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时间总是不够用?你可能没利用好碎片时间

柳一一 开智学堂

img

你是否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你觉得每天的碎片时间,可以做成什么有用事情吗?这些时间你又是怎么安排的呢?每年阅读量达 200+ 的开智校友柳一一,结合自身经验,与你分享如何充分利用好碎片时间的方法,一起来看~

作者丨柳一一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一道出」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00 序言

生活中,我发现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抱怨,他们总在说自己的时间不够,口头禅便是「我没时间了」,「时间不够用」等。但是,如果你细问一下,你就知道大家拥有的时间真的并不算少。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悖论?明明自己拥有的时间不少,却总感觉紧巴巴的,时常有「时间太少了」的稀缺感。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感觉。后来做才意识,这种奇怪的稀缺感,其实是因为我们大部分人根本看不到「碎片时间」,更不会使用时间的这些边角料。

不然,我问你两个问题:假如现在有 5 分钟,你会用来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吗?如果只有 1 分钟,你又会做什么呢?

从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就能看出一个人是觉得自己时间充裕,还是时间稀少。如果你愿意使用 1 分钟、5 分钟这样的碎片时间,你肯定会觉得一天的时间真的很够用。

不相信的话,大家可以统计一下自己每天的碎片时间有多少。我做过几次统计,1 分钟-15 分钟这样的碎片时间,一天加起来至少也有 90 分钟以上。

有一些书,我完全就是用碎片时间看完的。一次可能看 5 分钟左右,一本书 10-20 天可以读完。甚至有一些文章,我也是用碎片时间写完的,每次可能写 5 分钟左右,大概 100-200 字的样子。一周的碎片时间,就足以完成一篇 4000 字左右的文章。

如果你能把碎片时间好好的用起来,你就再也没有时间稀缺的苦恼了。碎片时间,积少成多,足够你做成任何一件大事。

01 设定好过滤机制,主动「看见」

在说碎片时间怎么使用之前,我们先来聊一下注意力的特点。

我们每个人的注意力,都可以分成「自动」和「主动」两种类型。自动,就是你的注意力会被不知不觉的吸走;主动,是说你可以主动决定把注意力投放在哪里。

在大部分时候,你会发现你的注意力被「偷」走了。你在关注一些你根本没计划关注的事情。这就是注意力会自动投放导致的现象。

不信的话,我们来看个实验。在一个实验中,心理学家让医生通过仔细观察肺部医疗影像,然后找到其中的肺结节。在这些影像中,有一张是大猩猩的肺部影像。

实验结果发现,只有 17% 的医生认出了大猩猩,其他医生根本没认出来。如果大猩猩肺部结节大小和人类差不多,也就算了,确实很难辨认嘛。问题是,大猩猩肺部结节是人类肺部结节的 48 倍。

你看,这可是量级差异。更何况,实验中的受试者全部是经验丰富的医生,并没什么小白新手。为什么这么奇怪?最常见的一个答案是粗心。这个答案没什么说服力。作为医生,如果真的粗心到这种程度,也基本不可能呆在岗位上了。

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和大脑的认知习惯有关系。我们大脑天生会对注意力进行筛选,在认知心理学上,被称作「选择性注意」。什么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你注意到的,永远是你想要注意到的。

这有点像你给自己设定了一个自动化程序。一旦碰到吸引你的,程序就会自动开启,你的注意力就会被俘获。

那什么是你想要关注的?这里要注意的是,你想要关注的,有可能发生在无意识状态下。比如,有研究发现,在识字测验中,饥饿的人总是更容易辨认出和食物有关的单词。

这意味着,如果你不主动设定你要关注的事物,实际上你的注意力就很容易被你潜在的需求,或者一些莫名的原因所掌控。

为什么我要说注意力的特点呢?说回到时间稀缺的问题。很多人之所以感觉时间不够用,完全就是自己从来没把碎片时间放在注意力的关注范围内。

他们觉得碎片时间没什么价值,随便刷刷手机,看看抖音,时间就刷的一下过完了。日复一日,浪费掉的碎片时间不计其数。然而,本人却浑然不觉。等到要做事情时,又发现根本没什么时间。

所以,如果你想让时间充裕起来,最先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主动设定自己注意力的过滤机制。你要把注意力投放在对碎片时间的关注上,要能第一时间察觉,你现在手里又有时间了。

你需要明明确确的「看见」自己手头拥有的 1 分钟,2 分钟,5 分钟,10 分钟等这样的碎片时间。主动控制好你的注意力,实实在在的看到碎片时间,你才会越来越懂碎片时间的价值。

如果没有使用碎片时间的习惯,建议你在最开始的一个月,每天在注意到碎片时间后,都提醒一下自己:「现在是碎片时间」。或者,可以做一个时间记录,在碎片时间部分贴一张贴纸。

一段时间后,对碎片时间的关注会彻底自动化。这么一来,不知不觉的「视而不见」现象就会越来越少,你的时间多起来了。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02 了解自己的效率周期

学会重视碎片时间后,我们还需要了解自己的效率周期。根据效率的变化,来安排在不同的碎片时间做什么事情。

科学家把不同的节律模式分成了三种类型:云雀、猫头鹰和第三种鸟。

云雀型,指的是早睡早起型,早上是脑力体力的巅峰期。

猫头鹰型相反,会晚睡晚起,晚上才是脑力体力的巅峰期。前者在人群中占比 14% 左右,后者大概是 21%。

剩下 65% 的人群,既不属于典型的云雀,也不属于典型的猫头鹰,他们居于中间数值,没那么早睡早起,也没那么晚睡晚起。他们在早晚时分,体力和脑力都不会表现出明显的巅峰或者低谷。

你要确认自己属于哪一种时间类型,然后根据时间类型安排好碎片时间,比如,你属于猫头鹰型,那在晚上的碎片时间里,你就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比如,读 10 分钟大部头。

另外,不管是什么时间类型,从醒来的时刻起计算,7 个小时后,都会迎来脑力的低谷期。你会有比较严重的疲惫倦怠感。在这个时间段,如果有碎片时间,你可以考虑打个小盹,做一点微运动,或者来个冥想等等。

再来说一下「倒 U 曲线」。你除了要了解自己的时间类型,还需要了解自己注意力、记忆力的特点。

倒 U 曲线,是说一个人的注意力、记忆力和兴奋程度呈现倒U型。当你的兴奋程度适中时,你的注意力会高度集中,记忆力、学习能力也会达到巅峰状态。

当你的兴奋程度超过,或者少于这个最佳点时,你的注意力、记忆力、学习能力都会同时衰减。衰减程度,取决于兴奋程度和最佳点的距离。

兴奋程度和什么有关呢?

首先是周围环境中的刺激因素。

比如,外面有施工队在干活,噪音特别大。不过要注意的是,刺激因素的刺激程度,取决于你本人的耐受值。有些人可能习惯噪音了,根本不会感觉到环境中刺激的增加。

其次,是一件事情本身的刺激程度。一件事情是有趣还是无聊?是太难了还是太简单了?

在不同的碎片时间段,你需要根据自己当时的兴奋程度,来决定做什么。比如,在地铁里,你还完全适应不了路上的噪音,拥挤时,这时候刺激程度是比较严重的。那你可能很难静得下心来看书、或者写一点东西。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选择做其他事情。

对自己时间类型和兴奋程度了如指掌,你才可以据此安排好碎片时间的活动内容。

03 论计划的重要性

我们经常会听到有人说「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不是意味着计划真的不重要?

恰恰相反。计划非常重要,即使计划经常追不上变化。但是,如果没有初始版本的计划,别说追上变化了,你连基本的场面都没法应付。

就拿碎片时间来说。你以为重视碎片时间,知道根据时间类型和兴奋程度来安排做什么事情就可以了吗?远远不够。我来说下自己的亲身体验。

有一段时间,我确实已经做到了重视碎片时间,也知道哪个时间段最好做什么。结果,我还是把碎片时间浪费掉了一大半。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在于我从来没制定一个完整的计划。等到有碎片时间了,我也知道这个时间点最好是看一会儿书。

然而,我没有提前做好计划,经常把时间浪费在书籍的筛选上。或者,知道做什么了,却又不知道做这件事的终极目标在哪里,结果,执行一段时间后,往往又是不了了之。

千万别小看计划的重要性。你有了完整的计划,也就有了清晰的目标。这样才能指引着自己长年累月的去抓好碎片时间。单纯的为了用碎片时间而用,一定不是一个长久之道。

关于计划,建议以月、周、天这三个尺度来制定。比如,这个月,你要完成什么样的一个学习目标、运动目标,哪本书需要你利用整个月的碎片时间来完成阅读。一周也同样如此,先提前把计划筛选出来。

月计划需要你拆解成周计划。大任务做出拆分后,才能更好的分配到每周。

同理,周计划也得再次做拆分。确保拆解到 N 天来完成。

最后来说每天的计划。你需要一个详细版本的天计划。

每天早上,或者头一天的晚上,你要花 5-10 分钟,把整个一天的碎片时间做一个整体的规划,看什么书,做什么微运动,处理什么杂事,提前做到心里有数。到了碎片时间来临,你就不需要把时间耗费在筛选任务上了。

所有的计划都容许有变通。但是,前提是一定要有计划。否则,你会发现挥挥手,时间就无影无踪了。

做好月计划、周计划和天计划,对碎片时间有哪些,在不同时间段做什么事提前确认好,你会发现执行起来相当轻松。而且,前方的目标会持久的吸引着你。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04 碎片时间活动指南

碎片时间到底可以做些什么事情?我来提供一个小清单,仅仅是抛砖引玉。

1)阅读

只要有 1 分钟,就可以打开书看一会儿。如果你的碎片时间经常是在地铁、公交里,建议你用电子阅读器。

读什么书,可以根据你的效率周期来定。如果早上头脑清醒,精力充沛,那不妨读略难一点的。精力差的时候呢,你可以试试读休闲类的书,或者是你已经看过一遍的书。这些书都不需要消耗太多的脑资源了。

2)写点东西

同样,不管你有多久的时间,你都可以用来写点东西。比如,你有 1 分钟时间,你可以写一句话,记录今天收获的最大启发。

你也可以写一下「成功日记」,把今天做得最成功的几件事情用关键词记录下来。

如果有 5 分钟碎片时间,还可以做一次会议复盘。

3)小盹

如果有 5 分钟以上的时间,建议打个小盹。打盹的具体时间,你可以根据自己的精力周期和周边环境来安排。

小盹能够提升人的认知和思维,增强人的警觉性,改善人的情绪。加州大学的研究发现,打盹的学生们的记忆力超过了非打盹者。而且,他们更愿意花时间解决复杂问题。

很多研究认为小睡的最佳时间是 10-20 分钟。不过我自己实践中发现,即使只短暂的入睡 1 分钟左右,醒来后感觉也是神清气爽。尽管比不上小睡 10 分钟的效果,但是比起不睡来说实在好太多了。

4)微运动

研究表明,每小时只要走 5 分钟,你的能量水平就会提升,你的注意力也会得到改善。

不要总想着拿出大块的时间去做运动,一个小时安排 5 分钟的运动时间也是很好的。我通常是一个小时活动一次。如果是在写文章,会缩短到半个小时活动一次。站起来甩甩胳膊,走走路,活动下颈椎,都能起到提神的作用,还能防止得颈椎病。

5)一次心智练习

在大脑中,只通过想象来完整的完成一个活动、动作,就是一次心智练习。

科学家在扫描大脑时发现,当你实际执行动作和只是去想象一组动作时,大脑活跃的区域有很大范围的重叠。这意味着,我们的心智活动,其实和真实的活动一样,会调用相同的神经元,会形成相同的神经回路。

我经常做的心智练习是写文章。比如,有 1-5 分钟的碎片时间,我会闭上眼睛开始构思一篇文章的提纲。

假如有 10 分钟,我就可以把开头怎么写,中间的大致框架,结尾具体怎么写,做一个更详细的构思。这是我有点累时经常做的一个练习。躺在床上做一次心智练习,比坐在电脑前写文章,身体的舒适度调高了很多。

另外,我还发现这么做的一个附加好处是,到了真上场写的时候,创作速度非常快。因为我需要做的,只是把提前想好的写下来而已。

6)冥想练习

有 1 分钟,就可以做一次冥想练习。你可以把注意力放到数呼吸上,数够 60 次,睁开眼,就完成了一次微冥想。如果有 5 分钟,那你可以做一个更深层次的冥想活动。

冥想并不难。或者说,初级冥想并不难。甚至我发现,我们根本不需要多安静的环境就能完成一次冥想。在开始阶段,千万别对冥想的层次有过高的要求,要能容忍自己的走神。

7)其它

如果你喜欢摄影,喜欢记录生活,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拍一些有意义的照片。你也可以学几个单词,翻译一些句子。

还可以听一本书,或者听一本书的 N 分之一。如果你开了 2 倍速,你会发现 5 分钟基本就可以听完一本书的二分之一了。

有好的公号文章,也可以利用碎片时间看一篇。不过,你需要提前收藏下来。临时找文章,会发现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还可以做什么?比如,做个有趣的知识性游戏,听一首好歌,等等。

我们需要做的,是定好自己的计划,然后,把乘车时间、等外卖时间、会议开始前等各种各样的碎片时间,都好好的用起来。具体做什么,取决于个人的计划、目标,精力周期。

只要有了这样的意识,你会发现自己碎片时间可以做的有价值的事情非常之多。

05 做成任何大事的能力

尽管碎片时间大有用处,但是,于我们而言,还是要尽可能主动减少碎片时间。毕竟,碎片时间再好,也比不上大块时间。我们需要琢磨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碎片时间。如果可以,我们就争取减少,让自己拥有更多的大块时间。

平时怎么做才能减少碎片时间呢?比如,你可以缩短通勤时间。比如,尽量把同类型的任务合并起来完成,你就可以提高效率,压缩出更多的大块时间。

碎片时间的使用,不只会帮我们延长一天的时间,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更重要的是,这种思维方式还会彻底重塑我们的生活。

当你习惯使用碎片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越来越擅长拆解任务。不管多大多难的任务,你都可以拆成可完成的多个小任务。你制定计划、执行计划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出色。有了这些基础能力,我们可以做成任何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