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高效写作?从卡片开始

YY 开智学堂

img

你是否喜欢写作呢?是用什么方法进行写作的?是否知道世界上的一些伟大作家,写作方法是什么呢?如果你是开智学堂的长期读者,一定猜到一休要说的是「卡片大法」了。今天,开智校友歪歪,与你分享卡片写作之妙,以及如何进行卡片写作,一起来看~

作者丨歪歪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林间花开」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卡片与文章,就如曲幽小径和森林,卡片是快速抵达森林的曲幽小径。有些人喜欢走大路,路上无风景,慢悠悠到达目的地;有些人则喜欢走小路,美景相随,快速抵达终点。有些作家如走大路从一个个俗词开始;有些作家则如走小路从一张张卡片开始,拼接成文。

一生写就 500 本书的纳博科夫,他说,他写作,不是从头写起,而是从一张张卡片写起,阳志平老师写了一篇《纳博科夫的卡片》介绍其创作过程。

我写小说从不从头写起,我写第四章前还没写到第三章…..我这儿挑一点,那儿挑一点,直到填满纸上全部空白。这就是为什么我喜欢在卡片上写我的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

在中国,同样有个爱好卡片的学者,他是历史学家吴晗。他在清华读历史学系时,大学三年抄卡片近十万字,一生撰写明史卡片近 20 万张,他说:

要想学问大,就要多读、多抄、多写。要记住,一个人想要在学业上有建树,一定得坚持这样做卡片、摘记。

最小行动

卡片是写作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行动。

卡片写作,代替用字词写作,减轻大脑的运算,快速启动写作。写作路径变成卡片到组块再到文章。

大多时候,畏惧写作,是因为面前铺开的是长长的 word,以致陷入行动瘫痪。写作本是一项极其复杂的智力活动,需要多个脑区协作。卡片写作,降低了认知资源。一篇千字拆解更小单位,只需 3-4 张卡片(每张 300 字)。

阳老师在「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反复提到,写作的本质,是从 5 万个词汇里组合成 3000 字的文章 ,或者从 1000 张卡片抽出 16 张卡片,组合成 3000 字文 。明显,用卡片组合的方式更高效。

从中道出了卡片与文章的关系——卡片先行,文章后行。输出不以文章为单位,而以卡片为单位。

卡片是平时积累的信息模块,也是快写的一个重要环节,不用清楚哪张卡片的具体内容,朦胧记得有要调用的内容就可,用占用符先占着,慢改时补充。

那么,卡片从哪来?

遇到的人,做过的事,读过的书,都可写成卡片。

美国里根总统平时有卡片记录的习惯,在演讲前,只需抽开几张卡片便可拼接成演讲稿。

梅棹忠夫在《智识的生产技术》里写到,他有一个「发现记事薄」,用来记录生活中的「发现」:

如果不趁着感动尚未褪色、枯萎写成文章,那么,就会永远都写不成了。

后来,他的「发现记事薄」给卡片取代,但他记录的习惯没有停止过。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积跬步,致千里

自诩为「中国白话文第一人」的李敖,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为什么他的知识这么渊博?开始以为他博闻强记,记忆力好,后来看了他的电视节目《有话好好说》里的一段,才知道他有一套称之为「大卸八块读书法」,他把书「分尸」后按类别存放:

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夹子,夹子我写上字,把资料全部分类。一本书看完以后,全部进入我的夹子里面了。我可以分出几千个类来,分的很细。好比说按照图书馆的分类,哲学类,宗教类;宗教类再分佛教类、道教类、天主教类。

李敖广博的学问源于长期的记录和积累、形成大量的文献、大量的资料、大量信息,这些资料他分门别类整理,等要写文章时,他无需一个一个词写起,直接拿现在的资料用。

当我要写小说的时候,需要这个资料,打开资料,只是写一下就好了。或者发生了一个什么事件……我要发表对新闻的感想,把新闻拿过来,我的资料打开,两个一合并,文章立刻就写出来了。

写好文章,离不开卡片的积累。

社会学家卢曼一生积累了 9 万张卡片,这些卡片存在 24 个箱子里。每一张卡片都有编码,以索引的方式存储。当他写要论文或文章时,他会整理出一份索引,挑选出卡片,拼接成文章。

卡片的好处多多,无需多说,那如何开始写一张卡片,先看看卡片的类型。以非虚构为例,卡片常见的有:反常识卡、术语卡、人名卡、金句卡、任意卡、行动卡等。

一本书的核心观点就是一张反常识卡,比如那些能够扩宽认知边界的鲜活证据。以《超越智商》这本书为例,反常识是「聪明人也会做傻事」。用来支撑反常识的三个证据就变成三张术语卡,术语卡指的是知识的源头,比如认知吝啬鬼、算法心智、晶体智力等这三个都是术语,也是「聪明人也会做傻事」反常识的三个证据。

证据中有哪些案例和理论,是谁提出,什么时间提出,这些人有有什么特别的经历,有过什么作品,就构成了一张人物卡;他们说过什么话,能引发你思考,就变成了一张金句卡;哪些知识点能引发你行动,这就是行动卡,对书中的一些所思所想,就是一张任意卡。

任意挑选 8 张就可以组成一篇 1000 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虚构类的卡片类型,可以按写作的元素拆解颗粒度,颗粒度有开头、结尾、类比、动词等(视具体需要),阅读到好的开头,加以批注变成一张卡片。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卡片规则

卡片有电子卡和纸质卡,各有各好。

电子卡搜索方便、不占物理空间,可以用印象笔记写电子卡。

纸质卡比起电子卡,需占用空间、也不方便搜索,但纸质卡的好处也显而易见,能自由组合、拼接、增加创意密度,产生远距联想,把不相关的较远的事联想在一起。用婆婆、水手、张爱玲,在王小波眼里,这三个词就变成了「幽闭型小说」,这就是卡片能产生的远距联想。

一卡一事,一张卡片尽量只写一件事一个观点。写上标题、标记出处、时间。

经常有人问,卡名要命名吗,怎么搜索想要的卡片,分类吗?

卡片是大脑的外脑,用于清空大脑信息,无需命名,越简单越好,一旦复杂了就会陷入拖延,坚持不下去。

纸质卡片增加肌肉记忆,一般写过的卡片大脑都还能记得,定时翻阅就好,最好是对主题写卡片,比如,这个月只写这类的卡片,按主题来写,再放到一个箱子里。写满了 50 张、100 张,自由组合成文章。

新手在写卡片时,要注意一点,先摘抄,再写观点。比如从金句卡写起,摘抄作者的原话,先不写自己的观点,原因是如果直接写观点,对作者的原意容易理解有误,摘抄多了自然就有话说。另外,要区分引用和非引用。

卡片的一个反常识点是:数量大于质量。开始时,先不追求写得有多好,而是要多写。

人很容易在做一件事前,志气满满,过度投入心力,坚持几天后,热情消减。

写卡片也如此,一开始一天可以写 10 来张,之后骤减,再后面干脆不写。卡片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任务,写得越多,效果就越明显。为了避免自己陷入这种困境,可以学梅棹忠夫的做法,一口气准备了 1 万纸质卡片。

参考他的做法,我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每天至少写三张,今年争取写 1000 张卡片。

梅焯忠夫说,卡片越写越娴熟,数量越写越多。写文章也一样,坚持练笔,才能写好文章。

即使是作家,也坚持着每天写作。小说《北京折叠》获得雨果奖的郝景芳,同时也是童行学院的创始人,她坚持每天凌晨四点写作,雷打不动。前面提到的纳博科夫,从早上七点写到晚上十点,一直在写,一生才能写出 500 部作品。自律的村上春村,成为专业作家后,他的生活就只有写作,每天的任务是写满 10 页,不管有没有灵感,一定要写够。另外他每天还保持一小时的跑步或游泳,也是为了让写作更专注。

小结

有了卡片,从此,这个世界鲜活起来。

不再从字词开始,而是从卡片开始,一张小小的卡片,把新的知识和旧的知识关联在一起,形成新的认知,对世界有更深刻的理解。

一缕阳光洒入,沿着卡片小路,夹岸百步,中无杂树,顺利抵达一片桃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