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确定情境下,如何运用理性决策判断?

知知知知鸟 开智学堂

img

我们看到的事实和现象是真实的吗?我们的大脑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的?又有哪些局限?开智学堂左左同学,将在下文为你解答,与你谈谈大脑的工作机制,以及在不确定情境下该如何决策判断。一起来看~

作者丨左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左左笑记」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先定义再看见

我们不是先看见再定义,而是先定义再看见。——沃尔特·李普曼《决策与判断》

仔细看看下面这四张牌,你发现不对的地方了吗?

img

如果没有,恭喜你属于正常人。一般人很难在短时间内发现,最右边的黑桃 3 是黑心 3 伪装的。在扑克牌里,不存在黑心 3。

这是 1949 年,杰米奥·布鲁纳和利奥·波斯特曼(Jerome Bruner&Leo Postman)做的一个选择性知觉实验。实验发现,被试需要 4 次以上的图片展示才能觉察出端倪。眼见并非为实,你以为是根据看到的事实做出的判断,事实却因你头脑里的预设变了形。

你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在判断时已经有了假设和预期。也就是说,你看到的注意到的,是你希望看到的事实,是筛选过的事实。如果你是一个孕妇,你会发现满大街都是孕妇;如果你在打一场比赛,你会发现对方总在犯规;如果你准备创业,你会发现利于发展的各种利好消息。

人会本能地重视支持你的观点,忽略反对你的意见,把模糊的信息朝自己有利的方向解释。比如说美国媒体报道的华为 5G 阴谋论,中文媒体上新冠病毒是美国散播到中国的阴谋论。而一旦做出判断,偏见难以纠正,除非是有显而易见的证据支持。

预期模式来源于你的过往经验,教育程度,文化背景,价值观和个人身份。你的预期会下意识地告诉大脑,什么是重要的,什么可以被忽略,如何看待解读信息。于是你用特定的方式思考问题,这种倾向成为你观察世界的镜头。

偏见无可避免

人人反对偏见,可人人都有偏见。——赫·斯宾塞

人不能揪住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预期模式深深地嵌入你的意识,即使你再三警告自己,它还是会先入为主地影响你的认知,按你的思维倾向思考,自动过滤掉有用的信息,无法根据实际情况和形势的变化,摒弃成见。

但,思维倾向也有好的一面。正如 Richard Betts 所说,开放的思维没有深度。如果没有先入为主过滤一轮感知到信息,直接面对海量信息,大脑将不堪重负,崩溃宕机,无法进一步地分析收集到的信息和数据。

人类大脑在执行认知任务时,用于储存和加工信息的容量有限,受限于工作记忆的广度。1972 年米勒发表的论文《神奇的数字 7 ± 2:人类信息加工能力的某些局限》,说明在工作记忆里,人只能记住 7±2 个项目。

你能轻而易举地算出三三得九,三九二十七,到了二十七乘以二十七,大脑就卡壳了。人类自身思维的局限,使得无法处理大量信息。现实世界却复杂多变,你该如何应对呢?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跳出来思考

人们乐于接受别人接受的观点,而不是停下来思考是否有理由支持该观点。——布鲁克·摩尔

客观世界不客观,如何避免预期模式的影响,客观地分析事实和信息?

监控你的思考过程,厘清问题的基本假设和推理过程。接受他人的质疑,寻求检验假设和推理的证据。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出一系列竞争性假设。

什么是竞争性假设?假设你发烧了,医生最可能判定为感冒,实际上,这只是出于经验和直觉的判断,并没有排除其他的可能性,竞争性假设有,病毒会引起发烧,肿瘤也会引起发烧,如果不做 CT 排查,就不会发现肺部出现毛玻璃,就不知道原来感染了新冠病毒。

同样,反过来说,如果没有依据最具代表性的证据来判断,也会出错。假设你感染了新冠病毒,却没有发烧咳嗽等典型症状,很有可能你被诊断为健康,但是检验是否感染病毒最可靠的依据不是发烧症状,而是试剂盒检查结果,CT 拍片和血液分析。

复杂问题不复杂,如何绕过大脑加工信息的局限,分析与解决复杂问题?

从头脑中提取问题,写在纸上,再逐一分解分析。外显难题,问题就变为可解可操作,例如,在纸上算二十七乘以二十七,不出 1 分钟就知道答案能。

生活在 18 世纪的富兰克林,虽不懂大脑工作机制,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在他写给科学家约瑟夫的信里有提到,当他遇到棘手的问题时,因为无法在脑海里同时处理正反两方的理由,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把纸分为两栏,一栏写正面理由,一栏写反面理由。

虽然各种理由的重要性并不能精确量化,但通过对每个理由如此深入考虑和互相比较之后,整体情况就会呈现在我面前。我觉得我能够更好地做出判断,有效地避免草率行事,实际上我发现这种衡量方法十分有益……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不确定下的决策与判断

心存疑虑令人不快,但过分肯定却令人发笑 ——伏尔泰

21 世纪,是信息爆炸时代,数以万计的信息以秒为单位生产与传播,漂浮在浩瀚的信息太空,你觉得信息又多又少。多在你望不到尽头又变化不断,少在你搜寻不到想要的信息。准确的决策与判断,信息是越多越好吗?是,也不是。

判断是获取信息后的认知,决策是获取信息后的行动,只有了解到足够多的信息,才会对事情有全面的认识。生活中也有不少拍脑袋就决定的小事,如,今天是点外卖还是家里做。如果涉及到是否转行,哪里买房,怎么看病治病这类决策,免不了得多打听打听,再斟酌斟酌。

不准确的信息,再多也无法助你做出正确的判断。全局认识不是要知悉每一个细节,而是找到关键变量,最能说明问题的信息,正反两面的信息。你不是行业专家,时间精力也有限,无法做到真正的全局,不追求完全理性下期望与效用的最优解,而是西蒙有限理性的满意解。

21 世纪,是复杂变化的时代,谁也不会想到 2020 年新冠病毒疫情,波及全球,影响到各行各业和每家每户,不少人的命运因此掉了个头。在不完整的信息下,在不确定的情境下快速准确地判断与选择,越发重要。

与不确定如影随形的是恐惧,而恐惧的敌人是理性。理性思考,理性判断,理性决策,戴上理性的镣铐,与不确定共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