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核心能力,许多人都没有 | 如何保持自己的框架
林夏 开智学堂
“你身边一定出现过一些人:他们永远把学习与生活安排得明明白白,在人群中勇带节奏;他们拥有无限的创造力,而且安全感十足,即使在人际交往中碰壁,也敢于保持自由与独立。究竟是什么能力如此有效地帮助他们获得了人生的掌控感呢?是勤勉、批判性思维、创造力、还是执行力?都是。但它们可以被概括为一个核心能力,即「框架」。做事前先建立框架,意味着明确目标和严格执行。我们如何才能建立自己的专属「框架」呢?开智学堂校友林夏好文,请你阅读~
作者**丨林夏**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纸箱之神的中二病世界」已获原作者授权
开智学堂(http://www.OpenMindClub.com)
框架是什么
所谓框架就是原则,即你有一套原则体系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坚持自己的目标,在保证个人生活节奏不被打扰之余获得他人的尊重。为什么说这个能力无比重要呢?
从维护利益的角度说,其他的能力,无论是工作习惯还是思维方法,本质上要求个人提高产出,增加效率。但是只有当人能主动维护自己利益的时候,这些成果才是有意义的。
从坚持目标的角度说,如果一个创业者只是一味地跟风,什么热门就去做什么,旅游业火了就去做旅游业,区块链火了就去区块链,最后他成不了风口上的猪,一定会掉下来的。
一个没有框架的人,遇事不会独立思考,只会没有原则地退让与讨好。因此,不管这人有多优秀与温柔,都不会得到自己的幸福,只能卑微地被利用,悲惨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就像《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的松子。
松子成年之后的不幸,是从一次郊游开始的。在郊游的时候,自己的学生被怀疑偷钱,她居然偷其他老师的钱,替学生道歉,帮学生把钱垫上……整个过程中毫无原则可言,只是一味地讨好别人,因为旅店老板的生气让她感到困扰,她就觉得自己有必要为别人的情绪负责。最终她因为盗窃失去了工作,并成为她成年之后走下坡路的开始。
为什么说框架这么重要呢?我们来看生物体的生命历程:未来补充日常耗费能量和物资(葡萄糖、蛋白质),生物需要不断的从外界寻找素材(食物),才能维持自己的身体结构(骨骼,肌肉,内分泌的平衡等)。在社会生活中,人同样免不了与他人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交,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就会时刻处于被动。所以说,维持框架是生命的本能。
框架的缘起与陨落
图片来源 Unsplash
一个人的框架是怎么被摧毁的?
第一,强势的父母。他们忽视孩子的感受,不能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管束过于严厉,从而扼杀了孩子的天性,当孩子多次抗争无果、争取不到自己利益的时候,就会转而采取顺从的策略,变成听话的乖孩子,以此满足父母的期望,进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乖」是一种策略),但是同时也失去了他的框架。
由于人的自利偏差,很多时候要通过与他人互动才能获得存在感。而孩子作为家庭中最弱小最没有话语权的一个,如果父母强势又缺乏内省,最终孩子一定很受伤。
电影中松子的悲剧,就源于她的原生家庭。她的妹妹从小身体弱,父亲把爱几乎都给了妹妹,却忽略了松子。一次偶然,松子用一个鬼脸把父亲逗笑了,为了一直看到父亲的笑颜,从此松子就经常做鬼脸逗父亲,最终形成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第二,童年玩伴的排挤。当孩子身处同伴之间,没有能力保护自己的利益,就会渐渐丧失自己的框架,严重的可能会被边缘化,甚至遭到校园霸凌。可能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因为年幼的时候体格比较小,会受到发育比较快的孩子的欺负;另一个原因是,没有自己的特长与才艺,淹没于人群中的普通人,声望低,缺乏朋友与支持者,便容易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失去自我。
第三,目标教育的缺失。学校教育只是给孩子设立了一些禁忌,告诉他们那些东西不能做(其实是为了便于管理)。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为了给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螺丝钉,也没有认真的教育过孩子如何去探索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孩子从小在学校疲于应付考试,等长大了走上社会,施加在他们身上的外力消失了,需要自己探索世界的时候,人就开始迷茫了。
成功人士的强势框架
凡是成功的人,都有自己的专属框架。
任正非,一直坚持主航道战略,聚焦全部资源去做数据中心、通信设备和智能终端。
上个世纪 90 年代,中国电信推出「小灵通」;中兴和 UT 斯达康依靠小灵通,业务高速发展,规模直逼华为。华为管理层也提议做「小灵通」,但是任正非认为这不是未来主流技术的发展方向,坚持把投资集中投入到当时在全球还没有商业化的 3G 技术上。在对手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华为却在为自己的「技术框架」买单,并迎了成立以来的首次亏损。但是历史证明任正非是对的。如今面对美国的封杀,任正非的业务布局早已开始,坚持自主研发芯片和操作系统,这次我希望任正非再对一次。
老干妈陶华碧,也是一个框架很强的人。她坚持「四不原则」——不贷款、不参股、不融资、不上市;坚持有多少钱做多少事。
《教父》里有一句著言:「把意外当做是对自己尊严侮辱的人,永远不会再遭到意外」。这是教父对他的几个对头说的,翻译一下就是:如若你让我和我的家人遭遇不测,不管是蓄意还是意外,你都是我的敌人。
框架与创造力
有框架的人做事目标明确,且创造力非凡。
如果一个人没有规划过自己的生活,也不曾发现自己的长处,那么他走上社会之后,一定会随波逐流,在任何事情上迁就他人;因为一个缺乏框架的人不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所以就只好融入既有的体系中,成为既有体系的背景。一个没有目标的人,无论换多少份工作,都不会满意。
但人一旦有了创造力,他的人生便会不一样。《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自从将绘画作为人生目标与追求后,他就开始心无旁骛创作,不管是别人对他的嘲讽、还是经济上的困难,都无法动摇他对绘画梦想憧憬。
为什么说创造力能带来如此大的改变?因为任何一件作品,都有其内在结构,包括文章、程序、绘画、乐曲……成功的创作者塑造作品的思维习惯,即是通过构建一个完整的系统来实现自己的目标,这个系统就是他的思维框架。他会把这种思维习惯迁移到生活中,指导自己的人生设计。
比如说做企业,没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路径是:这个业务钱多 → 做这个 → 成为机会主义者 → 没有核心竞争力,最后失败;而有创造力的人的思维路径是:反复衡量核心业务、竞争优势、渠道、资源、上下游产业链之间的关系 → 坚持做核心业务 → 有核心竞争力,成功。
一旦有了创造力,人就会尝试一种理想生活,就会根据自己的现状,创造条件构建自己想要的生活,对于不在自己框架之内的东西,不管诱惑力多么大,都不会受干扰。
框架与职业发展
图片来源 Unsplash
35 岁是让很多职场人士感到焦虑的年龄,以 35 岁作为职场分界点,有些人的人生开始狂飙突进,而更多的人在 35 岁之后,人生就开始走下坡路了呢?因为前者一直处于别人构建的框架中,而后者,一直在构建属于自己的框架。
这里的框架指,个人的技能、知识结构、人脉、资源,能否支持你成为市场经济分工协作体系中的关键节点。能否独立的完成客户的需求,呈现完整的作品。
每一颗螺丝钉的价值只能依靠组织实现。而有一些人,身兼多种技能和管理经验,一个人就是一支队伍,或者一个人就能带出一支队伍,处处彰显自己的价值。这样的两种人,当然是前者容易被替代,而后者的发展一定会越来越好。
很多人吐槽,白领的薪水还没摊煎饼的大妈多。可是摊饼大妈的产品从设计、生产、销售全部亲力亲为,一个人就能满足所有用户的早餐需求。而在办公室里制作 PPT 的白领,可能只满足了直属领导的需求。
有一个前辈对我说,职场的逻辑是,工作需要什么,就去学什么。这句话对也不对。对的一半在于,根据工作需求来学习,目标更明确。但是,对于那些只需要重复性劳动力的岗位,既无法使人获得能力迁移,也培养不了就业市场急需的核心竞争力;如果被这样的工作牵制了学习计划,那职业发展将遥遥无期。
如何维护自己的专属框架
- 培养价值交换的意识,如果发现别人没有价值交换的意识,那么就趁早远离他。因为他会侵蚀你。
- 着眼自身长处,提高自己的价值;低价值的人没有博弈的筹码,也没有选择权。
- 开始输出作品,培养创造力,并且将创造性思维迁移至个人生活。
我相信,在框架的指导下,你迈进目标的脚步会越来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