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学习障碍?这份参考指南请收下
极客W先森 开智学堂
“ 你是否想过要持续学习,提升自己?是否兴致冲冲地开始行动,一段时间后发现收效甚微就戛然而止?是什么在阻碍你有效行动,又该如何改变困境?开智校友 W 先森,与你分享如何克服天性,有效改变,提升学习效率,一起来看~
作者丨W先森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心智极客」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行动科学》中讲过:人类普遍擅长高度自我防御。
我们的行动模式是避免冲突、压抑负面感觉、强调理性并将错误责任归因于他人。而且几乎人人都相信自己不会犯这种错,但实际做事时还会依着这个模式来。可见,真正有效的行动和改变是何等困难。
在《第五项修炼》中,也提到组织的 7 种学习障碍,分别是:
- 本职视角局限
- 敌人在外部
- 掌控的幻觉
- 执着于事件
- 温水煮青蛙
- 从经验中学习的错觉
- 管理团队的神话
如果用一个故事来描述以上术语,你会听到一名普通员工的抱怨:
我的工作做得挺好的,没什么问题。如果有,那一定是别人的错。别人改正完了,问题就会消失。问题再出现,我就再去让别人改正。然而,问题没了,工作也变少了。我陷入疑惑:怎么会这样呢?我一直以来都这么干,不可能有错。终于一天,公司不知道为什么就破产了。
如何克服这些天性? 何谓有效改变? 有哪些工具可以帮助到我们?
既是天性,如何克服?
天性从基因中来。网络时代,基因进化却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如果只凭人类祖先赋予的基因,我们会受制于爬行脑,本能地选择「战」或「逃」。这些存在于人类天性的问题,可以通过努力克服吗?
答案是可以的。你需要改变三个认知:
- 因与果的认知
- 把自己视作永远发展的人
- 独立思考,终身学习
1、情绪和因果
当一个事件让你感到不舒服,一般人会马上启动防御:想要逃离,或者抑制这种不好的感受。要解决这个困难,得先给大脑植入一个认知:情绪只是信号,而不是问题,你没有必要去「解决」它。
职场教练会告诉你,情绪就像天平,左侧是「期待」,右侧是「现实」。期待与现实不符,天平开始倾斜,情绪随之出现:期待之事没发生,你会不满;现实超越期待,你因此而欣喜若狂。
负面情绪,源于三类不同的期待:
- 过多期待,比如工作想要活少、钱多、离家近;
- 不合理期待,比如幻想天天中彩票;
- 不可控期待,比如拼命想要改变他人而非自己。
把情绪当成问题,你会在果上努力:
- 拼命去找工作,换工作,但没有一份工作能让你满意;
- 去找赚钱的「捷径」,却因为而亏掉人生;
- 以为问题总在他人身上,不懂向内求解。
把情绪当作信号,你会思考:
- 工作只是道具,重要的是找到终身志业;
- 金钱只是结果,重要的是如何把个人志向与社会价值结合;
- 问题只是入口,重要的是我该如何改变自身。
下次再遇到不良情绪侵袭,先接纳,后理性,你会慢慢了解,情绪其实是改变的源动力。
图片来源 pexels
2、人生发展观
心理学教授卡罗尔·德韦克在著作《终身成长》中提出了一对概念:固定型心智和成长型心智。固定型心智的人认为,才智是取决成功与否的关键;而成长型心智则相信,终身成长才是成功者该有的思维模式。(参见:卡罗尔·徳韦克:你属于哪种思维模式?)
这就像是两个水平相当的学生,一个在反复地验证着自己是否聪明,而另外一个根本不管这个事儿,他只在乎自己能不能持续收获成长。
心智模式的更替,将大幅提升学习能力:
面对困难你将不再恐惧,而能够通过一次次小成功,把行动转入正循环,从而提升你的能力。
成长型心智以信念为起点,改变行为和能力,最后改变周遭的现实。
3、自我决定,在大时间周期里胜出
余华在《活着》里说:我们最终都活成了自己曾经讨厌的样子。换句话说,其实,我们最终都活成了自己想象的那个样子。
大脑不懂得区分主观上的「不想要」或「想要」,那些出现在你脑海的画面,最终都会成为现实。常常想象「不想要」,你就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常常想象「想要」,你才能成为自己喜欢的样子。
自我决定论告诉我,外在动机会大大地削弱内在动机。
当你不出于任何功利的愿望去做一件事情,你就无须考虑结果成败带给你的影响,你会全身心地投入,过程即享受。
当你依从外在评判去行事,内心却总有迟疑,你会担心、恐惧结果的好坏,那些焦虑的想象出现在脑海,事情就容易被搞砸。
知识网红时代,你会接受到很多教诲,信念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更替,何时才是尽头。你要凭借内心的选择,以自身经历的事实,和事实之间的逻辑推演,推演出一个想要的未来,然后,笃信而前行。事实上,没有人能告诉你应该怎么做,你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有效的改变,长什么样子?
David Dotlich 和 Peter Cario 在他们合著的书《Why CEOs Fail》中提出关于改变的方程式:
C = D > SQ + F + S
C = 改变 D = 不满 SQ = 现状 F = 改变的第一步(要求非常清晰) S = 获得被支持的感觉
改变源自于对现状的不满,然后你还需要清晰地知道第一步要做什么,并且持续地获得被支持的感觉。
但这个公式还缺点东西,就是有效改变——不会反弹的改变。比如,你发现自己工作效率低下,你认为是精力不足,而精力不足是因为早起晚睡。于是,你的第一步操作是: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
那具体要怎么做?先早睡,还是先早起?你会想,如果不困的时候硬要自己去睡觉,那肯定是浪费时间,所以你决定要先早起,把闹钟调早一个小时,找家人督促自己一定要准时起床,等等。第二天你起来了,晚上也早早地觉得困,到了周五,你已经养成了早睡早起的习惯,感觉非常好。决定要奖励一下自己,让自己晚睡一下下……结果下周又回到了原来的循环之中。
改变的第一步总是彻底地更换认知。
为了养成早起习惯,你可以先找到一本关于睡眠的好书,比如《睡眠革命》,然后你得到一些有用的知识点:
你知道了睡眠也有周期,因此要控制睡眠时间是1.5小时的倍数;你知道了昼夜节律是基因决定的,因此醒来和睡前都需要一些固定步骤;你知道了节奏需平稳,早睡早起,一周七天都该保持;你知道了要及时奖励,因此醒来的时候,要做一件简单而又有成就感的事情,例如叠好被子,或收拾好家里的某个角落。
再以此为依据,你定了这样的计划:
- 先预计好起床的时间,例如早上 7 点;
- 必须在晚上 11:30 睡觉;
- 形成睡前醒后的一系列操作,比如说睡前一小时不碰手机。
于是,改变的第一步,分成了三步:
- 从改变认知开始,新增有用的输入;
- 形成计划,刻意训练;
- 用有效的工具配合行动。
图片来源 pexels
如何选取好的工具?
人的注意力有个特点,它会让你只看到你想见的东西,而忽略掉那些你不想见的。这时要借助工具,来避免自己掉进注意力的大坑里。
感官和大脑都遵循用进废退原则,思考像一把刀子,越磨越快。一个符合大脑认知规律的工具,才是好工具,好工具可以把你带到想去的地方。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微信群(特别是热闹的)其实并不是一个理想的学习场所。当需要进行主题讨论时,你想要更多人来发表意见。但由于各人出现的时间不一,有的人可能无法及时看到消息;有的讨论又因为过于热烈导致很快「变向」。这些混杂在一起的信息叫人难以提取,所以才需要大量的运营人员做着非常繁琐的「整理」工作。(参见:为什么你不该用微信进行主题讨论?)
与其跟群友订立规则,不如用工具来理清思想。你可以考虑用石墨文档里建一个主题讨论区,每一篇协作文章就是一个讨论的主题,标题中标明:日期+主题+讨论状态。这样所有的讨论都可以沉淀在石墨之中,而无须进行二次整理了。
此外,工具的特性还会反过来作用于你的认知。学习你需要使用最能提升效率的工具,例如 Zotero、WorkFlowy 等知识管理、结构化的工具。
大脑的工作记忆非常有限,如果你持续地输入了很多信息(例如阅读这篇文章),那越到后面你越是会忘记前面的内容。所以你需要用一个笔记工具去存放信息,在读完文章之后,做二次整理,结合自身的知识架构去进行整合。
初阶的学习方法类似这样:
- 边学边记,提取信息;
- 一段时间后,回忆,进行输出(你学到什么?);
- 回顾所学,结构化,整合进知识架构中。
小结
改变乃难事,难在对抗「天性」。若你只是「对抗」,事倍功半。你要学会利用不满现状的冲动,凭借终身发展的信念,从认知层面入手,才能收获持续稳定的改变。不用担心,好的工具,会让你的改变事半功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