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虎平:别让标签限制了你的成长
陈虎平 开智学堂
“ 你给自己贴过标签,或者被别人贴过标签吗?这种贴标签的做法让你感觉舒服吗?你又是否好奇,为什么会有标签这样的观念呢?它有哪些好处,又有哪些坏处?开智学堂陈虎平老师,为你深度分析标签种种,教你利用成长型心智,打破标签,获得成长。一起来看~
作者丨陈虎平
本文为开智学堂精选好文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最近看了德韦克《看见成长的自己》,受到一些启发。
这本书提出人有两种心智模式,僵固型心智(fixed mindset)和成长型心智(growth mindset)。僵固型的,就是认为我天生是这样的、我从来就这样、我不会是那样。成长型的,对我未来如何,保持开放态度,我可以做不同的自己。
例如,滑雪,你可能从来不认为自己是滑雪的材料。这是固化的自我标签。但其实经过 50 ~ 100 个小时练习,花时间学习,你也可以学会。如果你认为自己其实可以学会,你花了时间,你就成长为一个会滑雪的人。
又如,学车。有的人认为自己天生方位感不好,永远学不会开车。但其实很多被大家认为方位感不那么好的人,经过一段时间练习,也都学会了。
天分有一些影响,但天分弱的人,只是需要多花一些时间,就能达到同样的结果。显然,成长与僵固的心智不仅限于行为,还可应用于思维模式,包括对自我的认同、对他人的判断。
图片来源 Pixabay
行为进程与时间成本
这两个概念如果只停留在截然两分,意义不大。僵固的做法,完全可以有别的解释。在你看来是理性的时间计算,在别人看来,就是僵固的心智模式、不愿尝试新事物,甚至固执。为什么?
因为你们在不同的时间维度上。
只要花 100 个小时学滑雪,你就可以学会。但你就是不去。这不一定是因为懒,而是你愿意把这些时间拿到别处去用,即使别处你并没有那么有效率。
的确,尝试滑雪,让自己忽然进入费力区,产生了学习的冲动。这种突然的外部冲击,非常有益。你在同一个方向耕耘几年,然后会有停滞,学习的边际收益递减。
新的行为也许让你忽然爆发新的感受,但你就是不去。别人可以认为你是不自信或性格固执,但你可能在考虑时间成本。
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重新定义概念。我们把成长型和僵固型心智还原到一个可量度、可操作的进程上去。
在原有领域不断前进、在学习的平台期切换到其他新领域获得新技能,这些都被认为是成长型心智;在原领域停滞不前、抵制进入新领域,则被认为是僵固型心智。
对别人,因为要节约了解对方的时间,不再等待对方改变,于是给出标签化的判断;对自己,则永远觉得时间足够,还可以改变,总是觉得自己将来总会这样或那样,对自己是成长型心智。
这种差异是因为每个个体都能守护自己的时间。如果对自己都说自己定型了,那是僵固型心智的经典版,但也可能是时间和成本约束下的理性选择。
给自己打上特定的标签,有两个作用:
1)可以在这个方向上连续积累,建立自我认同;
2)不在其他方向上浪费时间。
给别人打上特定的标签,也有两个作用:
1)确定对方的角色,在互动时以该种角色来对待;
2)不愿再等待别人的改变。
这样,可以解决以下问题:
1)自己现在不行。
2)别人现在不行。
3)自己未来可以、但没有时间去做,因为在做着现在的这种人。
4)别人未来可以,但我没有时间等待别人改变。
德韦克区分成长型心智和僵固型心智,是为了解决一些明显可以改变、也应该改变的行为问题。
比如,孩子的教育。他们必须学会一些技能,而不是过早给自己打上学渣标签。
再如,企业家的心智状态,把一个企业的成功做法直接迁移到另一个企业,这样会导致挫折。
又如,有天赋的体育明星对冠军的期待,造成比赛时情绪剧烈波动,发挥失常。这些问题只是一个行为进程在时间中积累这个总问题的子集。
一般的,对天生不太行的领域,例如,系统理性思考者(systemizer)于情感沟通时,或如易受环境影响、智商不够的人于知识学习,屡有挫折,就会给自己找借口来辩护,自我保护。
这时,可以用成长心智帮助他们,找出一个行动进程:只要努力练习,情商或智商都能提高(的确如此)。对天生很行的领域,要冲击激烈竞争的顶峰时,需要用成长心智来辅助他们,面对失败。
在面对与天生能力相关的领域时,知识的迁移有困难,这时也要求用成长心智,让自己先从山顶上下来,重新出发。它的作用就是这些。
所以,成长心智这种心智软件,是爬山助手。相应地,僵固心智,则是对自己和别人的山坡位置的认识和固化,是爬山标记。
这里最基本的假设是,给定足够长的时间,每个个体都可以成为想成为的任何人。差异的形成,是因为不同的人对自己和他人可负担的时间成本不同。
图片来源 Pixabay
才华 vs 努力
一个冠军说,「我只想让别人记住我是一个刻苦努力的人。」
这非常重要。没有才华,没有关系。有才华,也不一定就带来成果。才华不是你的标签。你并不需要时刻肯定自己的才华。一个总希望获得肯定的人,其实是很虚弱的,往往有所欠缺,才需要找补。
成功是不断成长,不是在某个短期目标中取得第一。社会、市场、城市在不断变化,没有人可以不努力学习、取非自己过去的做法和观念而获得持久的领先位置。
领先永远是暂时的,个人、公司、社会都必须不断成长。不要被精英吓倒。已有的精英的确是长时间家族积累的产物,但同时,如果他们现在不努力学习、继续成长,他们就可能被我们超越。
我们是有希望、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努力、团队的合作、社会的平台,超过这些现有精英的。
你之所以能够有一些成果,不是你的个人才华所导致的,而是因为你在不断进阶、不断学习新东西。
你好几次在思想的曲折和绝望中,后来通过持续的、不信邪的努力,获得了突破。有人曾经告诉过你,说你天资聪颖,这是不对的;你其实就是努力;而努力并不是错,即使有才华也需要努力。
努力获得的成果,并不比有才华获得的成果低劣。有才华,也不是骄傲于人的理由,这没什么了不起的。一切都是时间的回报,一切都是在社会平台的帮助下努力和训练的回报。
换一个人经过类似的努力,也一样可以做得很好。他们有的人还没有这样去做,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引燃人生的线索。
可以认为,成绩 = f(天赋平台努力),一些人的天分在开始时的确比别人差一些,要通过更多的后天训练来弥补。
因为家族积累不够,有的人的成长环境和平台的确会不太理想,将来还要经营社会关系。天赋无法改变,平台现在还没法营造,努力却是你现在就可以去做的。
用内在品质和天赋才能来贴标签,成功时还好,失败了就麻烦了,那暗示着其实自己很笨,这种归因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情绪波动,将责任归因到外部对象,失去客观性。
但把成绩作为努力的函数,就好了,成功了也不会骄傲,因为不过是长期努力的结果,失败了,也知道这其实是努力程度不够、训练时间不足、学习方法不对。
一般的,才华的标签是质,努力的时间是量。用质来评价,很简单,很粗暴,评价很多,不关心人;用量来评估,则不一样,很细致,有可操作的空间。
概念的量化很重要;只讲概念的区分、思想的发展是不够的,还要指出如何实际操作。概念的发展靠量化、靠函数展开、靠可分解的步骤。
图片来源 Pixabay
为什么还有标签
那为什么还有标签和天赋这样的观念呢?
在人类的原始时代,这些概念毕竟给人们节约了大量的思考和行动成本,因此,即便它限制人的潜能,在精确性上出错,对自己也不一定公平,但却可以保证迅速做出决策,在行动速度上胜出。
而且,即便今天,品质、天赋、聪明这样的标签,有时还是有用的,因为有时要快速做出决策,没有那么多时间来等待对方通过努力和训练追上当前的要求。
有些人给你快速打上标签,他们说你不会改,他们也不一定多坏,也许只是没有时间来等待你通过努力而获得的转变。
标签是分手的前奏。人生最重要的陪伴,是用时间等待你的努力。没有时间来等待,他们对你没有信心,你也不必对自己的才华和天赋多有信心,但你要对自己的努力有信心。他们不愿再给你时间,但你要好好利用你生命里的时间。
概念标签是在自我的人生经历中塑造的。它可以应对相对稳定的人生环境,但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概念标签只能阻碍你成长。它给你定型,让你为了证明它而费尽心思。它在给你简便的同时,也让你自我封闭、裹足不前。
不管在专业学习、职业发展,还是情感关系中,自我认同的性格标签,在现代社会,害处大于益处。
专业方面的概念标签是,我很有才华。
因为在专业问题上的兴趣和好奇心重,我持续学习,在思想上的确收获颇丰。但我也意识到,这个过程并不快乐,也不一定是因为我天生如此,而是不断努力、遇到平台期、兜兜转转、层层突破的结果。不要给自己打上标签说,我是有才华的,我比别人聪明。
有人就是假定自己够聪明,就不去学习了,忘记了最重要的任务,其实需要持久的训练,却放纵自己思考别的问题,耽误了不少时间,还奢望最后能够在成绩上追上所有人。
才华是别人为了省力给你打上的标签,如果他们剥开来看,才华底下什么都没有,只有连续十年的艰苦思考。
别人给你的评价,你也会配合,接受之,变成自我认同。这是社会化自我的演化过程。这样就危险了。有才华,就说明不需要多学习,知识也能自动发明、源源不断涌出。如果你停留在这里,不再思考、不再学习新知,你的能力也到此为止。
不要让自己成为才华的仓库,而要成为学习机器。现代社会的知识层出不穷,指数级、非线性地涌现,如果不努力学习,就很容易落后。即使已经学了很多、学到了元认知框架,还是有很多具体知识自己不懂,说不定哪天就落后了。
职业方面的标签是,我就入这行,就做这个事了,我天生擅长这件事。
会有天生擅长这回事,但并不一定你在这方面就最厉害。如果你不努力,那么有人即使天资较弱,但努力的时间比你多,到最后还是会超过你。到时你如何面对自己的天生擅长这个标签?
感情方面的标签是,我是坚强的,我能够处理感情问题。
平常,你会以为感情不需要经常沟通、经营,这不能让你感受到感情关系的美好时刻,体会到与女性在一起的快乐。遇到问题时,也因为自我认同是自己很坚强,以为自己能承受,但这是错的。
有问题要说出来,憋在心里,郁积太久,迟早还是会爆发,而且通常是在最不合适的时候。以为自己很狠心、很坚持原则,其实只是把感情关系简单化,粗暴处理。
遇到严重挫折时,你怎么办呢?
一方面是自己不被对方接受,很痛苦,另一方面,自己也不被自己接受,因为那么痛苦,不应该啊,我应该很坚强啊,所以装作可以承受。
现在,你意识到坚强的自己只是一个概念标签。它在你能应对的时候,给你良好的自我感觉。但是,当遇到你无法预料和接受的情况时,就让你觉得特别挫败,自我认同碎成渣。
一旦这种情况出现,重新拾起勇气,需要经过很长时间。你甚至以任何人都不能决定你的幸福来为自己打气。何必打气呢?失败了,就失败了。的确未来会有好的相遇,但这并不能否认你现在真的失败了。
失败了,知道自己不是那样优秀,哭了,知道自己并不坚强,面对人生的真相、面对自己的残缺,反而你会更坦然。我不要认为我很坚强,我并不一定很坚强。该哭的时候,就要哭,自己不能面对的,就要找人倾诉,一个人扛,没有用。
敲碎标签的硬壳,你会发现你可以成长。成长的喜悦,胜过承认挫折的难堪。你只需要努力经历、训练、学习,让自己的情感沟通能力不断成长。
图片来源 Pixabay
为什么以前会给自己贴上这种标签?
一个原因是思维倾向和基于效率的选择。
越是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和情感沟通,就越会试图对此形成简单概念、思维定势,以获得效率。因为深入研究,需要太多时间;我不擅长,因此也不愿花时间,于是简化这种关系,对人和自我都做出定型的描述,这样,在效率和准确度之间折中,我选择效率,牺牲准确度。
另一个原因是简单的成长环境。
在处理养成环境下的那些简单的、同质的情感关系和人际关系时,它很适应,它是你从小习得的平均情感定势。但踏入社会、进入陌生人交往的复杂城市生活中时,它就不适应了。
就像基因自动编程和从小习得的小社会的平均思维模式不足以应对现代工业化大城市,同样,平均情感定势也不能面对异质人群交往的新环境、新形势。人需要不断面对变化做出调整和改变。
所以,不要说自己很坚强。要让情感沟通的能力变得丰富而富有层次、在变化面前有弹性、不断成长。不要做一个情感坚强的核桃壳,一敲就碎,而要成为不断成长的、情感沟通的发动机。
性格组合体
这个人是 XXX 的,这个说法本身暗示了个体的天生禀赋和后天设计是无法改变的。但其实不是,至少可以修饰、可以打很多补丁。
在性格和行为模式这个层面,可改变的空间就更大。
对于自我的固定认识,在稳定不变的社会关系下还是有用的;在快速变化和异质人群交流的环境下,在部分程度和在自己不想努力的方面,做出这种简化的属性认定,也是可以节约时间、增加效率的。
但是,在一些自己愿意去改变的地方,尤其是情感沟通、公司管理、职业发展等方面,固定的自我认同和简化的性格标签,都是有害的。
它的害处在于:
1)对自己暂时相对擅长的方面,反复用一些简单的事情去证明,证明了就很自大,没有更进一步,不去努力,因为有才华有能力,就意味着轻松可得,不必努力,而且,一旦失败和遇到挫折,就信心尽失,责怪外部环境。
2)对于自己暂时不擅长的方面,就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是天生愚笨,没有可能去改变,因此也不花时间去改变、去修饰、去重组性格、去升级思维模式。
没有情感共鸣能力的人,可以通过训练,掌握更多情感沟通能力,足够生活所需,并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不断做出新的改变和调整。
在性格和行为模式方面,人也可以不断改变和调整自己。
人不是被基因诅咒的,也不会被养成环境诅咒;人可以通过成长的自我这种文化软件来修补和重组自己的行为模式。他可以从其他禀赋不同的人那里借鉴和习得新的行为模式。他可以把自己变成一个 chimera——一个不同源行为程序的组合体。■
文章摘自:陈虎平《打破自我的标签》,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已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