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终身学习者,你有一份学习策略待领

彼得·布朗 开智学堂

img

你平常是怎么学习的呢?会运用哪些方法技巧?好的学习方法,可以大大提升你的学习效率,让你事半功倍。亨利·罗迪格等11 位认知心理学专家,经过多年研究,通过大量实验,探究人类认知规律和学习之间的联系,掌握人类学习过程的普遍规律,为你总结出符合大脑认知规律的学习策略,一起来学习吧~

作者丨彼得·布朗等

本文为开智精选好文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重要的学问通常是有一定难度的,或者说基本都是如此。你会遭遇挫折,这是努力的标志,不代表失败。挫折伴随着奋斗,而奋斗可以积累专业知识。

努力学习会改变你的大脑,创建新的连接,建立心智模型,扩展你的能力。你的智力在很大程度上由自己的控制,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下面是三个基本的学习方法,把它们训练成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你就能坚持下去。

练习从记忆中检索新知识

这是什么意思?

「检索练习」意味着自我测验,从记忆中检索知识和技能应当成为你的主要学习方法,从此放弃反复阅读吧。

怎样把检索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

你在读课本或是研究课堂笔记的时候,要不时地停下来,合上书本问自己这样一些问题:

核心概念是什么? 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我没接触过的? 我会如何定义它们? 这些概念和我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许多课本的章末都设有学习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向自己提问并把答案写下来,也是学习的好方法。

在整个学期里,每周都留出一点儿时间,用课上的资料自测:这一周已经学到的东西和下一周即将涉及的材料都可以。

自测后要检查答案,确保你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自己不知道的。

用小测验发现自己的薄弱环节,集中精力,牢牢地掌握这些知识。

回忆新知识的难度越大,收效就越大。犯错不会让你退步,检查答案并纠正错误就好。

直觉告诉你要做什么:

多数学习者关注的是课本、笔记,以及幻灯片中着重标出的部分。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反复阅读这些内容,对文本和术语倒背如流,因为这给他们一种在学习的感觉。

为什么检索练习的效果更好?

在读过一两遍同一篇课文后,自测的学习效果要远好于继续重读。为什么会这样?

反复阅读可以让你熟悉一段文字,创造出一种已经学会的假象,但这并不代表你已经掌握了这些资料。流畅地阅读一段文字有两大不利因素:一是不能代表你已经学到了东西;二是会让你产生一种错误的印象,以为自己记住了这些资料。

相反,用主要概念和术语背后的含义来考查自己,有助于把精力集中在核心思想,而不是次要的材料或是教授的措辞上。

小测验是一种可靠的衡量方法,可以评估你学会了哪些内容,以及哪些内容是你还没有掌握的。此外,小测验会阻止遗忘。遗忘是人的天性,但练习回忆新学问可以让它们在记忆中更牢固,也有助于你在今后把它们回忆起来。

通过自测的方式定期练习新知识和新技能,可以加强你对它们的理解,也可以增强你把它们和先验知识联系起来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有规律地进行检索练习的习惯,就可以避免填鸭式学习或熬夜「抱佛脚」。同时你在备考的时候便不需要怎么学习了,在考试前一晚复习资料,要比从头学起更简单。

运用起来会有什么感觉?

和重复阅读相比,自测会带来生疏和沮丧的感觉,在你很难回想起新知识的时候更是如此。你会感觉这样做不如反复阅读课堂笔记,以及课本中的重点段落有效。

但是,就在你费力检索新知识的时候,每一次努力的回想实际上都是一个加深记忆的过程。只不过你感觉不到这一点,这样做要比你不去回忆的效果好。努力检索知识或技能,可以让它们保留得更为持久,而且也会加强你在今后回忆起它们的能力。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这是什么意思?

有间隔的练习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资料,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

怎样把有间隔的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

建立一份自测计划,在每个学习阶段之间都留出一段时间,具体多长时间取决于资料本身。如果你在学着把一串人名和面孔对应起来,那么在第一次接触后,你要每隔几分钟就复习一遍,因为这种关联是会很快忘记的。

课本中的新资料需要在第一次接触后隔一两天温习一遍,之后或许只需隔上数天或一周再看一遍即可。你很确信自己掌握了某些资料后,隔月自测就好。在整个学期里,你用新资料考查自己的时候,也要回头检索之前的资料,问问自己先后学习的不同知识有什么关联。

如果使用抽认卡,不要去除那些已经正确回答了好几遍的卡片,要不停地打乱卡片的顺序考查自己,直到你掌握得相当熟练。之后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边,但是你还要定期复习,频率大概是每月一次。想要记住东西,就必须定期回忆它们。

另外一种有间隔的检索练习方法是,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你对每个主题的记忆。

直觉告诉你要做什么:

直觉让我们以为,要延长时间固执地、反复地练习那些想要掌握的东西。我们一直被引导着相信,集中学习讲究的「练习,练习,再练习」,是精通某项技能或学会新知识的必要环节。

有两个原因让这种直觉很有说服力,很难让人不相信:

第一,当反复练习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们通常会看到表现有所提高,因此这种方法备受推崇。

第二,我们没有意识到,在反复练习中取得的收效是作用在短期记忆上的,而且会很快减弱。我们无法看出这种收效减弱得有多快,导致我们产生了集中练习有效果的印象。

此外,由于盲目相信集中练习的效果,多数学生会推迟复习的时间,直到考试临近再拿起书本,埋头在资料当中一遍遍地反复阅读,想要把内容刻进大脑之中。

为什么有间隔的练习效果更好?

很多人错误地认为,单靠重复就能记牢某件事情。大量练习的确有效果,但前提是这些练习之间要有间隔。

如果把自测作为主要的学习方法,并把学习时间间隔开来,有意识地让两次学习之间出现一些遗忘,为了重建你学到的东西,你就不得不更加努力。这相当于你把学过的东西从长期记忆中「重新调取」出来。

为了重建所学付出的努力,会让重要的概念更加突出、难忘,而且会将所学到的东西和其他知识,以及后来学到的东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

运用起来会有什么感觉?

集中练习让人感觉比有间隔的练习更有效果,但事实并非如此。有间隔的练习让人感到操作起来更困难,因为此时你已经有一点儿生疏了,而回忆资料的难度也增加了。

你感觉没有精通这门知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你在长期记忆中重建所学时,虽然感觉很别扭,但不仅强化了记忆,还强化了你对知识的掌握。

img

图片来源 Unsplash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这是什么意思?

就拿学习数学公式来说,不要每次只学习一种,就可以轮换接触不同的问题和解法。如果你在研究生物标本、荷兰画家或宏观经济学原理,那就要把案例混合起来。

怎样把穿插练习当成学习方法使用?

许多教科书把学习的内容编排成段落,先针对某一类特定的问题给出解决方案(如计算球体的体积),再列举多个需要解答的例题,再讲解下一类问题(如计算圆锥体的体积)。段落练习不如穿插练习有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这样的:

在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时,一旦你能理解新问题的类型和解决方案,但对问题的领悟还比较初级,就要把这类问题分散安排到你的练习规划中。这样你才能用不同类型的问题轮流考查自己,并为每种问题检索正确的答案。

如果发现自己在固执地、反复地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就要改变这种做法:加入其他的科目、技能,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选出正确的答案。

回想一个体育项目的例子:一名棒球运动员在练习击球时,先打 15 个快速球,再打 15 个弧线球,最后打 15 个变速球。他在练习中的表现要好于击打混合球型的球员。但是,在练习中随机投球的球员能够培养自己辨析与应对每次投球球路的能力,因此后者成了更出色的击球手。

直觉告诉你要做什么:

多数学习者一次只专注于一种问题的多个例子,或是单一样本类型的多个例子。他们想要先精通这类问题,把事情「搞定」,再学习其他类型。

为什么穿插练习的效果更好?

把不同类型的问题或样本混合起来学习,可以提高你区别问题类型的能力,辨识出同一类型问题的普遍特点,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在现实世界中,你必须能够识别要解决问题的类型,才能运用正确的解决方案。

运用起来会有什么感觉?

段落练习——先精通某类问题中的所有内容,再练习下一类问题——感觉像(看着也像)你越来越精通;而打断针对一种类型问题的练习,去进行另一种类型的练习,感觉很突兀且没有成效。

即便学习者通过穿插练习把知识掌握得相当好,他们也会觉得段落练习更适合自己。你或许也有过这种体验,但你现在知道,研究证明这只是幻觉。明白这一点会使你获得优势。

img

图片来源 Unsplash

其他有效的学习方法

细化

细化会提高你对新资料的掌握程度,能增加心智线索的数量,方便你在以后回忆并应用这些资料。

这是什么意思?

细化是在新资料中找到其他层面的含义的过程。

举例来说:把资料和你已知的东西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向别人解释,或者解释这些资料与你的课外生活有什么联系。

一种有力的细化形式是,为新资料提供一种比喻或视觉形象。

比如,为了更好地理解物理学中的角动量原理,你可以记忆这样一个画面:当滑冰运动员把胳膊靠近身体时,旋转的速度就会越来越快。在学习热传递原理时,想象自己握着一杯热可可,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什么是热传导。

想理解热辐射,你可以想象冬日的阳光照进小屋的情景。至于热对流,想想亚特兰大的叔叔和你慢慢穿过他最喜欢的后巷小院时,你能舒服地感受到空调冷气。

学习原子结构时,物理教师可能会用太阳系来打比方:原子核就像太阳,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就像行星。新知识与已知事物的联系越紧密,你对新知识的理解越强,建立起来以备回忆的连接就越多。

生物学教授玛丽·帕·文德罗斯是如何鼓励自己的学生进行细化的?让他们写很长的「汇总表」。学生要在一张表上描述本周学到的各种生物系统,还要用图形和关键字说明这些系统之间是如何关联的。这种细化形式增加了其他层面的含义,并促使学生学习概念、结构,以及相互关系。也许你没有那么好的运气碰上文德罗斯教授,但可以自行采用这种策略。

生成

生成的效果是让意识更容易接受新学问。

这是什么意思?

生成是指在得到答案或解决方案前,尝试回答疑问或解决问题。

举例来说:从小的方面说,填写一篇课文中空缺的字词(也就是自己选择字词来填空,而不管原文作者怎么写),可以让你更好地学习并记忆课文内容,效果好于阅读一篇完整的文章。

许多人认为,从经验中学习最为有效,也就是说从实际操作中学习,而不是靠阅读文章或听课。从经验中学习就是一种生成:你着手完成一项任务,途中遇到了困难,并从自己的创造力和知识储备中寻求解决方案。

如果有必要,你可以从专家、课本或互联网那里寻求答案。先接触未知的事物,再进行钻研,这样你学会并记住解决方案的概率,就远大于别人教会你现成的东西。

在阅读新的课堂资料时,为了练习生成,你可以尝试提前解释那些你认为会在资料中找到的核心概念,并解释它们会如何同自己的先验知识建立关联,然后阅读资料,判断自己是否正确。由于一开始就付出过努力,你可以更好地发现阅读资料的实质与关联,哪怕与你的设想不一样也没关系。

假设你要在科学或数学课上学习不同题目的不同解法,先试着在课前求解这些题目。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物理学院如今要求学生在课前先做题。有些学生认为教授解法是教授的工作,很不高兴,但教授明白只有让学生先和这些题目较较劲,课上的学习效果才会更好。

img

图片来源 Unsplash

反思

反思把检索练习和细化结合起来,增添了学习层次,强化了技能。

这是什么意思?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

在哪些地方做得好? 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 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 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 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举例来说:生物学教授玛丽·帕·文德罗斯每周都会给学生安排一些低权重的作业,让他们写一些「学习小结」。学生要在小结中反思前一周学到了什么,还要描述这些课堂上的知识同课外生活有什么联系。对于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好的自学形式,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方法,其效果好于花费几个小时抄写幻灯片上的内容或笔记。

校准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在接受测验的时候,这种假象会让许多学习者措手不及。

这是什么意思?

感知假象支配着所有人。把对文章的流利阅读误认为对根本内容的掌握,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简单来说,校准就是用客观的工具消除假象,调整你的判断,使之更好地反映现实。目的是确保你正确地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

举例来说:航空公司的飞行员靠飞行仪器了解自己的感知系统是否被误导,从而确保飞行中的关键因素正确无误,例如飞机是否正在水平状态下飞行。

学生用小测验和模拟考试检查自己对所学的掌握是否有正确的认知。需要明确的一点是,真正把自测的问题回答出来至关重要。

在做模拟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一个问题总是会说「我知道」,然后就接着往下看,而没有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真正写下答案。不写出答案,你就有可能陷入自以为知道的假象,但事实是你很难对其做出一个准确或完整的回答。把模拟考试当成真正的测验,检查答案,把精力集中在你不会的地方。

img

图片来源 Unslpash

助记

助记手段有助于你检索学过的东西,并记住随机出现的信息。

这是什么意思?

「助记」来自希腊语中的「记忆」一词,助记手段就像心里的文件柜,可以让你轻松地记忆信息,并在需要的时候找到信息。

举例来说:美国小学生会学习一种非常简单的助记手段,即从东到西记住五大湖的顺序——「老象有一身老皮」(Old Elephants Have Musty Skin)。

[译者注:这五个单词的首字母分别与美国五大湖名称的首字母对应:安大略湖(Ontario)、伊利湖(Erie)、休伦湖(Huron)、密歇根湖(Michigan)和苏必利尔湖(Superior)]。

为了教孩子记住英格兰国王与女王的年代顺序,马克·吐温在庄园车道上打桩标出各个王朝统治的年代,同孩子们一边走一边看,并辅以图片和故事详细说明,这就是他的助记工具。

牛津贝勒比斯学院的心理学学生使用「记忆宫殿」作为助记手段,组织自己学到的知识,为高级水平论文考试做好准备。

助记本身并不是学习工具,却可以用来组建心智结构,从而让知识检索变得更轻松。■

文章摘自:彼得·布朗(Peter C. Brown)、亨利·罗迪格三世(Henry L. Roediger III)、马克·麦克丹尼尔(Mark A. McDaniel),《认知天性:让学习轻而易举的心理学规律》,中信出版集团出版,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