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喻如何影响我们的理解?它背后的认知机制是什么

Elek Lane 开智学堂

作者:Elek Lane 来源:Psyche,开智学堂翻译

01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满怀憧憬的罗密欧仰望阳台,深情地叹息道:“但愿温柔的光亮透过那扇窗户破晓!/ 那是东方,而朱丽叶就是太阳。”

这句话有多重作用。首先,它展现了罗密欧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明白他深爱朱丽叶,并且觉得她美丽动人。同时,它还能营造生动的画面感。听到这句话,你可能会把朱丽叶想象成太阳,以特定的方式浮现在脑海中。如果再深入思考,还能察觉到一种隐含的暗示:朱丽叶虽温暖耀眼,但过度接近可能会带来危险——凝视太久,或许会被灼伤,甚至失明。

这正是语言的奇妙之处。表面上,这个隐喻只是简单的四个词——“朱丽叶是太阳”,但它却构成了一个明显不真实的命题(毕竟,朱丽叶是人类,而非距离地球 9300 万英里的天体)。然而,尽管它既简单又不符合事实,却能带来丰富的表达效果。

这样的语言奇迹并非莎士比亚独有。我们的日常交流中充满了隐喻,几乎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使用它们,并且往往能产生与罗密欧那句台词相似的效果。

比如,你的朋友打电话给你,说:“我的感情就像一艘正在下沉的船。” 这句话虽然是老套的比喻,但你立刻就能明白,朋友的感情正在走向破裂。你的脑海中甚至可能浮现出一幅画面:朋友和伴侣站在一艘沉船上。而且,这个隐喻可能还会引发更多思考:谁在掌舵这段感情?谁又在第一时间乘坐救生艇逃离?

02

隐喻曾被哲学家视为语言的“滥用”。托马斯·霍布斯称其为“语言的误用”,约翰·洛克则认为隐喻“除了灌输错误观念、激起情绪,并因此误导判断之外,别无他用”——在 17 世纪的启蒙思想家看来,这是语言最严重的“罪过”之一。

然而,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隐喻对人类交流至关重要,它让我们能够突破字面语言的局限,表达更丰富的思想。事实上,许多隐喻因为过于常见,最终失去了原本的比喻色彩,变成了日常语言的一部分。

例如,“卡布奇诺”(cappuccino)、“最后期限”(deadline)以及“比不上”(can’t hold a candle to)这些词语,最初都只是隐喻。换句话说,今天的语言就像一座墓园,埋葬着昨日已被遗忘的隐喻。

说话者是如何用一句通常是错误的,甚至看起来荒谬的句子,产生如此丰富的效果的?换句话说,隐喻究竟是如何发挥作用的?

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这个问题一直是一个蓬勃发展的研究领域的核心。这一研究融合了认知科学、语言学和语言哲学的视角(尽管早在亚里士多德时代,哲学家们就已经对隐喻产生了兴趣)。

03

关于隐喻如何发挥作用,我们可以区分出两个不同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弄清楚,如何从一句话中提取出隐喻性的含义。要理解一个句子的字面含义相对简单。

例如,“火星是红色的” (Mars is red.) 这句话,如果你知道“火星” (Mars) 指的是一颗行星,而“是红色的” (is red) 表示一种颜色属性,那么你只需要把这些意义正确地组合起来,就能得出这句话的字面含义。

然而,在隐喻的表达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单词的常规意义简单组合,否则只能得到句子的字面含义,而非隐喻性的含义。那么,我们该如何从字面意义推导出隐喻的含义呢?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讨论另一个相关的问题:理解隐喻需要哪些认知能力?换句话说,一个人要能够理解和使用隐喻,需要具备哪些心理机制?

一种观点认为,隐喻的产生和理解依赖于“心智理论” (theory of mind)。这里的“心智理论”并不是某种高深莫测的概念,而是指我们能够推测他人的心理状态,比如他们的信念、欲望、希望和情感。如果你能做到这一点,那么在这个意义上,你就是一个熟练运用心智理论的人。

我们常常依赖心智理论来理解他人的行为。例如,当有人问:“为什么吉尔走向冰箱?”我们可能会回答:“因为她想喝啤酒(这是一种欲望),并且她认为冰箱里有啤酒(这是一种信念)。”通过赋予吉尔这样的信念和欲望,我们就能解释她的行为。

类似的机制或许也适用于隐喻。当罗密欧说“朱丽叶是太阳”时,我们可以问:“他为什么这么说?”答案可能是:“他希望你把朱丽叶和太阳进行比较(这是一种欲望),并且他认为这样说能引导你去做这样的比较(这是一种信念)。”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罗密欧为什么希望我们比较朱丽叶和太阳?”也许(我们可以推测),他认为朱丽叶和太阳在某些方面相似,并希望我们注意到这些相似之处。如此一来,我们可以借助心智理论不断推理,挖掘出更多的信息。

当然,隐喻的理解涉及更复杂的认知能力。例如,隐喻通常依赖类比思维或框架化。

当你的朋友说“她的恋情是一艘正在下沉的船”时,她实际上是在提供一种思维工具——她希望你用“沉船”这一概念来理解她的恋情。换句话说,她认为一段失败的恋情和一艘正在下沉的船在某些关键特征上具有对应关系,我们可以通过这种类比来更好地理解她的处境。

研究者还指出,“将某物看作另一物”在隐喻理解中起着关键作用。很明显,罗密欧把朱丽叶“看作”太阳,而当他说“朱丽叶是太阳”时,他实际上是在引导我们也这样去看待朱丽叶——让我们想象她、假设她、甚至短暂地相信她是太阳。要真正领会罗密欧的意思,我们或许需要尝试自己将朱丽叶看作太阳,或者至少努力去理解这种视角。

04

回到最初的问题:我们是如何理解隐喻所传达的信息的?

其中一种解释可以从“格赖斯”(Gricean)方法中找到。H·P·格赖斯在 1967 年的论文《逻辑与会话》(Logic and Conversation)中提出了一些理论工具,帮助传播学者解释为什么一个句子的表达可以传递出与其字面意义不同的信息。

来看格赖斯举的这个例子。假设你负责招聘一名新教师,收到一封关于某位申请者的推荐信:

尊敬的先生/女士:

我可以向您保证,约翰的字迹清晰可辨。

此致,敬礼!

一位同事

你很明智地决定不雇佣约翰——因为这封信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婉拒”他。但为什么这封信会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毕竟,信里并没有直接说约翰不适合当老师。

关键不在于信里写了什么,而在于它没有写什么。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推测出,推荐人如果认为约翰有任何值得称道的教学资质,一定会在信中提及。然而,信里只提到了他的字迹清晰,而没有提到任何与教学能力相关的优点,这就暗示了约翰并不适合做教师。

此外,这种写作方式也是可以理解的——一般来说,我们不太愿意直接批评同事。但即便如此,信中的真正含义仍然很清楚:不要雇佣约翰!

隐喻的运作方式或许也是如此。当罗密欧说“朱丽叶是太阳”时,我们会自动揣摩他的言外之意,理解他的真正意思是“朱丽叶很美”。尽管从字面上看,这句话似乎是在说朱丽叶就是(真实的)太阳,但我们能够轻松推导出其隐喻含义。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隐喻的真正信息可能与其字面意思大相径庭。

然而,我们有理由怀疑,隐喻的信息并不仅仅是通过隐含的方式传达的。回到约翰的推荐信——假设你不同意信中的暗示信息(也就是说,你认为约翰很称职,应该被录用)。你可能会说:“我不同意这封信的暗示。”或者:“等等——约翰其实是个很棒的老师。” 这两种说法都能清楚地表达你不同意信中的隐含信息。

但是,如果你说“事实上,约翰的字迹并不清晰”,这能表达你的不同意见吗?显然不能——这样的回答只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它表明你可能没有真正理解推荐人想要暗示的内容。无论如何,这样的回答并不能传达出“约翰是一位合格的候选人,值得被录用”这一信息。

05

我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当某人的话语中隐含了某种信息时,你不能单纯否定这句话就反驳了它的隐含信息。正如我们之前看到的,你必须用其他方式来表达你的不同意见,比如直接说“我不同意你的暗示”或类似的话。

让我们回到最初提到的隐喻:“朱丽叶是太阳”。假设你和罗密欧是多年好友。不幸的是,你已经注意到他在恋爱中的一种不健康模式:他每隔几周就会迷恋上一个新女孩,把她比作某个天体,但很快又转向下一个恋情。

因此,当罗密欧对你说:“朱丽叶是太阳”时,你已经受够了。你回答道:“不,罗密欧,她不是太阳。她只是个漂亮的小姑娘,你一个星期后就会忘了她!”——这话虽然直接,但却是一针见血的事实。

但等等!你只是简单地否定了罗密欧的比喻,却已经成功地反驳了他的观点——只要说朱丽叶不是太阳,就等于否定了他试图通过这个隐喻表达的意思。

这说明,隐喻的信息并不是隐藏在字面之下,而是直接呈现出来的。隐喻让话语本身获得新的含义,而不同意这个隐喻的人可以直接否定这些新的含义。换句话说,使用隐喻的人实际上是在重新塑造词语的意义。

那么,我们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当我们使用一个成功的隐喻时,究竟是如何让词语的字面意思发生转变,使其具备隐喻含义的?我们需要给听众提供哪些线索,才能帮助他们理解我们的真实意图?如果听众觉得这个隐喻晦涩难懂或模棱两可,或者他们认为它传递了一种令人反感的观点,甚至觉得在这样的语境下使用隐喻是不合适的,他们又会如何回应呢?

思考这些问题,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隐喻。下次当你遇到一个隐喻时,不妨尝试问问这些问题。答案或许会成为打开一座智慧宝库的钥匙——在那里,你会发现祖先留下的思想碎片,它们被封存在琥珀之中,与其他逐渐积累的智慧珍珠一起熠熠生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