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顶尖高手,都擅长从错误中学习
柳一一 开智学堂
“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但是,人可以多次犯同一个错误,为什么会这样呢?又应该怎么避免?年阅读量达 200+的开智校友柳一一,为你解释我们为什么会重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同时,与你分享破解的方法,一起来看~
作者丨柳一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一道出」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00 序言
一个人会在同一个地方被绊倒两次吗?
乍一看到这个问题,大部分人可能都会毫不犹豫的说「不可能」。但是,当你再细想一番,你会发现真正的答案是「完全可能,而且还可能是两次以上」。
不信?回想下,相同的错误你是不是经常重复犯?
来讲个发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儿。2010 年 10 月,我开始运营一家淘宝小店。在 12 月份时,我犯了一个大错。
我不小心点了一个钓鱼链接。接下来,灾难发生了。尽管我及时通过修改密码把账号抢夺回来了,然而,店铺架上的产品却在一瞬间全部被删除了。
这意味着什么?辛苦两个月积累的所有产品销量数据、好评记录,统统消失了。我需要把产品重新上架,然后,从 0 开始积累销量。这几乎就等于新开了一个店。
这件事对当时的我打击不算小。不过,这个打击并没有让我「吃一堑长一智」。又过了大概一个多月,我不小心又点了一次钓鱼链接,同样的灾难再次发生了。
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个智力正常的人,竟然让同样的错误发生了两次。而且,这又不是什么复杂的技术问题。只要我小心,就完全可以避免重蹈覆辙。
后来读了一些关于思维偏差、认知误区的书,我才意识到自己并不孤单,很多人都会在同样的地方被绊倒两次以上。
之所以表现出这种和智力不匹配的低智行为,是因为我们在面对错误时,经常会掉入认知陷阱中。
如果不去深入了解自己在面对错误时的认知活动,我们一定会重复犯各种各样的错误。
01 认知失调
讲一个大家都听过的小故事。
有一天,狐狸想吃葡萄。它用了各种方法,试图把葡萄摘下来。可惜,由于它太矮,又不会爬树,最终还是失败了。
满头大汗的狐狸这时候的心理活动是:这些葡萄一看就没成熟,幸好我没摘下来,不然吃到嘴里会被酸死的。
明明最初它被葡萄深深吸引,口水都流出不少。现在,怎么又开始嫌弃葡萄了?狐狸的心态从想吃变为嫌弃,只不过是在保护自己的自尊心。
没吃到,又不想承认是自己能力的问题,好,那就换个角度去解释。这么一来,自我形象就不会崩。
心理学家把狐狸的这种认知活动,给出了一个专业的概念,叫「认知失调」。当现实和内心的实际追求发生差距时,为了保护自己的自尊,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大部分人都会重新解释自己的行为。
这种重新解释,水分往往很大,经常会违背客观事实。简单来说,就是自己构建一个事实,以期达到自我安慰的作用。
小狐狸把葡萄说成是酸的,其实就是重新构建了一个事实。
我为什么要说认知失调呢?在错误、失败发生后,现实和内心期待产生了不小的差距。
我们出于自我保护的本能,会下意识的对事情给出一个新的解释,这时,认知失调就发生了。
正是认知失调的产生,阻碍了我们从错误、失败中学到有用的知识、经验。
举个例子,比如我点了钓鱼链接,店铺被盗,产品被删除。我不想承认是自己对钓鱼链接缺乏了解和粗心大意导致的结果。
这会影响到我的自我形象。自我形象一塌,自尊心也就垮了。所以,我下意识重新解释了这件事情:是我运气太差了。
到此为止,这件事情结束了。我根本没去分析对方给我发的链接有什么特点,对方的头像是什么样子。所以,不久之后我又中了一次招。
我刚才对自己的认知过程解释的非常详细。而事实是,在发生的当时,我对此根本一无所知。我完全不知道自己对事情做出了有利于保护自己的新解释。
这才是可怕的地方。认知失调的发生,堪称神不知鬼不觉。悄无声息之间,你就重新构建了一套逻辑。
几乎每个人都难幸免。这是我们人类与生俱来的一种思维偏差。从进化角度来看,这种思维偏差对我们无疑是有不少好处的。它能够帮助我们保持对自我的良好感觉,让我们变得更积极乐观。
不过,不同的人,认知失调的程度会有不少差异。
越是固定型思维的人,越可能为了维护自尊而产生严重的认知失调。因为任何错误、失败,对固定型思维的人而言,都是对自我的一种否定。
他们时刻处于对自我的证明、评价的心态中,这也就导致他们更需要一种新的解释来避免自己被击垮。
认知失调让我们在错误发生时,倾向于找到替罪羊来承担整件事情的后果。或者,我们会去构建一个自圆其说的理论。还有一种可能是,我们干脆把错误忘掉,来维持自我的良好形象。
图片来源 Pixabay
02 反刍思维
认知失调会让我们轻而易举的遗忘自己所犯的错,还有一种思维偏差则是相反的效果,它会让我们对错误「念念不忘」,这就是反刍思维。
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一个人掉入另一种陷阱:不停的反复咀嚼自己犯下的错,遭遇过的尴尬,带来的负面影响。你的注意力被自下而上的吸附到了消极方面。
反刍思维,看起来如此关注错误,为什么最终还是无法从错误中习得有用的经验呢?
我们的情绪状态,可以笼统的分为两大种类:防守模式和发现模式。
在防守模式下,一个人的个人目标变成了自我保护、或者说防御。他所做的事情,是为了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怎么才能不受伤害呢?原始本能会告诉我们,最好是逃跑,或者是战斗。
在发现模式下,一个人的目标是寻找潜在的奖励,可能是食物之类的原始奖励,也可能是愉悦感、赞扬、成就感等高级奖励。
当大脑发现可能的奖励,会分泌多巴胺等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从而推动一个人积极探索、前进。
我们回过头来看反刍思维。反刍思维会让你过度关注负面信息。一旦你开始把注意力更多的投放到消极信息上,就会激活大脑的生存本能,然后进入防守模式。
而切换到防守模式后,你更想做的是逃跑,或者是战斗,而不是去冷静思考事情的本质。也可以说,防守模式中,人经常可能出现的是本能应急反应,而非理性的思考和行动。
所以,反刍思维尽管看起来好像非常关注错误,但实际上是走了另一条不归路。如果程度严重,还可能引发抑郁情绪。
什么人更容易陷入反刍思维?答案同样是固定型思维的人。
一个想不断证明自己,在行动过程中不断给自己打分的人,在发生错误后,他会被不能自我证明的痛苦所席卷。
陷入痛苦后,他会本能的去反复思考那些消极的信息。反刍,成了一种常态。
固定型思维的人,既可能会发生认知失调,也可能会产生反刍思维,这取决于自己面对的错误、失败的严重程度。
如果是小错误,会更可能发生认知失调。然后,或者找到替罪羊,或者是被彻底甩到记忆的深处,以此来完成自尊的维护。
如果是大错误,对个人生活有比较大的负面影响,严重威胁到了一个人的自我形象,那他就可能会不断反刍。
不管是哪种,都会让我们从错误、失败中学习变为天方夜谭。
03 重新定义
认知失调和反刍思维的共同原因,都是源于一个人的固定思维模式。
在固定思维模式下,自己所犯的错误、所遭遇的失败,是对自我形象的一次毁灭。个人自尊也随之风雨飘摇。
那些错误、失败为何能危及到一个人的自我观?因为固定思维的人,终其一生都在做的是证明题。
要想避免认知失调和反刍思维,第一步就是先改变自己对错误、失败的定义。
换一种角度去理解错误、失败,你会发现,整个世界柳暗花明了。我们可以用学习型的视角来看待自己所犯的错误,所面临的失败。
当错误发生后,你要把这次错误看成一次学习的机会,一次自我提升的机会。
从更大的尺度去看,我们会看到整个世界都是在一次一次的错误中不断前进的。放大尺度,你更容易对错误释然,也更可能把错误当成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自然现象。
当错误被赋予新的定义,拥有了新的诠释,你就不会再如临大敌的进入防守模式,更没必要给出一个自圆其说的解释来帮助自己释怀。
重新定义,听起来简单,不过执行起来可能并不那么容易。
在最初阶段,我们需要对抗自己的本能,需要识别出自己在错误发生后的思维过程,认知方式,辨别自己有没有认知失调,有没有不停的反刍。
整个过程可能会反反复复。你已经给出了新的定义,但是有些时候,你会不知不觉又掉入原来的思维陷阱中。
当我们可以对此保持觉知,就能用新的定义战胜原有的本能。
我在对错误、失败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会经常用到一个小技巧:写下这次错误、失败发生后,可能会有的 5 个收获。
当我绞尽脑汁去想自己到底可能会有什么收获时,我能感觉到自己看点这件事情的视角彻底改变了。
如果这个方法也不奏效,我会启动另一种方式:终局思维。
有一段时间,我几乎被一次不大不小的失败击倒了。每天晚上,我会无休止的思考这件事情,关注各种负面的信息。在又一个失眠的凌晨,突然福至心灵,我开始用终局思维去思考。
我问自己,假如事情好转,发生了我期待的某种结果,那么,往前推演,我到底做对了哪些事情?
当我用这个视角去思考时,我想到的第一件做对的事情,就是我没有在反刍思维中自暴自弃。接下来,我又想到了一些可能会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的其它事情。
那一刻,我感觉自己进入了另一个新世界。负面情绪飞走了,我又一次找到了对事情的掌控感,知道自己可以通过哪些积极的行为来改变事情的走向,也笃定了自己最不应该做的是什么。
错误、失败发生后,请试着写下你所能想到的 5 个或者更多的收获。你还可以用终局思维去进行推演,来找回掌控感。
至此,你对错误、失败的重新定义,就彻底完成了。不过,事情还没有结束,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从失败中学习到真正的经验、知识。
图片来源 Pixabay
04 寻找根源
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去学习,有一个很大的障碍,我们有时候找不到,或者找错了犯错的根源。
比如,明明是因为公式没有准确掌握导致数学题做错了,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却简单粗暴的归结为粗心大意。
所以,不只是要改变对错误的定义,我们还要提升分析错误本质的技术。
怎么才能确保自己尽可能的找到真相呢?
首先,要把事情拆分成最小单元,去分析每个最小单元对整件事情的影响。
2018 年,我有过多次投听书稿失败的经历。那时候,我最苦恼的不是自己失败了,而是完全找不到到底哪个环节发生了错误,从而导致了最终的投稿失败。
后来,我把写稿这件事情做了一次拆分:选书—阅读—记框架笔记—写提纲—搭建初稿—修改稿件—编辑的反馈、沟通—最终的润色修改—提交成稿。
在拆分成一个一个的最小单元后,我对每个环节做了深度分析。
最终,我发现最大的问题存在于选书环节。我喜欢选高难度的、自己愿意啃的书,而没有去考虑自己要投稿平台本身的需求偏好。另外,在做框架笔记时,没有对正本书的核心知识做好提炼,导致写提纲时候丢了一些核心知识。
接下来,我把这两个最小单元都做了改进。然后,最终投稿成功。
有时候,可能你做了拆分,发现还是没办法找到真正的根源。没关系,我们可以模仿「随机对照实验」。
还是拿投稿来说。比如,下一次投稿,我除了选书环节,其他环节都不大幅度调整,完成稿件后去投稿,看是否能成功。如果又失败了,说明问题可能和选什么书没多大关系。
这种能试验的场景,可能属于少数。有些时候,一旦犯错,损失会非常严重。我们没法真刀实枪的去试错。
我们可以找到已经做成功的其他小伙伴,对比双方最小单元的差异,这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我们找到错误的根源。我们也可以用终局思维去做一个思想实验。
如果成功了,做对了哪些事情?这么去思考,也会有所帮助。
正确面对所犯的错误、失败,第一步是给予新的定义,接下来,是去看清问题的本质。
完成这两步,我们才有可能真正从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有效的反馈,然后据此调整思想,改变行动,完成又一次的自我进化。
05 结语
埃莉诺.罗斯福说:「要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毕竟你没那么长寿,不可能自己把所有错误都犯一遍」。
真正的顶尖高手,不只从自己的错误、失败中学习,他们还会关注别人的错误、别人的失败。
查理.芒格有一个习惯,他会不断搜集各行各业的失败案例,并把原因也记录下来。这是芒格做决策时会参照的「失败清单」。别人死在哪里,他就会避免自己去哪里。
我们不只是要从自己所犯的错误中去学习,还要学会从他人的错误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
这是一个高手的自我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