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建立起科学化的思维模式?阳志平老师建议你先精读这本书

高鹤 开智学堂

img

有刚接触开智的新人在「安人书院」知识星球向开智阳志平老师提问:如何快速建立起科学化的思维模式?阳老师回答:「这个话题太大了,我觉得先读好《这才是心理学》这本书吧,精读。」阳老师还将《这才是心理学》一书列为二十一世纪现代人通识教育必读的神作。那么,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好在哪里?开智校友高鹤曾就此书写过读书笔记,咱们跟着她,一起来读读这本神作吧~

作者丨高鹤

本文转载自 her 的豆瓣,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第一次知道斯坦诺维奇的《这才是心理学》,是听闻朋友的择偶标准,要求对方读过这本书,微微惊诧,但如今读罢,恍然,「读过这本书」也纳入了我的择偶标准。

这本书涵盖了现代人对心理学乃至科学常见的误解和迷思,也一一做出了辨析与解答。心理学学科历史短暂,而心理的发展与探索肇始于人类开蒙之初,因此,人往往对心理学有着特殊期待,希求得到世俗行为的解析与心灵的慰藉。

心理学让人「失望」,它并非解释一切的万灵药。包装精美的伪心理学与打着心理学旗号的江湖术士因此登台亮相,星座、血型、属相、八卦…… 收取了许多人的智商税,还将质疑和指责留给了心理学。

心理学自身的问题也无法忽视,晦涩的术语、研究结果的滞后、研究结论的推广性有限…… 但现在我手中的这本书,有破有立,严谨生动,它试图告诉普通读者,真正的心理学究竟是怎样的,以及你该如何贴近科学、塑造批判思维。

在相信之前,我需要看到边界

相信大多数人的心理学入门都是弗洛伊德,当他的精神分析法解释一切行为,这种事后解释深切地激发了人对人类与社会的理解,尤其在文学艺术层面,但是到当代心理学中,已经流落边缘,就是因为它不可证伪。

那些包揽万象的事后解释看起来非常动人,但是让问题本身停滞不前,它没有边界地创造着理解的幻觉,让许多应从生理角度出发的症状,最后沦于日复一日的分析阐释之中。

在精神分析里,你会听到一万个「正确」的解释,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拒绝全能理论的诱惑,非常重要。当你接受一种看似诠释一切的理论,你也就踏入了探索宇宙的死角。是的,人类渴求安全感。波普尔说过,不可证伪的理论拥有巨大的心理吸引力,你以为理解了一切,这给你智力上的掌控感和应对世界所需的安全感。

人对自己智力的自大,会伤害学习动机,也阻碍知识的进一步挖掘。从科学到生活,认识到错误并且坦诚认错,永远是非常美好的品质,这比你去找一些看似合理的说词反复辩解要美好上千倍,相信我。当然,这很困难,人热爱自己的假设,热爱对真实的感知。

我始终认为人对世界的认知就是一场巨大的幻觉。人自我意识的膨胀,远远超过了对人类大脑与生理现象的稀疏了解,因此,常识和世俗智慧才更能自如地流传于世,它们更容易建构,更容易复制粘贴。

科学美好的地方在于,如许多心理学家的观点:科学知识的力量并不来自于科学家的德行,而是源于他们不断交叉检验彼此的知识和结论这一社会过程。正是可证伪性原则下的理论修正,才能让科学不断逼近真理。美好的理论,应该拥有具体的清晰的边界。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你相信个案吗?

人类记忆与决策中有一种「鲜活性效应」,当面对决策难题,人会倾向从记忆中提取有关当下情境的信息,进而影响自己的判断和选择。

在这种鲜活性效应下,个案就格外引人瞩目,譬如你可能综合数十篇运动营养学文章,为自己的健身之路制定营养饮食计划,但你的好朋友告诉你,他去医院体检,医生告诉他要停掉蛋白粉,因为他已经得了肾衰竭,你就将蛋白粉从自己的饮食清单上删除了。

也许你觉得一个已经对运动营养学相关知识熟稔于心的人不会轻信,毕竟蛋白粉与肾衰竭的关系仅仅是个例,但在许多领域中,绝大多数人都会因此影响决策与判断。

再以出行为例,如果我搭乘飞机,母亲常常会担心得难以安眠,但是每天搭乘汽车并不会引起她的关心,事实上,搭乘汽车出车祸的风险远远高于飞机出行的风险,这是从统计学上而言。但在新闻媒体的驱动下,飞机失事更为鲜活,女孩被绑架、被伤害更为鲜活,因此,更多人担心更小概率的事件。

这也是为什么伪科学非常流行,多数人愿意去相信,这是其一;其二是伪科学观点会因此蔓延,因为向你讲述占星学和八卦多么准确有效的,往往是你亲密的朋友,谁能无视亲身的验证和真挚的眼神?

许多人热爱个案,甚至还会用个案来证明概率趋势的无效,反驳科学推理。比如我的父亲,在经查患有糖尿病之后,家人禁止饮酒,因为酒精会增加糖尿病严重的概率,当然,这不是绝对的。

可是旁人劝酒的方式却往往是:你看我二哥也是糖尿病,查出来照样喝酒,一点事儿都没有。「我朋友」「我亲戚」「我谁谁谁」成了一种验证自己说法的工具,去否定统计规律,来为自己并未经过验证的观点辩护。

人愿意相信个案,也因对概率无所适从。斯坦诺维奇总结,最终被解释的行为规律,通常情况下都是一种概率关系。人相信世俗规律,远胜于科学规律,还是那句话,前者更容易建构。

明明是随机的事情,在许多人眼中也并非随机,要么有人操纵,要么命运旨意。

史蒂芬·列维说,人类永远有自己的套路和模式,只是为了让无序变得可控。个案就是套路中的经历来源,是形成价值观的重要基石。那些具有鲜活性的证据,让人对生活的掌控感更为强烈,而不能正确认识决定意义的偶然性的与人类世界的复杂性。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人类的复杂 = 没有唯一解

在讨论人类行为时,我们思考因果关系,讨论导致行为的变量,但是人常常忘记行为是由多重原因决定的,而要去寻找那个唯一原因——譬如在涉及到某些公众性事件时,尽管当事人将整个自己的行为路径摊开,旁观者也坚持要找到唯一解:他这么做,是因为贪婪。

脸谱化是群体认知的倾向,群体无法自我反思,但是人可以,最重要的是站在浪潮中,却能保持清醒。因为事实往往有多重原因,个体的复杂和自组织的复杂都在滋生多种多样的原因,所有原因还在产生相互作用。

心理学家如果想知道一个人为什么抑郁,就不会说原生家庭是一切的祸端,而是从遗传、生理与环境等各个维度,展开跟踪与测量,并且考察这些维度的变量如何互相影响、共同作用。

在我的年纪,许多人喜欢讨论亲密关系与原生家庭的关系,也往往冠上决定意义的帽子,追源溯本并没有错,就像我们探究有机体如何从无机体中诞生,人类喜欢寻找起源,也希望明晰问题的来处,究竟是怎样的问题。但要知道,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而且,许多相关性大的事实,并非构成因果关系。

「在行动科学中,」斯坦诺维奇讲到,「人在一定程度上选择他们的环境,并人为创造了行为特性和环境变量之间的关系。」

人在寻找唯一解的倾向上,还容易忽视掉自己这个变量,为自己开脱,在探讨自己问题时,也更容易挑选无足轻重的错误。

如果不能在操纵所有变量的情况下进行真实的实验,我们也许永远无法趋近人类行为的真理,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心理学,需要那些为了探究人类复杂性,不断抛出答案,不断测量验证的心理学家。

小结

斯坦诺维奇引领我们探看真正的心理学,也在触摸许多人尚怀偏见的科学,感谢他,也感谢科学本身。

要我说,科学的性感是毋庸置疑的,它将证据与参数公开,允许同行重复实验并提出批评,它的数据与理论接受同行审议,最后聚合成共识性的理论,一层层解开世界真相的面纱,对此做出的努力与姿态,是的性感,毋庸置疑。

那些不接受批评与质疑,站在幻象高地不肯屈身的人,离他苦苦索求的真实世界,则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