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志平:藏书万卷背后的读书法
阳志平 开智学堂 今天
“ 终身学习时代,不会读书就与别人差了几个量级。但是一拿起书,没时间、读不进、没效率,怎么办?高效的读书方法又长什么样?开智学堂阳志平老师,每年买书上千,藏书数万。那么,阳老师快速消化一堆好书的秘诀是什么呢?不同于普通人的读书方法,阳老师利用自己擅长的认知科学,逆向黑客人类大脑,总结出一套独特方法 —— 冷读热读法。一起来学习吧~
作者丨阳志平
本文摘自阳志平老师好书《人生模式》第十八章《冷读热读》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世人皆知精读略读,却不知冷读热读。
你的大脑习惯用数字来锚定一切。既然都是书这种载体,价格、页数成了你的挑选标准。你总是习惯赋予神作与垃圾读物一样的阅读时间。殊不知,人有好坏,书有高下。因此爱书之人均有自己的读物分级系统。
我将图书分为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多数图书,难以超过杰作这条金线。所以你无需将有限的生命,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之下的著作上。
可用之书与多数力作热读即可,读书万卷真须破;那些凝聚了作者多年心血的杰作与神作,则需要冷读,坐得了十年冷板凳,反复阅读、再三回味。
正如钱锺书所言,热读是法国人吃热牛肉,大块朵颐,痛快淋漓;冷读则是英国人冷吃热牛肉,绅士风度,细嚼慢咽。
图片来源 Pixabay
冷读什么书?
时人读书,喜欢追新。
然而读书追新,是将知识根基建立在空中楼阁之上。如果将知识理解为大海,在任何一个世纪,都存在一些优先级别更高的学科,我喜欢将其称之为「元学科」。
比如,我个人偏好的「元学科」有认知科学、网络科学、计算机科学、数学与诗学等。潺潺溪流,肆意大海,更多学科由此生发。某种意义上,「元学科」是学科的学科、知识的知识。
如果说可用之书只包含约十篇论文的知识密度,是细枝末节,那么杰作与神作则是生发新思潮的源头。
如何冷读?
读书需要坐得了冷板凳。
古人常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因为《论语》微言大义,所以需要字斟句酌,务求通达。因此,宋代大儒朱熹同样说过,冷看《论语》,熟读《孟子》。
那些需要冷读的书,往往是杰作与神作,务求通透。那么,怎样将书读得通透?试看读书八字诀:「正反上下,古今中外」(参考《人生模式》第十七章《怎样将书读得通透》)。
同时,需要提醒的是,为什么一天要同时冷读几本很难的书?
毛姆、钱锺书等写的读书笔记,都强调了认知科学近些年证实的一点,那就是,不要尝试在一天内读一本难书,三五本书在一天内一起读效果更好。应将一本难书分散到不同的时段去读,这就是所谓分散学习。
热读什么书?
与其讨论哪些书可以热读,不如讨论读哪些书有较大概率是浪费时间。
读别人的书,是浪费自己的生命,你读得越多,浪费生命越多,所以请珍惜生命。书是拿来用的,拿来折的、拿来涂抹的,不是拿来炫耀的。选书时,让时间作为过滤器。作者本身不诚恳,凭什么要浪费自己的生命给他?
因此,我有「四不买原则」。不买经管畅销书、不买身心灵著作、不买专业新书、不单本地买书。最好的历史学家始终是以偏见取胜。我有我的「偏见」,现在坦白从宽。
这是对科学的「偏见」。
读书最怕伪作,披着实证研究的皮,实为抽样偏差的经管畅销书与打着心理学名义的身心灵著作,这两类害人不浅。
前一类,不少经管畅销书都有事后解释偏差,废话多多,尽量不读或热读即可。
至于后一类,别再看身心灵著作了。读者或许会因为片段契合此时此地心情,因为丝丝情绪为其内容所感动,但,这些感受的保质期过短。
信仰身心灵著作,容易因为与当时当下心境吻合,让人激动得以为理解了世界真相。过不了多久,人们就不得不抛弃这类作品,因为时间已经督促你走到世界的另一边。
那些信仰身心灵的人,只能通过对导师的追寻和推崇甚至成为导师宣讲者,来维持当初的那丝感动。较好的科学理论,往往站在较大时间周期上,被较多证据证实。你走到世界的另一边,它还在那里等着你。
你远它,你近它;你捧它,你踩它;它只看着你。
这是对原创的「偏见」。
专业类图书尽可能不要买,直接以一手文献为准。比如心理学类图书,看主流数据库与高引用刊物即可。
多数图书,就是观点与论据。一手资料建构观点与论据的模式更值得你学习,而二手资料会打乱或破坏原创美感。
这是对主题学习的「偏见」。
我从来不买一本书,而是一箱一箱买书。因为好书与好书会相互竞争。
假设你要学习认知语言学,作为一名之前是从来没有接触过它的新手,那么你第一步是买五到十本认知语言学教材。拿着不同的教材,你看不同教材反复在讲什么问题,你就很明白该学科的核心知识体系了。
比如,你拿出三四本教材来对照一下。你发现来自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三四本教材反复地在讲范畴以及隐喻。大家就明白,这是认知语言学最核心的内容。
最后留下来值得热读的读物是围绕经典生发的新书或部分时事书。唯有人文之作,读的才是邂逅与散漫,读的才是情绪与感动,以唤醒文本与良知自觉。
《如何读,为什么读》?要读用人类语言表达的人类情绪,你要用人性来读,用你全部身心来读。《我想遇见你的人生》是爸爸写给女儿的爱;《阅读的狩猎》是知识狩猎者遇见「猎物」的爱,《昔我往矣》是怀旧的爱;《梦与智的旅程》是男女之爱;《流浪者之歌》是自我寻找的爱。
图片来源 Pixabay
如何热读?
热读的方法,我将其称为「抽样阅读法」。
大脑喜欢脑补。依据幂律效应,一个网络大约 20% 左右的信息节点,即可获取 80% 左右的高质量信息。那么,你该选择什么样的节点来获取信息呢?
对于杰作水准之下的读物来说,非常容易,其图书篇章结构,如浊水池塘,浅薄不堪。
比如,《民国秘史》或《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它们要么沿着时间线索铺陈而来,要么围绕某个论点,陈列观点。
然而,杰作与神作不是这样的信息结构。杰作与神作要么微言大义,观点新鲜,读来令人豁然开朗,直指大道;要么旁征博引,气势如虹,文如汪洋。
纳博科夫就是这样的作家,《俄罗斯文学讲稿》就是这样的杰作。那么,该如何跳读这类著作,找到关键信息结构呢?
这里我就以《俄罗斯文学讲稿》为例,演示「抽样读书法」。你可以如此层层递推,循环往复。
首先得理解作者自身的审美偏好。
像纳博科夫这样的伟大作家很少使用诸如六大技能、七大美德这样的篇章结构。此时你必须回到文本本身。
比如当你了解到纳博科夫写过的唯一人物传记是果戈里传,经常提到的作家是托尔斯泰。那么,这样就可以选取《俄罗斯文学讲稿》中果戈里、托尔斯泰两章来抽样。
接下来,验证第一轮的抽样结果。
仔细阅读纳博科夫《俄罗斯文学讲稿》的前言以及相应推荐语,你会发现的确有多处提及果戈里与托尔斯泰,这就验证了你将这两章作为信息抽样关键节点是正确的。
比如纳博科夫高度推崇果戈里,甚至认为果戈里有可能是一种不存在的作家。
杰作与神作的阅读难度超出一般读物太多,即使你进入了果戈里这一章节,你仍然难以把握纳博科夫作品的核心观点与精妙之处。
我们继续采取信息抽样方法进行阅读,倒过来阅读。
看果戈里这一章的结尾,你会发现,纳博科夫认为果戈里最大的特色在于,他的作品更多是一种语言现象而非思想观念。
这么一来,我们把握住了纳博科夫对果戈里的基本认识,然后回头重新读起,便会势如破竹,难处迎刃而解。
接下来,我们可以将果戈里这一章划分为不同的信息组块,继续将各个信息组块打碎重组,每次只抽样阅读其中一个信息组块。
比如,你会发现,此章有十七个组块,其中,纳博科夫花费了极大力气讲果戈里的作品《外套》。这样,你可以重点阅读《外套》这个组块。我们发现它又分成不同段落,因此需要在段落部分继续抽样。
最后,如此循环往复,得出了关于纳博科夫的至少十点文学认识,比如,他是一位高度重视感觉的作家。
图片来源 Pixabay
其实,不少作家都采取了同样的阅读方法。比如毛姆,他在《跳跃式阅读和小说节选》一文中写道:
聪明的读者只要学会一目十行跳跃式阅读这种有用的技巧,就能在阅读时获得最大的享受……人人都会跳跃式阅读,但既要跳跃式阅读又不受损失,却并非易事。
为什么更多鼓励抽样阅读而非循规蹈矩,按照篇章次序阅读呢?
对容易读的书来说,抽样阅读帮助我们节省时间。而对于难书来说,因为其代表了人类巅峰知识,往往会超出多数人的阅读舒适区,此时你会晕晕欲睡。然而,你见过写作的时候,会睡着的人吗?
某种意义上,抽样阅读帮助你动用了更多大脑能量,利用了「大脑爱脑补」的特点,自发地去补齐跳过的中间组块,去思考作者可能讲了什么。如此一来,你会更深刻地理解作者观点。
小结
随性而至,兴尽而归。或伴随作者思绪起伏,移步换景,柳暗花明,陡然开阔;或与作者促膝长谈,到秋来入兰堂,看银河,牛女星,伴添香。千千万万年以来的星辰起浮,千千万万年以来的人情世故,好一番读书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