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产品设计师?先设计一扇好用的门来看看

覃睿 开智学堂

img

生活中需要用到各种产品,但是你在使用它们的时候,有想过它们是如何设计的吗?思考过好的产品设计好在哪里?不好的产品设计又该如何改进吗?开智校友覃睿是一名产品经理,在下文,他将带你了解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唐纳德·亚瑟·诺曼在《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如何分析我们生活中日常用品的设计,剖析背后的产品设计原则。一起来看~

作者丨覃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七吟覃」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img

寻找诺曼门

回忆一下,你见过多少种门。

带把手的门(转动把手,然后推或拉)、带竖凹槽的门(横方向拉门)、带一小块铁板的门(推门)、带一条横杠的门(推门)、转门、自动门……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没人教,也不用说明书,我们好像天生就知道怎么用「门」这个产品:

  • 看到把手我们就知道要抓住;
  • 看到竖凹槽就知道要把手伸进去并且向另一侧拉;
  • 看到门上有一块铁板(通常肯德基厕所的门都是这样)我们就是知道要推;

好的设计是,一看到就知道应该如何操作,无需额外说明。而那些贴了「拉」或「推」的门,则大部分是本身设计有问题。

有些设计师为了整体美观,会刻意将门的把手隐藏起来(甚至把门缝都隐藏起来……),仿佛在跟用户捉迷藏。这样的产品虽显得「别出心裁」(甚至有些还能得设计大奖吧),但却违反了「可视性」原则,给用户的使用带来诸多不便。

门把手在门的右侧,所以我们知道门是从右侧开的,这叫「自然匹配」,就像往左边转动方向盘车会左转,反之则右转。

我们知道将把手往下压就能开锁,这叫「文化限制」,是约定俗成的,就像顺时针是拧紧螺丝,逆时针是拧松。

唐纳德·亚瑟·诺曼(Donald Arthur Norman,1935 年 12 月 25 日-),是美国认知科学,人因工程等设计领域的著名学者。

img2005 年 AWF 研讨会上的诺曼 图片来源 wikipedia

他在 1988 年第一次出版的《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通过分析大量我们生活中日常用品的设计,提出了一套具有指导意义的产品设计原则。

其中最著名的案例则是关于「门」这个我们司空见惯的产品的分析。书出版后,像是开启了一场「寻找诺曼门」运动,那些设计得不合理的门被戏谑地称为「诺曼门」。

过去碰到让我们困惑或犯错的产品,我们只会单纯埋怨(要么埋怨产品太差,要么埋怨自己太笨),但诺曼引起了大家对那些最不起眼但极其重要物品的关注和思考。

书中另一个精彩的案例是关于水龙头的设计。思考一下,我们对水龙头有什么需求,又要如何设计它?然后去书中看看自己踩了哪些坑吧?

诺曼的设计原则

本书最核心的内容围绕诺曼提出的产品设计原则展开,我将其核心内容进行了整理,如下图所示:

img图片来源 根据书中内容整理绘制

将诺曼提出的各项设计原则整理归入了四个用户视角的问题:有什么用、怎么用、避免错用、用得怎么样。

这张图的信息量还是非常大的,保存起来可以帮助自己快速回忆起这些原则,并作为产品设计的自检清单。

下面再介绍一些其它对自己启发比较大的概念。

产品的自然演进

诺曼在书中提出,很多好的设计都是在试制过程中逐步产生的:

通过试用发现问题,然后进行改进,重复这个过程直到耗尽时间和资源,这是一种自然演进的设计过程,通常发生在手工业当中。

但是这种过程需要足够长的时间,而且物品往往都比较简单,在如今充满竞争的市场很难实现:

首先因为时间压力非常大,当老产品还没有完全投放市场的时候,就已经要开始设计新产品了,缺乏使用反馈(互联网产品较少存在这个问题);

另外各个厂家都希望体现出自己的差异化,所以大家花更多精力在思考如何提供新奇特的功能;

同时产品设计人员也总想着在自己的作品上留下个人的印记,而不是花精力研究从用户角度他们到底需要什么。

克里斯托弗在 1964 年出版的《形式综合论》一书中,提出了类似的观点。

一个爱斯基摩人的住房或者一个非洲土胚房,将设计的适宜性和清晰性结合得如此好,而现代的大部分住宅「在构思中并未依据阳光和风向认真安排房屋朝向,光、热和通风问题都通过电灯、排风扇及其他辅助设施来处理」。

img

非洲 mousgoum 部落棚屋 图片来源 《L’habitat au Cameroun》, Paris (1952) p.33.

他通过对比当代「自觉的」建筑设计与「简单文明」中「无自觉的」自适应建筑系统,得出:

创造完美适合环境形式的重点是渐进式创新,而渐进式的本质是在将系统改变限定在某个子系统内,从而保障灵活性与适应性。

「简单文明」概念,克里斯托弗指的是那些从事着简单劳作的农耕或狩猎文明,他们需求朴实、生活简单。

在这些文明中的建筑技术都是祖辈代代亲手相传,没有文字记载。每个人都会建造自己居住的房子,如果房屋受损也会快速自己进行修复。

在这样的系统内,除非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否则建筑只会进行缓慢的自然演化,而不会出现大规模革新。

在这样的条件下,建筑最关注的是满足人类当下最迫切的真实需求,并且在实践反馈循环中不断进行局部细节优化。

现代的建筑学则构建了一套非常庞大的理论体系,这些理论分不同的流派,通过不断「做学问」研究出来。

而且「做学问」的过程中,各学派学者更关注的是自己理论的知名度,创造出拥有个人标签的新奇特的理论体系,而不是关注用户的使用体验,产品的自然演进方式已经被大多数人遗忘。

书写工具进化对写作风格的影响

人类书写工具发展历史大致如下:

鹅毛笔+羊皮纸:修改文章十分费力,因此写作的人总是小心翼翼在落笔之前字斟句酌,结果写出来的句子不仅长而且富含修饰,表现出古典文学优雅的风格。

键盘:修改文章变得越来越容易,写作的人无须对每句话都思考许久才敢动笔写作速度因而比以前快了很多,写出来句子也更加接近日常用语。

录音笔:思维的速度与成文的速度差不多一样了,一边想一边说,结果写出来的书信结构松散,篇幅较长,语言也更加口语化。

语音转文字:因为说出来的话会立即显示在屏幕上,这将减轻我们的记忆负担,文章也会继续保持口语化的风格,因为口述人能够迅速看到文字记录,所以他或许会对结构加以改善。

计算机文字编辑系统对写作风格的影响

由于屏幕的空间有限,每次显示的文章内容也有限,因而对文章的结构有所影响。过去用纸写作时,可以把纸铺在桌子、沙发、地板上或是贴在墙上,一次可以查看文章的众多章节,对其进行结构上的修改。使用计算机时只能修改有限的篇幅,大范围的结构调整比较困难。

诺曼进一步提出 20 世纪 80 年代流行的大纲处理系统和超文本系统,这两种辅助软件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没想到类似「幕布」的大纲处理系统这么早就开始流行了)。

img图片来源 Pixabay

人类常见的六种失误

如果一个人设立了正确的目标,但在执行过程中出了问题,那就属于失误。失误产生的原因往往是注意力不集中,多发生在熟练阶段或处理简单事物过程中。常见失误有六类:

1、撷取性失误

某个经常做的动作突然取代了想要做的动作,比如用计算机把文件完成了,忘了存档,直接把电源关了,这里就是关电源的操作,取代了关闭文档保存文档的操作。

如果两个动作在开始阶段完全相同,其中一个动作不熟悉,另外一个动作熟悉,就容易出现撷取性失误。

2、描述性失误

本来预定要做的动作和其他动作很相似,但是人们头脑中对预定要做的动作没有完整精确的描述,而将其与其他动作相混淆,失误的原因是对行动意图的内心描述不够精确。

比如放学回家后把汗湿的衣上衣揉成一团,想要扔进洗衣筐,结果却扔进了马桶。这就是因为马桶出现在他的视线之内,而且与头脑中模糊的描述「一个圆筒形的物体」相匹配。

3、数据干扰失误

由于外界环境中的刺激引发的无意识行为干扰了操作,使人作出未曾计划要做的事;比如用手拨开一只蚊虫。

4、联想失误

如果外界的环境刺激可以引发无意识行为,那么内在的思维和联想同样能做到。比如听到电话铃响了,拿起话筒说「请进来」,因为脑子里边在想着马上要去接待某一个人,听到电话铃声就以为是对方在敲门。

5、忘记动作目的造成失误

比如走到厨房却忘了要做什么。

6、功能状态失误

如果某个物品的一个控制器对应多个功能,在不同状态下该控制器的功能不一样,就容易导致用户的错误操作。

比如,手表上有个按键平时是用来点亮屏幕的,但计时模式下是用来清零计时器的,那么用户就容易进行误操作,本想要想要查看跑步用时,却进行了清零。

小结

在读到书中很多失败产品设计案例时,的确能够激发自己作为一名普通用户的切肤之痛(逃离火灾现场的人一遍遍使劲撞门,却未意识到门应该往外拉才能打开)。读完这本书增强了自己作为一名产品设计人员的责任感。

我觉得平时很容易犯的一个毛病是,时常发出这样的抱怨:「用户手册不是写的很清楚吗?为什么不仔细看而要跑过来问我呢?」 ——很可笑地,把由于产品设计问题的责任反而怪罪到用户头上。大家一起加油,成为一名优秀的产品经理和设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