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夏风吹长树,那无用的写作
阳志平 开智学堂
“ 爱写作,恨写作,你都无法否认写作的重要,然而,大多数人都难以找到写作的乐趣与方法。写作可教不可教?写作需要理性还是灵性?写作是科学还是文学?恰逢开智「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三期开营,夏日长风中,阳志平老师与你聊聊写作那些事~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工具箱」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开设写作课,持续四年。每次写作课上线,迫于营销压力,不得不出来说几句,但又有一种清高,相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人到中年,生活就会日益平淡。在平淡生活中还没放弃的那些野心,就是所谓使命。而我给自己定的使命是,重建道统、学统与文统。而引进《风格感觉》《古典风格》,著述《文心三部曲》,开发智能写作工具写匠,种种努力,均是我重续文统的尝试:以中国韩愈、桐城派的古典风格为骨干,兼容西方特纳、平克等人的古典风格,提倡简单、清晰的写作风格。
从早期的认知写作学,到今天的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变的是教学形式与课程大纲,不变的是探索人类心智之奇与文学之美。从一个朦朦胧胧的想法,到如今种种成果——学科体系(认知写作学)、课程体系(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智能写作软件(写匠),四年时光,恍若一日。
时光呵,或快或慢,那些燃烧的激情,那些倾注的心力,那些教学相长的日子,注定将在文字中留下一些什么。这,就是写作的魅力。
1. 写作,可教还是不可教?
Q1. 大众常常有哪些学习写作的迷思?
大众学习写作,常有两个极端。或者以为写作不可学习,依赖天赋;或者以为写作可教亦可学,背诵一堆规则。
过于依赖天赋和过于依赖规则,都不可取。首先你要承认,写作可以习得。但传统教授写作方法都错了。例如我们随便挑一本教写作的书,会发现上面往往列举了几十条写作规则。越是穷举,越是违背人类大脑工作规律。规则越多,你的大脑越记不住,最后真正写作的时候用不上。
反之,中国古代文论强调「气盛则言辞皆宜」。苏文如海,汪洋肆意;韩文如潮,气势浩荡。如何养气?这是多数写作课忽略掉的。但恰巧这些才是直指写作大道。
随着现代认知科学的诞生,今天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养气,如大脑默认模式网络与执行控制网络的协同。这些均是快写慢改训练营不同于所有写作流派的地方。
2. 写作,理性还是灵性?
Q2. 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将教什么?
写作之难,难在它既需要理性,也需要灵性。理性之难,难在写作这种输出,本质是道数学题。你需要从 10 万个字词中,提取 1000 个字词,来排列组合成一篇千字文。此时,你面对的是一个无穷大的组合,远远超过了人脑的计算能力。
理性之难,难在写作这种输出,本质是一种对话。试试看,将自己关在一个房间里面,自言自语,你能坚持多久?别说一个月了,一天都坚持不了!试试看,对着一个啥都听不懂的小孩,你能坚持多久?同样,别说一个月了,一天都坚持不了!除非你是孩子他爸。
写作者,就在天天坚持这种高难度的自我对话。有时候,你要假设你的读者拥有上帝视角,全知全能;绝大多数时候,你要假设你的读者一无所知。
灵性之难,难在写作这种输出,还需要有文采。文采,也翻译为辞格、辞姿。它是修辞学研究的基本命题。什么是修辞?所谓修辞,就是对零度的偏离;什么是零度?词典规范。有趣的人生也是如此,偏离规范,且找到了自己的生动,创造了自己的感觉。
它们是《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也是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还是辛弃疾的「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也是小林一茶的「露水的世,虽然是露水的世,虽然是如此」;还是索德格朗的「你别赤脚在这草地上散步,我的花园到处是星星的碎片」。
因此,整个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的设计,是试图平衡写作的理性与灵性;平衡写作的机器算法与人类智慧。
一方面,我融会贯通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认知语言学、篇章语言学等认知科学、语言学等理性研究;另一方面,又以张爱玲、王小波、海子、余光中、纳博科夫、索德格朗等伟大作家的具体文本为范,总结为「快写慢改写作方法论」总计 9 周的课程。
第一周,你将上手快写慢改基本方法论,搭建写作基本框架;第二周到第三周,你将学习意象思维和卡片大法,练习用意象快速启动,用卡片积累写作素材。第四周到第六周,从字词、句法、篇章不同颗粒度切入,分层慢改,习得更多写作技法;第七周和第八周,综合应用课程所学,完成一个结业作品。第九周或第十周,集体交流。
3. 写作,科学还是文学?
Q3. 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最不一样的是什么?
认知一词,使得我开创的认知写作学区分于其他写作流派。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脱胎于认知写作学,因此,它最大的特色同样是——不仅学写作,更学写作背后的大脑工作原理。
无论作者还是读者,都是使用同一颗大脑。这颗大脑受制于那千千万万年以来,星辰起落,狩猎采集,演化大道。试看张爱玲的例子:
黑夜里,她看不出那红色,然而她直觉地知道它是红得不能再红了,红得不可收拾一蓬蓬一蓬蓬的小花,窝在参天大树上,壁栗剥落燃烧着,一路烧过去,把那紫蓝的天也熏红了。—— 张爱玲《倾城之恋》
这段优美文本,先后出现了黑、红、紫蓝、红四种颜色。并且出现了一种灵气十足的写法:「一路烧过去」。其实这种写法,在张爱玲文本中不仅出现一次,再看一例:
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杜鹃花外面,就是那浓蓝的海,海里泊着白色的大船。—— 张爱玲《沉香屑》
在这个例子中,红色、浓蓝、白色依次登场。再一次出现了「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这种写法。为什么张爱玲喜欢用「烧」字?为什么张爱玲的颜色总是少不了红、蓝?再看《黑客帝国》中,当尼奥面临决定人类命运的选择时,为什么它面前的药丸也是红色与蓝色呢?从小说到电影,这里有什么秘密?
来自认知科学的研究会帮助你理解世界背后的奥秘。人类不同文明的语言存在着基本颜色词汇,先是黑白,再是红;再是黄绿,再是蓝,之后才是其他颜色。因此,张爱玲总是不知不觉选取了黑白红黄绿蓝,妙笔绘出有冲击力的画面。当电影想要表达冲突时,导演们总是不知不觉选择红与蓝。
我们如果尝试将张爱玲的那句话改为:「橘红色一路过去」。又若摆在尼奥面前的药丸是紫色与灰色,便会感觉不对。再看一个例子:
野兽与美女
它在语法上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你读起来会觉得语感有些不对。这是因为人脑对语言有些天生默认的原则,比如人类在前、动物在后;有生命的在前,无生命的在后;男性在前,女性在后。在认知写作学诞生之前,这些研究星罗密布在认知语言学等不同学科中,认知写作学第一次站在写作者角度予以总结。
从此,你可以偏离词典规范,写成「野兽与美女」,去创造只属于自己的人生意义。比如在词典中,男左女右夫唱妇随,当第一位女权主义者,偏离词典规范,找到了自己的词汇,从而创造了自己的人生意义。之后一代又一代女权主义者则会复制她的创造。
4. 写作,入门还是进阶?
Q4. 我是什么写作水准?
往期数千学员经验反复证明,写作才是学习写作的最佳捷径。一旦动笔写作,那些知识点便生动活泼起来。
中国文脉,千年传承,讲究文气。笔力有强弱,文气有清浊。如果非要将同学分类,那么可以分为三类。A 类同学是指那类写作技巧娴熟,已经正式出版过著作,或是作家或是编剧,此类同学训练重心是风格,侧重写作的灵性那部分。
B 类同学是指那些文通理顺,可能出版过非虚构著作,但从未正式出版过一本小说或诗集。此类同学训练重心是理解文学之妙。如果以前不会写诗,未来争取更懂诗歌;以前不会写小说,未来能客串小说作者,侧重如何更好地平衡写作的理性与灵性。
C 类同学在每期课程中不少,这类同学文笔较差,发憷写作。这类同学训练重心是更侧重写作的理性部分,习惯快写慢改,知道如何利用认知科学的原理,比如组块、远距联想,元话语等等,写出文辞优美,逻辑清爽的文字。
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中级班、高级班更多面向 A 类同学、B类同学;快写慢改写作训练营基础班更多面向 C 类同学、B 类同学。当然,总有同学,因为热爱认知,从基础班一直学到高级班。
5. 写作,快写还是慢改?
Q5. 给初阶学员的建议?
如果自觉是 C 类同学,那么建议就是深入掌握「快写慢改方法论」。写作是件超出大家想象中困难的事,要调用人类大脑很多脑区。很多同学都会低估写作难度。大家见过读书时候睡着的,但很难见到写作时候睡着的人。为了避免拖延,养成写作习惯,请各位同学熟悉「快写慢改方法论」。
事先写好卡片,准备好相应素材。在快写的时候,25 分钟倒计时,不做任何暂停,一口气写完。碰到写不出,就使用占位符,写完再回过头慢慢修改。
一旦完成快写,再来慢改,对照课程上给各位同学准备的写作清单,每次慢改重点练习 1~3 个写作技巧。直至这些技巧内化成自己的本能。
6. 写作,变与不变的那些
Q6. 给中高阶学员的建议?
写作水准较高的同学训练重心是培养自己的写作风格。先来看一首海子的诗。
黑夜降临,火回到一万年前的火
来自秘密传递的火 他又是在白白地燃烧
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
黑夜从大地上升起 遮住了天空
—— 海子《献诗》
划重点:黑夜从大地上升起。正常人只会写成「黑暗笼罩了大地」,天空在上,大地在下,夜色由上至下覆盖大地。但在海子那里,时空关系大不一样,夜色在下,从大地上升起。这首诗歌还妙在「火回到火 黑夜回到黑夜 永恒回到永恒」,妙在同质和重复。如博尔赫斯写的那句 「死了,就像是水消失在水中」;更如「让上帝的归上帝,恺撒的归恺撒」。
这就是伟大作家的必杀技:时空变形。总有一些变,来得更有美感。静变为动,低变成高,下变成上,局部成为整体。你的变,与空间相关,助你形成独一无二的写作风格。
反之,哪些则是风格中的「不变」?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使用单词包含的字母,以二个、三个、四个为主。奇怪的是,《诗经》照样如此,以四字句最多。这就是那些不变的——我们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大脑却来自石器年代。我们的大脑喜欢模式、喜欢惊奇、喜欢情绪,同时还是个吝啬鬼。
伟大的作家不懂认知科学,但他的语感会悄悄地告诉他应该这么写。今天借助我开创的认知写作学,我们可以更容易理解写作背后的秘密。
7. 写作,有点寂寞有点忧伤
Q7. 无用的写作
绝大多数人都以为:写作是帮助大家去说服别人。其实不然。写作的意义正在于无用。一辈子,我们能够碰到的功利计算会足够多,有意义的事物总会不断抓住我们的注意力。然而,美好的写作并不教这个,也无需教这个。
一个有趣事实是西方对人生意义最困惑的时候,往往是修辞学最没落的时候。反之亦然。在今天这样的强科学主义时代,人人都推崇逻辑与故事的力量。我们却忘记了文采的力量。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这是一千多年前的辛弃疾写的。「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这是几千年前的日本诗人小野写的。你会发现,时隔千年,每一个字都认识,每一个字都读得出来,千年前的情感依然会击中你。
文学事实上不注重逻辑的说服。试看张爱玲的一个经典结尾—— 「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假如是一个注重逻辑的 IT 评论家来写这个句子,他怎么写?「一只猫走过去了」—— 这是 IT 评论式写法,但是张爱玲的写法和很多人都不太一样,她把这猫比喻成生命,它是主语 ——「生命自顾自地走过去了」。
有点寂寞有点忧伤。
夏风吹长树,那忧伤的文学,那无用的文学,置身其中,就是欢乐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