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高考日,你还在误会「考试」吗?(文末有福利)

一休 开智学堂

又是一年高考日,眼看又有一批莘莘学子将奔赴人生这一重大考场,心中不免有些微妙的爽意,一是庆幸自己终于从这事解脱了;二是想着当年自己忍受的煎熬有人接手,忍不住有点邪恶的欢喜。

我们怕考试,甚至恨考试?为什么?它的发明就是为了折磨学生吗?非也。

芒格曾说:「不管你喜不喜欢,必须掌握到能通过测试的水平,能常规应用其最基本的内容,尤其是那些比自己所处专业更为基础的学科。」

考试给学生创造测试的机会,检验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或许你有过这样的体验,复习时感觉对某个知识点掌握得非常通透,但真正答卷时,却无从下手。为什么?

如阳志平老师所言:「人类记忆存在广泛且普遍的元认知错觉,会误将‘记住了’当成‘学会了’。认知科学家普遍发现,测试不仅是评估,更是记忆本身!」认知科学将此称为「测试效应」。

什么是测试效应?

考试是反思知识能力的过程,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力工具,普渡大学研究者曾在 2008 年和 2011 年前后做过 2 次实验。

第一次实验中,四组被试中第 1 组学生复习全部,考全部;第 2 组学生复习不会的,考全部;第 3 组复习全部,只考曾经不会的;第 4 组只复习不会的,不考试。

最终结果:前 2 组考试的学生,可以记住 80% 的内容,剩下 2 组只能记住 1/3。

歌剧演唱家 Gabriel Wyner 在其自传《Fluent Forever》一书中也指出,学习新语言的最佳方法就是练习记住它。由于职业需求,自 2004 年夏天起,Gabriel 开始对语言上瘾长达八年(持续中)。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他不断探索,效果显赫:14 周内就可以流利说德语,5 个月就可以流利说法语,10 个月内可以用俄语调侃同事。他认为,复习时只是一遍遍「看」,不会起太大作用,真正有效的是「回忆」(recall)。回忆就是给自己的小测试,它倒逼大脑努力提取学习过的知识。

考试比复习学习效果好,还能保持长期记忆,这就是认知科学说的「提取练习效应」(retrieval practice),也称作「测试效应」。

如何成为聪明的学习者?

1、利用测试效应,善用错题

考试其中一个作用是逼着你去重新梳理知识。你以为你学会了,其实大脑喜欢偷懒,会欺骗你。是否学会,考完试才能见分晓~

考完试,你做错的、不会做的题目就表明这些知识点没有掌握,从而可以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练习。

所以上学时,老师会布置默写、月考这样的任务,这无形中应用了「测试效应」 。

科学家的实验表明,当你检索需要记忆的信息时,长时记忆往往会增强。学习中,如果你测试自己要记忆的材料,记忆效果会比阅读等被动学习方式更显著。

2、教是最好的学

物理学家费曼曾说:「如果你用大白话讲一遍你的知识,老奶奶都能听懂,才证明你是真的会了」。

以教促学,这个技巧我们可以随时使用:

  • 文章输出:公众号、博客、简书等,给你假想中的读者讲东西。

  • 分享输出: 平时会议、聚会、闲聊时和其他人分享你学到的东西。

3、成为学徒,成人学习的最佳方式

研究学习的科学家通过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

普通人想进入一个领域,有效学习是直接进入相关情景,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然后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就如同学习运营,你想从小白想进阶为大师,需要直接进入运营领域的社区或公司,跟做运营的同事交朋友,先帮他们打杂搞好关系,随着自己技能的增长逐渐一步一步的成长起来。

有时候,聪明地努力,胜过聪明的头脑。运用认知科学,让自己成为聪明的终身学习者

谈完「考试和学习」,最后唠一唠你那年的高考

「青春的上游,白云飞走苍狗与海鸥闪过的念头,潺潺的溜走。」咳咳,谈完这么干货的考试和学习,让我们哼着这首歌,集体回忆一下「高考」这个特别日子吧~

王小波唠高考:

我是怀着内心的痛苦在回忆此事(高考)。别人在考场上,看到题目都会做,就会高兴。我看到题目都会做,心里倒发起虚来。每做出一道题,我心里就要嘀咕一番:这个做法是我猜的,到底对不对呢?所有题都做完,我已经愁肠千结,提前半小时交卷,像丧家犬一样溜出考场。

考完之后,别人都在谈论自己能得多少分。我却不敢谈论:得一百分和零分都在我预料之内。虽然成绩不坏,但我还是后怕得很,以后再不敢这样学习。

那一年的考生里,像我这样的人还不少,但不是每个人都像我这样怀疑自己。有些考友从考场出来时,心情激动地说:题目都做出来了,这回准是一百分!等发榜一看,几乎是零蛋。

正在看文章的你,那一年的高考发生了哪些有趣、欢乐或悲伤的小故事?欢迎分享~

**在文章评论区,留言写下你的高考故事(200-300 字之间),被大家点赞最多的三条留言,一休将送出精美图书一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