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凇:北漂二十年,身为学渣,我是如何通过阅读逆袭的?

李雪凇 开智学堂 昨天

img

今天,依然有人相信读书无用论,认为读书多少读书好坏对个人生活无关紧要。而李雪凇老师用自己的个人经验,告诉各位读者,读书不仅有用,更有大用。从一个普通草根逆袭成为一家集团公司董事长,阅读技能对李雪凇老师的个人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整个过程中,李雪凇老师的阅读修炼经历了几个阶段呢?试看第三届开智大会期间,李雪凇老师与开智的对谈。

作者丨李雪凇

本文是开智学堂原创,源自开智大会与李雪凇老师采访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第三届开智大会演讲者李雪凇老师,毕业于江南大学设计学院和清华大学经管学院,中国地产广告界一代宗师。雪淞老师谦虚地将自己调侃为「学渣」,调侃为来京北漂二十年,但事实上,雪淞老师执掌的「红鹤(Flamingo)」成立于 1998 年,二十年光景,已经变为一家囊罗地产广告营销、品牌加速器、数字传播和营销代理的综合品牌营销集团,在豪宅营销领域市场占有率绝对的第一,业界公认的「豪宅专家」。红鹤集团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成都、苏州设立了分支机构。

在地产营销领域,提起「红鹤沟通」等于广告营销,CLASS(班级)不知多少虔诚学徒,「朱雀门」不知围合多少痴迷广告人。

同时,生活里的李雪凇是一位「重度」阅读者,读万卷书名不虚传,也是认知科学的忠实拥趸,多年经验开创认知品牌学,红鹤上下尊称他为李校长,但他认为自己还需要不断学习,所以常称自己永远 27.5 岁。

img

一个与众不同的公司,背后定有着与众不同的文化。红鹤这个公司读书,是真读,一进公司就能看到用书隔起来的书墙。红鹤公司位于北京望京的总部采取独特的图书馆设计,第三届开智大会期间,李雪淞老师与开智小伙伴在此合影。

img

察水观其源,红鹤的源头在李雪凇,李雪凇的源头在阅读与好奇心。那么,李雪凇老师的阅读方法是如何的?

阅读阶段:终身学习

自幼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李雪凇,很是怀念幼儿园时爷爷讲的各种传统故事、评书、历史传说等等,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是他阅读兴趣养成的启蒙。李雪凇说自己的阅读阶段分五层:

  • 感性认知阅读:高中到大学几乎读完了中国所有的当代现实主义小说,王朔、苏童、贾平凹等等浸润着他的内心世界;
  • 理性认知阅读:大学的李雪凇对哲学产生了兴趣,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他学的最好的科目,「读到哪儿算哪,只要有兴趣,当时就广泛接触」;
  • 系统认知阅读:毕业后来到北京,李雪凇开始读历史,「从简明史开始、从大白话版开始、从插图版开始。由简单到复杂,从通史到断代史和专业史。上下五千年,通过三个视角的对比,我似乎通透多了」;
  • 主题阅读:每一年选定一个主题,进行深入阅读,「有的是兴趣——深入再深入、挡都挡不住;有的是补课,完善知识结构、硬着头皮磕」;
  • 情景阅读:比如刚学到某个知识,趁热打铁的讲给别人;再比如,你去旅行,出发前赶紧读目的地的历史文化。「情境阅读的目的,就是感/理性认知交替进行、相互激活」。

从感性到理性,从系统到主题再到情景,阅读引领李雪凇层层深入,成为终身学习者。「没有阅读,就没有足够强大的抽象思维理解力的建立,也难以获得连续思考、长程推演的思维能力。那么在现代社会,也就只能胜任一些简单思维的劳动分工。」李雪凇如是看待阅读。

阅读类型:远虑与近忧

李雪凇将阅读分两种类型:第一个是远虑型/好奇型,第二个是近忧型/实用型。

远虑型阅读

一个人或多或少会对这个世界产生疑惑,那么就会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寻求理解、获得安宁的身心环境(安身立命)。每当我们处在一种对前景不明,对环境不安的一个过程中,我们需要获得更多的信息,来解释我们所处的环境、我们自身的状态。

比如,我们摸摸额头烫了,比平时烫,人觉得不舒服,然后又觉得身体内部又发寒四肢无力又酸痛,这时候我们感到不安。

那么,怎么才能从不安转变成安呢?这种转变,需要我们提出疑问后的解答——知识,所以,求知本身是一种面对问题、对抗不安的一种本能。前人把他的这种经验沉淀下来、编码成书、传给后人,并逐渐汇集出了庞大的知识体系——图书馆。

img

读这些先人的知识智慧,也许不会直接让你面对工作和日常生活,但是它们能在整体上帮助你理解这个宇宙时空、这个世界和社会、这个城市如何运作、你和他人的关系、社区与社群的意义、家庭与责任等诸多不同层面、相互联系的问题,理解这些,对你如何定义你的价值、你和周遭环境的互动关系都是有帮助的。但是,这需要持续的学习、用一颗好奇的心去探索人生,还并不能保证成功而彻底的理解了你想去理解的事物。

近忧型阅读

眼前的问题是什么,去书里找答案,迅速找到方法技能甚至解决方案。

img

阅读方法:四个深度

李雪凇眼里的阅读有四个深度:购读,抽读,通读与研读。

购读:在书店/网上买书的时候,为了决定买不买、特别要素级的概读。判断这本书我是否准备入手:主题、作者背景、目录和框架、前言(著作初衷)、主要观点;然后看一下豆瓣书评、三联书评、国外著名书评;最后,翻一翻其中的一些页码,体会字句和语感。

抽读: 不从第一章开始读,而是选最有兴趣的那一章读、或是最重要的那章读。一本书,可能会按照一条逻辑结构主线来编排撰写,描述的事物发展更可能是非线性逻辑性的。一本书的主要观点也只能出现在一些章节中,而并非所有的章节。有时候,从头读到尾只是满足了一种仪式感。

通读: 从头到尾给读完。「通常是阅读比较重要的书。」

研读。最不可绕过去的、可能给我在某一个领域的知识具有跨越性的认知的、绝对重要的好书。

研读大概是个什么感觉呢?第一是在书的眉侧脚空白处做“批注”(用不同的符号去标注不同的词句属性,比如下划线、波浪线、着重号、方括弧等),把一些重要的摘录和观点感悟,整理成“读书笔记”。

研读遇到比较难的概念时,李雪凇抱持两种态度:1)链接阅读:读电子书时,直接链接跳转就可以查阅;如果是纸质书,马上折个脚,立马去找另一本书,乘热打铁。或是手机百度、维基百科,了解一般概念。

2)放一放:例如一些需要长时间学习积累才能掌握的专门性理论,不用马上去破解它,在脑海里留个印象、埋下种子。「如果未来恰好与之利害攸关(重要性原则),它一定会萌芽,到时候再去研究;如果不相关,学了也没什么用,学习的投资回报率很低。」

有些书,也许确实是需要逐字逐句不能放过才能读懂——它是有点复杂——在说抽象的概念,把模糊而抽象的概念和思想、通过语义网络、面对不同认知局限和有限理性的每个人的大脑——把意涵确认下来,这本身是一个艰难的创造过程。而我们读者需要提供的仅仅是理解力,它跟创造力之间差着若干个层级。读者们不会连理解力都懒得付出吧?

如果你想把一部分研读过的重要的书,传给你的子女,那么他们也能够通过父母的视角去理解这些书中的智慧,并且获得一种传承:“哦,原来我父亲看过这本书,他年轻的时候是这么理解这个世界的”。也许你在年老的时候也想看看,你在年轻的时候是怎么去思考同一个问题的。

研读,可以与作者共感共思共鸣,可以留下思想的痕迹,可以提升认知能力。

阅读速度:知识的累积

李雪凇的阅读速度是一年大概五十本左右,平均一个礼拜一本。

对比之下,一部分人也许连一个礼拜研读一本书都做不到。然而,阅读速度是知识累积的结果,非一蹴而就。正如李雪凇老师所言:

「在这二十年里面,前十年的速度不是很快的。小说最快,杂文什么的都比较快,通俗读物快,但是抽象概念比较多的、阐释原理的就会比较慢。十年读下来,就会产生一个加速度。」

知识的累积是个级联关系,由下一级概念模组化为上一级概念。

当陌生概念越来越少,知识点互相间的交叉关系多,神经网络的语义识别能力越来越强、识别速度越来越快。由慢到快,是一个规律性的过程。

买书的时候,求量不苛求质。把你能够了解到的概念、有利于你对原有认知概念产生扩展的书都买下来;

看书的时候,求质不贪求量。不要贪心一下子读完,值得读的书不要放过其中不懂的概念,多链接多查询。

「如果这辈子没有研读过 50 本书的话,对于人类的卓越思想应该是难以有所领略的。」李雪凇如是说。

img

阅读是最好的投资

只是阅读,也没啥不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好品味。超一流高手和一流高手的差别在哪呢?Taste,翻译成中文就是品味。品味是一种对细微差别的感受力和辨别美的能力。

多年的阅读领李雪凇得以跨越学科、经验的藩篱,多角度的看待世界。曾有人问李雪凇,为什么每次听他讲话,都信息量巨大?他说,我只是对这个世界很好奇,而且已经有很多杰出的同类提供了对这个世界的种种解释,我不明白,就会「问」他们。有人问我,我就会转述。信息量巨大的背后就是好品味,这种对信息的甄别与重组,要知道,难的不是占有,而是判断。

只是阅读,也没啥不同,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阅读转化为生产力。「非认知型的重复性的社交我基本不搞,我的时间都用在对于认知的思考,我想去了解宇宙是怎么运作的,心智是怎么构建的。如果能搞得清这些的话,你会不知道广告是怎么运作的吗?」

知识是灵感,推动新理念和思维的破壳。李雪凇将大量的时间都放在了学习新知识上,用他的话说,时间分配决定着你的成就。看到很多不读书的广告人,他常常叹气,这是一门信息加工的学问,要拥有看透受众心思的能力,要特别擅长抓中单,不多读好书,怎么能够有好的投资回报,正如李雪凇老师所言:

「在我一穷二白没钱的时候,最舍得花的钱就是:买书。我的心里有本账,世界上有很多大伟人大牛人,他们穷其一生所产生的思想,然后才卖四十块钱,而人们犹犹豫豫居然那么吝啬;而在餐厅里点一个菜花五六十块钱、连眼睛都不眨——说吃不完了都不打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