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做计划,未来在发笑
Kevin Dickinson 开智学堂
作者:Kevin Dickinson 来源:Big Think,开智学堂翻译
伊芙琳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夏日去买车,最终选择了一辆崭新的敞篷车。虽然每月的付款超出了她的预算,但车况完美,而且迎着风驾驶的感觉实在太棒了。然而,问题是,伊芙琳住在西雅图,如今她甚至不确定这辆车的软顶还能不能正常收回。
再看看内森。他每个月都下定决心要吃得更健康,于是在超市里囤了一堆沙拉,并且只允许自己买一包椒盐脆饼,打算偶尔放纵一下。然而,一周后,他发现自己吃光了整包椒盐脆饼,而那袋生菜却早已枯萎,不得不扔掉。
还有玛迪琳。她在一家知名律所找到了一份初级律师的工作,但很快发现,漫长的工作时间和高要求的客户让她倍感压力。为了缓解紧绷的神经,她开始抽烟,但告诉自己等适应了工作节奏后就会戒掉。然而,几年过去了,她不仅升职了,办公桌抽屉里仍然悄悄藏着一包香烟。
这些看似毫无关联、却又让人感同身受的故事有什么共同点?答案是——他们都成为了一种行为经济学现象的受害者:投射偏差(projection bias)。
投射偏差是一种常见的认知误区,它让我们误以为未来的自己会和现在有相同的喜好和需求。因此,我们往往低估了自己的偏好会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然而,投射偏差不仅仅会导致买车后悔或食物浪费。当它与其他认知错误结合考虑时,我们会发现,我们的思维和未来一样,充满变数。
01 计划赶不上变化
你可能会想:“是啊,我当然知道自己的喜好会随着时间改变。随便翻翻家里的旧物或毕业纪念册,就能发现自己曾经喜欢的东西现在可能已经不再感兴趣了。”
但乔治·洛温斯坦(George Loewenstein)、泰德·奥多诺休(Ted O’Donoghue)和马修·拉宾 (Matthew Rabin)这三位经济学家指出,这并不是关键问题。他们在 2003 年发表在《经济学季刊》(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论文中首次提出了“投射偏差”这一概念。
他们强调,真正的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低估了这些变化的程度。这种误判会导致冲动消费、浪费,甚至储蓄不足等问题。
比如“饿着肚子去购物”这个经典例子。许多人的亲身经验都表明,空腹逛超市不仅容易超支,还可能买回一堆垃圾食品、大包装商品和不必要的东西。同样的心理也会让饥肠辘辘的餐厅顾客点餐过量。在这两种情况下,人们都误以为自己现在的饥饿感与未来的饥饿感是一样的。
研究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实验表明,饥饿的参与者愿意为食物支付比吃饱的参与者更高的价格——即便他们要等上一周才能拿到食物。如果他们的决策是理性的,那么对未来食物的估值不应该受到当前饥饿感的影响。然而,饥饿的参与者仍然会高估食物的价值,把当前的感受投射到未来的自己身上,就像饿着肚子去购物的人一样。
不过,投射偏差的影响远不止让人吃多了这么简单。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人们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更容易冲动购买敞篷车,在炎热的夏天更容易花大价钱买带游泳池的房子。此外,人们还倾向于高估自己未来在精力充沛时能完成的工作量,同时低估在烟瘾较轻的日子里戒烟的难度。
02 情绪预测:我们为何总是误判自己的未来感受?
洛温斯坦、奥多诺休和拉宾在论文中研究了投射偏差在经济学中的作用。但他们也指出,这种偏差不仅影响经济决策,还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重要决定。这是因为投射偏差只是心理学家所说的“情绪预测”(affective forecasting)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众多错误之一。
简单来说,情绪预测指的是我们预估自己未来情绪状态的能力。听起来似乎很有帮助,但遗憾的是,这项能力远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可靠。事实上,我们的预测往往并不准确。
心理学家丹尼尔·吉尔伯特(Daniel Gilbert)和蒂莫西·威尔逊(Timothy Wilson)在一项研究综述中指出,我们的预测之所以常常出错,主要是因为它们受到预测当下环境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晴朗的天气和炎热的夏天会让我们更倾向于购买汽车或游泳池。
我们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预测的关键因素。情绪越强烈,我们就越容易错误地认为这种感觉会持续很久。例如,假设你被诊断出患有需要终身透析的慢性肾病。如果让你在 1 到 10 之间评分——1 代表极度痛苦,10 代表完美无缺——你会如何评估自己未来的生活质量?
一项研究向非透析患者提出了这个问题,结果并不令人意外:他们对未来的生活质量并不看好,平均评分为 4。然而,当研究人员询问长期透析患者对自己实际生活质量的评分时,结果比非透析患者的预期要乐观得多,平均分约为 6。
造成这种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人们在预测未来感受时,往往会关注某些关键时刻,比如事情的开始和结束,而忽略整个过程。对于非患者来说,他们可能会设想自己被诊断出这种疾病时会有多么震惊,并据此推测,这种情绪将一直影响他们未来的生活。
然而,真正的患者通常已经找到了一些方法来应对挑战,这不仅帮助他们提升了生活质量,也让他们积累了更全面的生活体验,因此,他们的回忆更加真实和多样化。
正如吉尔伯特和威尔逊所指出的:“情绪会随着时间逐渐消退,因此,人们在想象未来时,往往会特别关注那些带来强烈情绪冲击的瞬间。这正是情绪预测中最常见的错误之一——影响偏差(impact bias),即人们通常会高估未来情绪的强度,使其看起来比实际情况更极端。”
这种现象不仅适用于消极情绪,同样也适用于美好的期待。我们会为人生的重要时刻感到欣喜若狂,比如找到一份新工作、结婚或迎来新生命。这种喜悦当然是合理的,但问题在于,我们往往会误以为这种快乐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现实是,幸福感会随着时间起伏变化,即使整体的生活满意度可能保持稳定。
“人类大脑在与自己‘对话’时,并不总是诚实的。”吉尔伯特和威尔逊总结道。
03 认识你的未来自我
人类的思维和决策方式天生就带有某些误差,而这些误差从进化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有利的。例如,在过去,食物远不像今天这样充足,因此,我们的祖先会倾向于认为,如果今天感到饥饿,那么明天甚至下周可能仍然会挨饿。为了保险起见,他们会尽可能多地获取食物,以确保营养充足。
然而,错误的预测往往会带来后果——有些无关紧要,而有些则可能影响深远。因此,虽然我们无法彻底消除情绪预测的偏差,但仍然可以采取措施来减少它们的影响。
1、适度相信你的直觉。
要记住,你的预测并不会完全出错。例如,你当然会觉得,买一辆新车比得了肿瘤更让人开心。但正如洛温斯坦、奥多诺休和拉宾所指出的,我们往往会高估变化对自身的影响。仅仅是意识到这一点,就能帮助我们调整对购物和人生重大事件(无论好坏)对未来自我的影响的预期。
2、制定个人行为准则。
你还可以设立一些自我约束的规则,让自己做出更准确的预测。在这方面,民间智慧其实已经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方法。例如,精明的购物者会遵循一系列原则来避免冲动消费,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永远不要在饥饿时购物。此外,他们还建议提前列好购物清单,并按计划购买,只去那些能买到清单上物品的货架区域。
3、缓一缓。
生活中有一种经验法则:在做出重大购买决定(比如买车或买房)之前,先给自己留出一段考虑的时间。为了让这段时间更有效,不妨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想象拥有它的真实体验,而不仅仅是当下的美好憧憬。
比如,别只想着敞篷车带来的清风拂面,而是试着想象在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手忙脚乱地把车篷盖上的场景。别只想着在后院烧烤的悠闲时光,而是想象秋天时,你需要清理游泳池里堆积的落叶。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劝你放弃购买,而是让你从更全面的角度去评估它的价值。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能让你完全掌控未来的自己。毕竟,未来往往不会按照我们的计划和预测发展。但如果你能接受“自己的喜好和需求会随着时间而变化”这一点,就能更从容地应对这些变化。这不仅能帮你在日常消费中省下一些钱,甚至还能帮助你避免像吸烟这样的不健康习惯。
无论如何,这对你的未来,甚至是现在的你,都是一件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