什么因素导致了固执。
今天,我们来探讨下固执的成因,以及如何走出狭隘,变成一个极度开放的人。
01 观点的形成: 随意、难以改变
当我们说一个人固执的时候,可能是说他思想固执,也可能是说他行为固执。行为是由思想决定的。所以,行为固执也可以归结到思想固执。
思想固执又是指什么?探究下去就会发现,我们所说的思想固执,其实就是说一个人对自己的观点非常执着。
比如,一个人持有「保健品可以让身体更健康」这个观点,不管别人说多少相反证据,他都可以充耳不闻。然后,继续去买各种保健品,甚至倾家荡产。
要了解为什么人会对观点执著,我们需要先从观点的形成开始。
对于世界万物,我们形成了各种各样的观点。这些观点,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影响我们行动的具体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怎么做。
比如,倾向于吃低脂食物的人,认为低脂食物更健康。选择跑步的人而非游泳的人,认为跑步能更好地锻炼身体。选择游泳而不是跑步的人,也持有同样的观点。
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不同决策,其实都是观点不同导致的。我们的观点,决定了我们会做什么样的决策。
问题来了,这些观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你可能会想,观点既然这么重要,形成观点的过程,自然也是慎之又慎,会经过慎重的评估,之后还会对真实性进行验证。
然而,事实上,观点形成的过程,非常随意。
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吉尔伯特说过一句话:「人类是易轻信的生物,他们很容易相信,却很难产生怀疑。」
我们在形成观点的过程中,也的确如此。大部分情况下,在听到或看到一种观点、一种说法的时候,我们就直接将它假设为真。
之后我们会直接使用这个观点。而且,如果不是特殊情况,我们不会对这个观点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更不会产生怀疑,然后去验证它的真实性。
这就导致一个可怕的后果,一个观点一旦形成后,就会成为一个人根深蒂固的基本认知。有生之年,都很难更改,即使有确凿的证据,证明你的观点是错的,你都有可能视而不见。
在一个实验中,受试者阅读了好几条有关仓库火灾的消息。其中有一条消息,内容提到大火是在装有油气罐和高压气瓶的储物间附近被点燃的。这个信息,会让受试者把火灾原因和可燃物联系起来。
在读完内容之后,受试者会收到一条更正消息,告诉他们储物间其实里面什么都没有。但当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仍然坚定地认为,火灾发生的原因,是附近有易燃物。
即使是刚刚形成的观点,人们都很难改变,更别说已经扎根于大脑多时的那些观点了。
图片来源 Pixabay
02 为什么观点很难被改变: 封闭性观点
为什么观点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呢?
改变观点之所以很难,首先和一个人本身所持有的观点类型有很大关系。有些人持有的观点属于封闭性观点。这种观点本身就缺乏开放性,拒绝被证伪。它们随时可以自圆其说。
比如,一个人相信占星术,相信生辰八字,相信末日说,这些都属于封闭性的观点。咱们拿八字来说,不同的八字,可以解释不同的个人命运。而一旦八字和命运不符合,卦师们又会告诉你,那是因为别的原因起效了。
这种解释方法,让整套八字理论都变成滚刀肉。不管你拿出多少证据,你都没办法证明它是错的。这种封闭性的理论,即使是大人物也同样会安装。
波普尔曾经就批判过阿德勒的「自卑情结」理论。他认为,阿德勒的这套理论太万能了,而且拒绝被证伪。
我们来看看自卑情结怎么解释问题。比如,一个男人跳水救了一个小孩,用自卑情结来解释就是,男人跳水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勇气。
假设这个男人没跳水,阿德勒会解释说,这是因为男人有足够的胆量面对舆论的压力。两种选择,都会打败内心的自卑情结。
看出问题了吗?这套理论变成了万金油,任何时候都能解释得通。更夸张的是,即使一个人在相同场景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行为,这套理论却依然能给出一个一致性的结论。
波普尔曾经提到自己和阿德勒的一次会面。在聊天中,阿德勒对一个从未谋面的小孩子的,直接用「自卑情结」来分析对方的问题。当波普尔惊讶于阿德勒的草率时,阿德勒却说,自己已经有过一千次的成功经验了。
这意味着,这套理论永远不会出错。其它理论、观点,也就没办法再进入大脑了。末日说、占星术等等理论,也是同样的道理。
如果一个人安装了大量的封闭性理论,那他一定会无比固执。
03 为什么观点很难被改变: 确定性、证实性偏见
假如一个人安装的并不是封闭性理论,然而,依然还是非常固执,常常油盐不进,又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这和我们的一种心理本能有关:追求确定性。
确定的观点,提供给我们的是一个确定性的世界。人对确定感有极强的渴求。因为确定感能带给人的是对整个生活的一种掌控感。
一种观点,不管是随意形成的,还是慎重选择之后形成的,接下来,它都会由于我们追求确定性的本能,而最终变得越来越牢固。
观点之所以形成后很难被推翻,还和一种心理偏差有关:证实性偏见。
证实性偏见,是说我们在获取信息时,倾向于关注能够证明自己观点的信息,而对反对性信息经常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比方说,在北方,很多人都认为上海男人小气。这种观点可能是从家人朋友处得来的,也可能是从一些影视剧中得来的。不管来源于何处,但凡形成之后,我们就会去寻找更多的证据来维持这个观点的成立。
即使看到大气的上海男人,一个人也不会就此破解心中的偏见。因为他会本能的忽略这样的反面证据。
观点难以改变,除了和追求确定和证实性偏见有关外,还和改变观点这件事本身难度就极大有关。
一个观点一旦形成,你想要改变它,就需要付出远超于形成之时的努力。比如,形成之初,可能只需要几句话,而要推翻它,你可能需要十倍于此的信息量。
在一个实验中,屏幕上会出现日常生活中的景象,比如,坐在草坪上的狗,消防栓等。最开始的时候,图片做了模糊处理,接下来,图片会逐渐变得清晰起来。
实验人员想确认,图片清晰到什么程度,受试者就能准确辨认出到底是什么事物。
被试者有的是从模糊图片开始辨认,有的是从比较清晰的图片开始参与进来。结果发现,开始时接触的图片越模糊,最后要达到准确辨认的程度,就越需要更加清晰的图片。
这说明什么呢?你一开始接触了模糊的图片,会形成你的初始印象,接触模糊图片时间越长呢,你就会对初始印象越信心十足。
最后的结果就是,你要彻底推翻初始印象,需要更多的信息以及花更大的力气。否则,你就会抱着初始印象从一而终。这就是为什么,不管你费多大力气,或者不管别人费多大力气,都无法对观点撼动一分。
很多时候,我们所持有的观点就像一座坚固的大楼,有生之年,始终保持岿然不动的姿势。也因此,很多人会成为一个固执的人。他选择相信自己所相信的,拒绝和外界交换信息,拒绝对自己的观点做出修正。
图片来源 Pixabay
04 为什么观点很难被改变: 思维定势
雪上加霜的是,一个人所持有的观点,时间一长,就会变成本人的思维定势。
思维定势,指的是我们在应对复杂世界时形成的固定的思维方式。
当初一个随意形成的观点,经过几次证实性偏见的验证,就可能会成为个人认知大厦中的地基。他会用这些观点来一次又一次的思考、行动。然后,这些观点又会变得更加牢固。
思维定势就像是我们观察世界的一个镜头。所有的事物,你都会通过镜头去做一定的处理。
一个人一旦陷入自己的思维定势,他就会变成一个极其固执的人,再多的新信息、新视角,都很难挤入他的大脑,更不可能用来改变原来的观点。
1941 年,德国突然袭击苏联。其实在袭击之前,苏联一直对开战有所准备,他们知道迟早要和德国有一战,而且一直在做准备工作。但是,在德国正式发动袭击前,却没有任何情报分析人员认为战争会马上开始。
这些情报人员可都是国家的顶尖人才,然而,他们同时犯了一个大错。
难道是德国表现的战争迹象还不明显吗?我们回到当时的情境里去观察,就会发现德国表现的其实已经很明显了。而且,苏联当时也看到了这些迹象,比如,德国在大规模集结军队,还有了行动代号。
苏联之所以不认为德国会立即发动攻击,是因为情报分析人员在用自己的战略思维去分析对方的战争。
什么意思呢?苏联的战争思路是「总体战」,总体战意味着一旦开战,就会把所有的经济和政治力量全部投入到战争中,然后开始长期作战。既然是长期战,那德国人就一定得准备羊皮袄,不然到了俄罗斯根本没法度过寒冷的冬天。
所以,情报分析人员持续关注的是羊被宰杀的数量、羊肉的价格、以及在苏联会用到的防寒用品等等。但事实上呢,直到战争开始,这些数据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因为德国人根本没计划开启总体战,而是要用闪电战速战速决。
苏联情报分析人员从始至终都在固执的用总体战的思路,去对情报做分析和判断。他们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其它可能性。
一个聪明人在陷入思维定势后,他也会变成一个固执的笨蛋。我们对此要有觉知力。假如自己变得非常固执了,可以停下来想一想,是否在用定势思维来思考和行动。
05 变得极度开放: 给自己的观点打分
我们想破除固执,让自己成为一个头脑极度开放的人,应该怎么做呢?先来说一些注意事项,最后我们再说最重要的方法。
注意事项:
1、在形成观点之处,就要注意,别让自己接受封闭性的观点、理论。
这些封闭性观点,本身就是有毒的。一旦安装后形成你的基础认知,你会浑然不觉其中的问题。新的信息、观点,也会被你的本能屏蔽掉。
2、不要把观点当做自我的一部分。
很多人容易把所持有的观点也看作自我的一部分。这是一种心理误区。丢掉一种观点,并不会对自我形成损害。相反,自我会在观点的更迭中得到成长。
3、对相反证据要有客观评估的态度。
为了避免证实性偏见,我们对相反证据要给予特别关注。这点并不容易做到,我们的本能,会更想去不断的证明自己的正确性。
图片来源 Pixabay
以上是注意事项,最后来说一个最重要的方法:我们要学会评估自己的观点,给自己的观点打分。
怎么打分呢?你可以设置一个评分等级,比如 0-10 分,0 意味着信念完全错误,而 10 分则意味着我们百分百确认观点完全正确。
在大部分情况下,尽量别对某个观点给出 10 分的评分。只要不是 10 分,你就拥有了主动修正观点的能力。承认对自己的观点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这种不确定性能为我们留出余地去接受新的信息。
得出分数后,你需要再转化成百分比的方式来表达。百分比的表达方式,会让你更清晰的感知到对自己观点的确信度。
比如,你给自己的某个观点打分是 5 分,那你可以说,我有 50% 的把握。当我们用百分比去表达自己对观点的信任度后,就不再会陷入对观点不假思索的认同中。
当然,这种打分不是凭感觉随便打的。你需要找到相应的证据,去做出一个基础判断。
举个例子,假如你认为跑步能减肥,你也找到不少相关证据,然后,你给「跑步减肥」观点的分数是 8 分,也就是说有 80% 的把握。
留出的这 20% 空间,就可以帮助你的大脑保持开放状态,去接受关于减肥的其他观点,普拉提,轻断食等等。
在学给自己的观点打分后,我们就给自己的大脑留了一个缺口,新的信息、新的观点随时都有机会涌入进来。
我们可以不断调整自己的观点,从而避免成为一条道走到黑的固执派。
我们不只要给自己的观点打分,还应该给别人的观点打分。当你面前有 N 个观点时,不妨给每个观点都打一个分数。如果你面前只有一种观点,那就先去寻找更多的观点。
打分之前,先为每个观点搜寻到相应的证据。注意,不要在打分之前对观点有任何偏见,要平等的对待每一个观点,寻找证据中避免证实性偏见。唯有此,这些观点之间才会形成一种真正的竞争关系。最终,分数高的观点获胜。
对不同观点没有先入为主的判断,而是根据证据去调整观点的可信度,这会帮助我们大脑保持极度开放。
06 结语
从 2018 年写文至今,我的文章被不少读者留言骂过。他们骂的理由也很简单,因为文章中的观点和他们本身持有的观点不一致,或者是截然相反。
事实上,在微博、知乎上面,我们经常能看到很多观点不同的人会开展激烈的辩论,试图说服对方。说服失败,甚至会互相破口大骂。在那个时刻,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才是真理的拥有者。
达利欧说:「假如你是一个头脑封闭的人,又在自己有盲点的领域形成了一种观点,结果可能是致命的」。
在维护自己的观点时,我们根本不可能看到自己的思维盲点。假如我们总是习惯性的维护自己的观点,不去接受新的视角,那么,盲点会与我们相伴终身。我们所看到的世界,就永远是一个单一的简单世界。
而真实世界是多维的,是复杂的。保持极度开放,是拥抱真实世界的唯一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