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下行时期,如何寻找自己的职业机会?
海良 开智学堂
“ 说到职业,你会想到什么?它是一份工作?一个标签或者说头衔?一个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安身之处、立命之所?还是单纯就是一个岗位?也许你已工作多年,但对「职业」本身,是否深入思考过呢?开智校友张海良,将在下文与你谈谈究竟什么是职业?它是如何演化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在职业的演化过程中寻找更好的职业机会?相信能让你对职业有新的认识。一起来看~
作者丨张海良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Become」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说到职业,你会想到什么?
它是一份工作?一个标签或者说头衔?一个自己在社会当中的安身之处、立命之所?还是单纯就是一个岗位?
美国研究理性决策的认知科学家斯坦诺维奇曾在《超越智商》里说,我们生活中会做数不清的决策,但真正影响人们一生的决策仅有那么几个,其中就包括人们在什么样的职业领域,从事哪一份工作。
奥地利裔美国著名社会学家彼得·L.伯格则指出,一名社会学家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收入和职业给那个人「算命」。
比如,这个人的词汇量大小,爱用什么样的句法规则,使用哪些类型的语言;他会住在哪些城市或城区,住房有多大,室内如何装修,墙上会挂什么画、起居室的书橱里有什么书籍和杂志,以及他喜欢听什么音乐,参加什么样的志愿组织。此外,他还可以预测到,此人可能会生什么病,大致有多长时间的寿命。
由此可见,选择什么样的工作,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甚至拥有什么样的命运。一份职业关系着一个人的家庭收入、亲友关系、社会声誉,形塑着一个人的自我和他的社会身份。
比如作为一个医生或警察,他就受人们尊敬;如果他的职业是小偷,那么他必然受人鄙视。职业就像一个面具,每个戴上它的人都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自觉不自觉地扮演着相应的角色。
那么,究竟什么是职业?它是如何演化的?以及我们该如何在职业的演化过程中寻找更好的职业机会?
什么是职业
你可能会问,为什么我们要了解「职业」的概念呢?职业不就是我们上面聊到的工作、头衔、岗位吗?实际上,它并不仅仅如此。
了解一个概念,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自己,描述自己。
想必我们都会遇到这样一种情况,当你要向某人说明一个事情时,有时会发现明明自己很清楚,就是无法找到某个词汇来准确描述。为什么会这样?就是因为我们缺少一个概念去总结、去描述。现在我们了解「职业」这个概念,就是基于此。
那么,什么是职业?
大多数人挨个研究各种职业,假定职业的成长会经历一个包含一系列阶段的所谓职业化过程。他们更热衷于谈论职业如何被组织起来做什么,而不是职业何为。换句话说,大多数人讨论职业,更喜欢讨论它在企业等组织中是做什么的,而不是这个职业为何设立。
对于什么是职业,每个国家都有各自的定义。
比如在德语里,「职业」一词意味着一种宗教的感召,而这种感召在19世纪被转化为一种内在的职业观念,此外它还和「行业」和「学术研究」相连,也就是对特定领域相关。
在英语里,「职业」一词意味着声明或者宣誓的行为与事实,它意味着职业者声称对某些事务具有较他人更多的知识,尤其是与其客户相比,他们比客户本人拥有更多的知识。
而在法语里,「职业」 与「行业」的意涵基本相同。
看了上面各国有关职业的描述,想必你会有一番恍然大悟吧。比如,为什么许多人找工作会迷茫,总想找一份自己热爱的工作?原来人们潜意识里认为自己需要一种「使命」,而这份工作、这份职业必须响应这个「使命召唤」。为什么那些咨询师、顾问总是强调要「专业」,因为他们的「职业」要求他们必须比客户更专业,比客户拥有更多的知识。
图片来源 Pexels
上面我们从词汇解释上了解职业,下面我们来看看社会学家对职业的定义。
对职业的首次定义见于 1934 年卡尔-桑德斯和威尔逊合作出版的《职业》。书中认为,职业是专家组成的集体,这些专家拥有高深的知识可以解决特定的问题。这个集体有复杂的传授和训练体系,成员经由考试筛选,另外还有其他形式方面的要求,并且奉行某种伦理规范或行为规范。这一系列属性成了界定职业的核心要素。
实际上,包括《职业》的两个作者在内,在职业社会学的发展史上,学者们都曾试图通过列举一系列特征来对职业概念进行分类学的定义,以此来和其他行业区分。但是对不同职业的特征列举经常因人而异,变来变去。
直到 20 世纪 60 -70 年代,学者们不再从职业特征的分类学上定义,转而集中于职业化过程中知识的作用,以及使某些行业团体能够实现其对专业化技能垄断要求的社会条件上,比如职业资格考试、职业伦理道德、商务礼仪规范等。
不过,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认为,人们所谓的职业化是一个误导性概念,因为它涵盖更多的是职业生活的形式而非内容,它关心的是职业协会、职业执照的颁发和职业伦理规范,而非是问谁在做事,对谁而做,为何而做。
他认为,所谓职业,是指一些排他性的行业群体,它们把某些抽象知识用于特定事项。因为,任何行业都可能获颁从业执照(比如教师资格证),或者发展出某种伦理规范(比如房地产行业)但是,只有借助抽象知识体系,才能重新界定其问题和任务,抵制无执照经营者,抓住新问题,从而让问题成为自己所属职业的新业务。
由此,通过社会学家对「职业」这个概念的定义、辩论,我们对职业这个概念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认知。在社会系统里的大多数人,一生的黄金时段都在「职业」这个框架内腾挪转移,少有人能跳出它的束缚。而要摆脱职业的束缚,一是要了解它的演化,并主动投入其中,努力驾驭;二是跳出「职业系统」,进入「企业家系统」。
职业的演化
那么,职业是如何演化的呢?
比如,为什么这几年原来不起眼的「产品经理」它的知名度突然这么大,其任职人员甚至成为「离 CEO 最近的人」;比如,「运营」这个职业是如何从无到有,并成为互联网行业的主流职业之一呢?还有,各类新职业如旅游体验师、试吃员、收纳师等,它们是如何兴起的?
要了解这些内容,我们不得不先了解下美国社会学家安德鲁·阿伯特。就是上面我们提到的反驳「职业化」概念的安德鲁·阿伯特。
他是美国社会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从行业和职业研究到方法论,从历史学到知识社会学,不一而足。在职业研究方面,他关注的就是职业的演化和职业间的关系。或者,更清晰地说,在于行业群体控制知识和技能的各种形式。
安德鲁·阿伯特认为,职业的演进其实是职业间相互关系的结果。后者又是由这些群体控制其知识和技能的方式决定的。每个职业都通过管辖权纽带与一套业务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些纽带的强弱是在职业工作的实际过程中形成的。它既不是绝对的,也不是永久的,各职业形成了一种互动系统,即生态系统。
各个职业在这个系统中相互竞争,某个职业的成功,既反映了该职业的自身努力,也在同等 程度上反映出其竞争对手的处境和职业系统的结构。外部力量会不时地创造、取消或重塑职业业务,结果就导致职业系统内部争相予夺、重新调适。
通俗地说就是,职业的业务或者说工作内容与职业本身,通过管辖权将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管辖权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社会纽带,具有排他性。而职业、业务以及两者之间管辖权关系是不断变化的。
这些变化在某种程度上超出了职业界的范围。技术变革、组织变迁、政治要求、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等都可以对业务加以分化和重组。这些力量能使一个职业人满为患,也能摧毁另一个职业的制度基础。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热门职业和冷门职业。
比如,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新的业务,也就产生了编程、运营等新职业,以及使得某些职业如「产品经理」的性质发生变化。
新组织的出现如电商企业、互联网金融企业等创造了许多新的职业;政治力量更不要说了,国家或政府的要求或管控使得许多行业和职业生生灭灭;而严峻的自然环境如空气污染、资源短缺等也迫使各类环保行业和职业应运而生。
此外,还有社会文化的鼓励和抑制,也会使得某些职业兴盛和衰落,比如公务员。
以上是外部力量迫使职业发生演化,特别是大规模组织和技术的兴起开辟了许多新的业务领域,职业与业务的关系纽带即管辖权也随之开创和终结。
那么,外部力量因何而生?因为需求。民族志的研究发现,不同的环境创造不同种类的需要,进而导致不同族群的人们创造不同的技术作为回应。
比如,同样为了解决知识传播的问题,中国宋朝的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而在西方则是德意志人古登堡发明了金属印刷术。现代,同样是为了满足出行,美国出现了 Uber ,中国则是滴滴。职业演化也一样。同样的需求刺激不同的力量寻求解决之道。
与此同时,外部力量的变化引发职业内部发生改变,比如新知识、新技能的出现和发展,新的职业化要求如工作规范等,以及组织变革。职业内部发生变化将导致管辖权的空缺、增强或削弱。
就这样,新的职业机会出现了。
图片来源 Pexels
寻找你的职业机会
上面我们分析了职业的定义,其中包括专业的抽象知识和技能;也介绍了迫使职业演化的各种力量,如技术变革和组织变迁,以及由此导致的新业务诞生、消亡和职业管辖权变动。
前者立足于个体,是我们能改变的;后者则涉及社会和文化力量,我们很难干预。所以,在同等能力标准下,想要获得很好的职业发展,寻找职业机会,选择很重要。
那么,我们该怎么选择,寻找到不错的职业机会呢?实际上,如果明了上面的职业演化,我们就很容易找到这样的好机会。它们是:
外部力量作用时,有 6 种机会:
- 新技术兴起与变革时
- 新组织(公司)创立时
- 组织结构变迁时,如企业融资、重组或并购
- 政治力量强调时
- 自然环境力量逼迫时
- 社会文化鼓励前期,职业市场不饱和时
职业内容变化时,有 3 类机会:
- 新业务开辟时,这时管辖权空缺,职位空缺
- 业务高峰及转型,此时管辖权增强,职业机会随之增大
- 职业知识的增长及其复杂性,如区块链、深度学习等
此外,每当一个新行业及其职业兴起时,特别是这个新职业合法化前中期,都是一种非常大的职业机会,可以说是职业红利。
所谓合法化,是为职业做什么以及怎么做提供正当依据。其表达的意思是,职业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在文化上有价值,且这个成果是按照文化认可的形式取得的。也就是成果的合法化和手段的合法化。
那么,职业合法化的标志是什么呢?
一是该职业的培训机构大量出现,二是各大组织和招聘平台大量出现该职业名称。当然,相应的行业协会出现或国家颁布职业证书也算一种。还有,大学开始开设这门专业也是一种职业合法化的标志。
接下来,我们以「运营」这个职位来简单说一下它的演化及职业机会。
自 2010 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创业公司开始层出不穷。目前的独角兽企业如美团、小米、快手、今日头条、滴滴打车等都是这一时期成立的。初创公司的一大现象是,活多人少。那么,对于经济资本本身并不雄厚的互联网初创公司来说怎么办呢?
设计、编程这类专业性强的工作必须一个人专职来做,他们无法分身。那其他工作特别是为了增加用户、留住用户、活跃用户所需要的文案、活动策划、推广也需要有人做呢。但这类工作专业性没有设计和编程那么强,如果每一项都请人,对初创公司而言,所需成本必然高昂。
但如果一个本来就会文案策划的人,那么他做活动策划、推广、用户互动也是可以的。就这样,因为节约成本,这些工作的管辖权合并,新的职位出现。他们把这些工作内容统称为「运营」。
随着互联网创业公司增多,职业需求增大,各大招聘平台也开始将此类职位名称加入招聘门类。而最早一批从事运营的人工作两三年后工作经验丰富,或者随着公司发展升职加薪或者转行开始运营方面的培训。就这样,运营培训机构也开始增多。
随着这些互联网公司以及运营培训机构发展壮大,「运营」越来越体现它的价值,这个职业开始合法化。后续的运营人,开始接受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培训,慢慢地它在职业市场也正式成为一门像设计、编程一样的职业。当然,此时,其职业机会远没有新兴时期那么大了。因为工作业务也没当初的那么多了,而从业者却还在逐渐增多。
从「运营」的例子我们就可以看出,当技术开始变革,新组织大量涌现,业务管辖权出现空缺或者合并,职业机会也随之大增。且这个机会属于「大机会」,不是常规工作那样的小机会。
因为,那是一个新的职业在兴起,其背后是社会技术以及整个行业在起飞,这个职业以及这个职业上的人,可以享受其中的社会技术红利、行业红利、公司发展红利。
小 结
这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有变化,才有机会。职业系统就是如此。当我们明了职业的概念及其演化,我们就明了,在社会这个大系统下,我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有哪些我们可以改变,从而获取进步,有哪些是我们无能为力,可以巧妙避开。
而这就是社会学的力量。正如乔恩·威特在《社会学的邀请》里说的那样:
社会学是对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以及差异性结果的系统研究。我们通过社会学来学习如何思考、思考什么、我们该做什么与不做什么,以及如何根据我们的经验和关系知道如何跟物质世界进行互动。我们处在一个观念、经验和事物交织的网络中,当我们试图在这个世界上开辟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时,我们依赖于所有这些方面。
当社会的技术变革响应需求,当新组织涌现开始重构行业,当重大文化变迁开始重塑知识与技能时,新的职业以及阶层应运而生。个人想要在芸芸众生之中实现跃迁,只能做到两点:训练自己的本领和审时度势,择机行动。因为,社会系统里我们能够改变的实质上屈指可数。
与此同时,不要忘了,任何事情想要起作用,都有一定的边界或者说适合范围。我们上面提到的职业机会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良好时效果更好。因为一切都在欣欣向荣。
那么,当社会发展处于低潮,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各个企业没有往期那么风光,甚至开始裁员时,我们该怎么办呢?现在,是时候该好好想一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