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阅读到创作,你需要掌握《智识的生产技术》

阿贝 开智学堂

img

什么是智识生产?为什么要进行智识生产?又如何进行智识生产呢?早在 1969 年,日本生态学家、民族学家梅棹忠夫就预见,信息产业将成为新时代的领军产业,并把从事信息生产的活动称为「智识生产」,撰写了《智识的生产技术》。五十年后,书中的方法依然行之有效,但大多数人却不知道。今天,一休就与你分享开智校友阿贝读《智识的生产技术》后的收获与实践,希望对你有所启发,一起来读吧~

作者丨阿贝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自在未来」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什么是「智识生产」

《智识的生产技术》,一本阐述信息生产与处理方法的书。它是日本文化人类学家梅棹忠夫 1969 年完成的著作。

梅棹先生的思想前瞻超越五十年。早在 1969 年,他就预见信息产业将成为工业时代之后又一个新时代的领军产业。他把从事信息生产、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转换等工作的所有产业汇总起来,统称为「信息产业」,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信息产业」概念的人。

梅棹先生把从事信息生产的活动称为「智识生产」。

智识生产就是凭借人的思维活动进行的生产。生产的产品就是信息。

所谓的信息,包罗万象,泛指一切。诸如智慧、思想、考虑、报道、叙述等。

理解「智识生产」这个概念的两个角度:

1、与生产概念相对立,人的生产活动有各种各样,比如通过体力劳动生产物质和资源。而智识生产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其产品只能是信息(但信息并不一定是智识活动产生的结果)。

2、与智识消费概念相对立,进行智识活动,不一定生产新的信息,比如读书、看报,打麻将、下象棋,都是一种智识消费。

读到此处,豁然明白以前的读书为什么是枉读,原来那只是智识消费——只输入不输出,只读书不写笔记,那是消费不是生产,只有转化为生产才有价值。

正如梅棹的预料,信息时代,智识生产的手段和工具不断更新迭代,智识生产如火山爆发,火热的溶浆随势流淌、遍地涌现。微博、微信、github 等载体的出现,更为智识生产提供了无限可能。智识生产技术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地突显。

信息爆炸时代,人类只有依靠智识生产的技术,才能找到秩序与安宁。梅棹忠夫经过多年摸索实践,最终发现智识生产的秘密武器、最佳装备——卡片。

img开智首款文创产品 开智大卡

卡片:智识生产的秘密武器

梅棹忠夫年轻时受到写达芬奇传记的《诸神复活》一书的影响,加上多年野外调查工作经历,养成每天坚持记笔记、写观感的习惯,数十年不辍。他随时随地记录自己的「发现」,积累素材,并趁着「发现」没有褪色、枯萎之前写成文章。

他用过毛笔、钢笔,打字机,甚至电脑之类;也用过记事簿、传统信笺、笔记本,经过种种摸索和尝试,最终改用一张张卡片记录学术与生活见闻。生活中的一切都可以用卡片记录发现,进行智识生产。

梅棹忠夫自己设计的卡片命名为京大型卡片,B6 开本的大小,12.8 * 18.2 厘米,105 克。随时随地随身携带卡片。每张卡片只书写一面,只记一件事,抄录一段话,或者写下一个观点,而每张卡片的背面是主题,就是所记之事、所写观点的简要而醒目的主题。

卡片的妙用在于帮助大脑卸载。梅棹指出,卡片是为了忘却而书写,「记录,以便忘却。」或者是「不装进脑海里,而装进卡片里」。卡片可以帮助大脑卸载认知负荷,减轻大脑信息处理压力。

卡片的神奇在于,卡片与卡片之间的重新组合交互生发新思想。卡片写多了,形成积累,目的不是为了分类存储,而是重新组合,创新思想。

如果将卡片分类,放进严丝合缝、密不透风的分类体系中,卡片往往会石沉大海,窒息而死。

卡片最最重要的是重新组合。只要反复不断地翻阅,适当地分类,进行各种排列组合,便能唤醒历史,「多少年前的知识及构思,顷刻间展现面前,如同探囊取物,召之即来,来之则用。」

将知识与知识翻来覆去地进行多方组合。或者翻来覆去进行多方排列,就会发现,乍看似乎风马牛毫不相及的卡片与卡片之间,竟然存在着意想不到的千丝万缕的联系。

将这一新发现写成新卡片。然后同样材料通过不同形式重新组合,可能又有进一步的新发现。这并不是知识单纯积累作业,而是一种智识创新作业。

与其说卡片是一种积累装置,倒不如说它是一种创新装置。」原来卡片是可再生的智识资源,卡片与卡片在反复的翻阅和组合中生成新思想、新信息,形成类似野中郁次郎在《创造知识的企业》中提到的知识螺旋。

这种卡片的神奇妙用,只有用得多、用得久、用得广,方能切身体会创造的欣喜吧。

读书写作皆卡片

如果说读书、看报和打麻将、下象棋一样只是智识消费的活动,那么,怎样的读书才是智识生产呢?

梅棹智识生产技术的读书法:

第一遍通读

先从头至尾、一鼓作气地通读完,理解作者写书的思想。边读可以边画线或在空白处写感想,但不必摘抄和记录。

读完第一遍,需要确认读完,写一张读书确认卡:作者、书名、出版年月、出版社名称、页数、读完年月。

第二遍理读

找到通读时的画线和书中的重点,加深领会作者的创作思想,理清脉落,写成读书卡片、读书笔记。笔记随便写什么都行,全书大意、感想、评价等。这时你把已经通读过一遍的书再翻阅一遍。读完一本书通常写 3-30 张卡片。

穿插堆读

书读完后并不是立即收起来,而是与其它书一起堆放在眼前。有时候读完来不及写笔记,就先堆放着。刚读完书的那种强烈印象渐渐脱水淡化,看法也逐渐冷静,这时候写笔记就相对客观。堆读,加上通读和写笔记时的再读,书就读了三遍。

书多读几遍,理解就会加深。「书读百遍,其意自辩」,经过三遍读、写一篇读书笔记,日后需要提取书中的思想就相对容易。

img图片来源 Unsplash

反观自己过去读书,往往只停留在第一遍通读,甚至不读完就放一边了,这种读法只能算「看过」,只属于智识消费的读书。既是消费,就无积累,故以往的读书都枉读。

经过第二遍理读,或穿插堆读,写成读书卡片、笔记,这才是智识生产的读书。生产就有积累,有进步。一寸进步一寸欢喜。

写了几篇读书笔记后,具身认知了智识生产型读书的欢喜——凡是写过读书卡片的书,都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好象随时都能记起或提取其主要内容,不会象以前读书那样,读过之后化作云烟渐渐淡忘。

这符合大脑认知的必要难度理论,记忆越费心,提取越容易。费心力写了读书卡片,它回报你的就是易于提取,随时调用。

卡片读书法,即写读书笔记的读书法,将作者的思想树转化成自己理解后的信息树,内化成自己的智识资源。只等时机成熟转化成显性知识,或者在与其它内隐智识资源碰撞时,产生火花,交互共生新思想新信息,这样的读书便有了创造意义。

卡片写作法

用卡片记录读书是一种智识生产技术,用卡片写作更是一种智识生产技术活,梅棹把用卡片写作称为「小札法」。他的智识生产技术的写作方法,可以解构成四个步骤:

第一步:确定主题,选取卡片。

首先选定文章主题,从储备的大量卡片中,挑选与主题相关的发现记事簿、记录各种发现的卡片、摘抄资料的卡片、报纸剪贴的卡片等。

第二步:准备纸片,制作小札。

1)准备小纸片,B8开本(5.4*9.1厘米),用来抄写挑选出来的卡片内容。每张小纸片用词语、句子或短文抄一个事项。想到什么就抄什么,不分顺序。直到你觉得差不多凑齐为止。

2)所有小纸片排列到写字台上——不要进行分类,只选逻辑上似乎有联系的纸片,集中装订成纸片册,形成一个思路。这个初步归纳整理的纸片册被梅棹称为「小札」(类似于日本武士铠甲中用绳子缝缀的小铁片或皮革小片,这些小片日本人称为小札。)

第三步:整理小札,思考框架。

1)当收集很多小札纸片后,进行再次筛选,将逻辑上有联系的纸片册集中起来,小札纸片册可能需要拆开、新增或删减,重新装订。然后将逻辑上有联系的纸片册用燕尾夹夹住,每个燕尾夹上加一张纸片,写上标题。

2)许多个燕尾夹纸片集群排列起来,一边看着标题,一边思索文章的整体框架。将这些标题按照起承转合或空间结构进行排列,文章布局基本浮出水面。

第四步:汇总成章,润色成文。

1)将叠放一起的纸片群,按自上而下的顺序,一张张将纸片上的标记提示补充内容,写成文章,初步告成。

2)然后进行修改润色,如查证搜索资料、增加说服力的证据、名言诗句、承前启后的连接句等。

3)文章写成之后,小纸片册或者说小札即寿终正寝,完成使命,可以弃之。

小札法,就是凭借纸片,将自己脑海里的所思所想,展示在自己眼前。

这种方法的巧妙之处在于,它能够催化、激发人们的创造性思维。当你两眼凝望着那些零零碎碎的素材,翻来覆去进行各种排列组合时,一些始料未及的新的相互关系,蓦然呈现在自己面前。

正如史蒂芬 · 平克(Steven Pinker)在《风格感觉》所指出的:「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试想一下,当你把众多抄写卡片而成的小纸片,摊开摆放在写字台上或地板上时,它们就象一片片树叶,零散着、飘浮着、期待着,仿佛有了灵性,交互生发,催生思想,将它们按逻辑结成串、织成网。再通过排列、组合、整理,网状形态转化成树状结构。

一本书就是一棵树,一旦它种进你的心里,自会生长开花结果。

img图片来源 Unsplash

整理信息而非整顿信息

面对信息爆炸时代海量信息和知识,如何管理和处置自己所获的信息与知识,已经成为一门极有用的学问,梅棹显然是这门学科的重要先驱人物。

他在预见信息时代来临的同时,就提出中小学应开设「信息学科」,对信息的生产、处理、传递、整理要进行综合性、集中性的教育,让国民从小接受系统训练。

梅棹的整理理念,让人耳目一新。

整理,并不是将乱七八糟的东西收拾整齐,看起来不再碍眼,那只是整顿。

整理的结果,是让你需要的东西,在你需要的时候能够唾手可得。

整顿是形式上的秩序,整理是功能上的秩序。比如,将书房整理干净,这只是打扫卫生;整理工作却只有主人自己才行。整理三原则是:

1、确定「理想位置」,空间结构,让物与物按位置体系合理排列、布局。

2、确定「摆放方法」,能竖则竖,不要平放叠压、堆积。

3、物品取用后,从哪里取放回哪里,维持位置体系、空间有序。

比如设计一张「取书卡」,放在取出书的位置,书读完后放回取书卡所标识的位置,这样不至于打乱整理秩序。

物品整理如此,信息整理也如此。

首先要给各类信息一个合适的理想位置,梅棹在信息整理的空间分配上,提出四个智识生产空间布局,即材料处、工作室、办公室、资料室。

空间布局不在于大小,在于功能分解。哪怕在一个小书房里,也要满足这四项功能的空间分配,让智识生产有序进行。

空间功能布局后,确定合理的摆放方法,确保取用方便。

比如书本、文件、资料这些有形的信息,分级归位、直立竖放,空间有序,取用方便。比如思想、思考、灵感这些无形的信息,用卡片随时记录,确定合适存放位置,随时翻阅、组合,交互生成新的思想,创造有形的信息。

道理浅显,实践却难,难在行动,难在坚持。信息整理方法上升到「技术」高度来研究、讨论和学习,文件取名、资料整理、文件夹、文件检索、信息处理等成了基本技能,深刻影响着当代人的智识生产能力。

科技进步,信息爆炸,大脑来不及应对瞬息万变,无序和不确定性,人人焦虑不安。这个时代,亟需新的教育,导引每个人回归内心的宁静,创造新的精神秩序和安宁。

梅棹式的智识生产技术,以卡片装载认知,以卡片对既有知识信息进行排列组合,创造新的知识和洞见,整理物质与精神的秩序。尽可能地清除思想障碍物,消除人们日常智识活动中的情绪紊流,造就平坦畅通的水渠,让你的精神状态处于层流状态,让你凭借自身努力达到精神的有序和安宁。

后记

写读书笔记是从开智习得的习惯。读到梅棹的卡片阅读法,得到了更细致的印证。参照梅棹忠夫的卡片读书法,阅读《智识的生产技术》:

1、先通读一遍,边读边画线,时而在空白处写下即发感慨。读完一遍,写确认卡。

2、写读书卡片,陆续花了几天时间。写卡片时,纸质卡片基本只写个框架或记录思路,内容大多还是直接敲键盘输入电脑。

阅读的愉悦在完成读书笔记的那一刻产生。而写读书卡片和笔记,其实是自己一个人的事,是自己和作者的私下交谈。

以前不写读书笔记阅读也会产生快感,但那只是智识消费的快感,来得快去得也快。写读书笔记阅读产生的愉悦,是智识生产的愉悦,是一种智识资源的积累。在这种愉悦里,找到自己的乐趣和宁静。

梅棹的卡片记录发现和信息整理技术让人印象深刻,念念不忘。愿以此践行,一记录,二整理,在信息爆炸时代,认知卸载,思想有序、心灵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