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文章更连贯?请看这本书

猫柳 开智学堂

作者:猫柳 来源:公众号「自由特质协议」

我们用卡片大法写作,将卡片拼接完毕,还需要扩写、润色,最重要的是让篇章结构更连贯。有什么技巧?

认知科学家史蒂芬·平克在《风格感觉》第五章给出了很多建议。

图片

01 文章是一棵树

不妨将文章看作是一棵树,句子就是枝丫。许多句子组成一段,许多段落组成一节,许多节组成一章,许多章组成一本书。

作者自上而下写作,读者自下而上理解。二者不在同一层次对话。他们有着不同的挑战。

于作者而言,他需要清晰地讲述,引领读者读下去;于读者而言,他需要记住贯穿文章的观点,领悟前后段落的联系。

偷懒的作者依赖标记词——“首先……然后……小结”、“1、1.1、1.1.1……”——但过多的标记让读者感到无聊,半路离开。

那么,该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是在文章中铺设一条直观的路径:将各单元串成自然顺序,让读者预期他们接下来会读到什么。

这就需要连贯之弧串起主题、论点或主旨。

02 尽早点明主题与论点

平克说:“连贯的起点是作者和读者对主题都有清晰的认识。”

主题(topic)是文章的论说对象,论点(point)是文章的论说目的。尽早点明主题或论点,能让读者预期即将出现的风景。

主题就像是知识网络中的一个小区域,所有句子都聚焦于此。如果你不尽早点明,读者会在字里行间寻找。如果找不到,他们会感到困惑不解。

论点起到类似的作用。正如平克所说:

当作者围绕某个主题喋喋不休时,读者有必要知道作者是想要解释它、传递关于它的有趣事实、提出一个关于它的论点,还是将它作为一个重要规律的例子。换句话说,作者必须既要围绕某事来谈论(主题),又要说出一些什么(论点)。

03 用相同的主语形成主题链

主题,在篇章结构层次来看,是“一串相互关联的句子的主要内容”。在一段连贯的文章中,句子的主题与篇章的主题一致。而对大多数句子来说,语法上的主题都是主语。

上面这段话共有三个句子,但每个句子的主题都不一样,

  • 第一个句子:主题,在篇章结构层次来看;
  • 第二个句子:在一段连贯的文章中,句子的主题;
  • 第三个句子:对大多数句子来说,语法上的主题。

读起来是不是很费解?

这个段落是为了说明:我们能够用相同的主语呈现篇章的主题,形成主题链。

不妨参考这条写作建议改写这个段落:

于篇章而言,主题是一串相互关联的句子的主要内容;于句子而言,主题能借助其主语呈现。在一段连贯的文章中,句子的主题与篇章的主题是匹配的。我们能用相同的主语形成主题链。

是不是有些感觉了?再看《风格感觉》给出的文本:

大蓝鹭生活在美国北部和加拿大的绝大部分区域。寒冷天气来临时,那些苍鹭会向南迁徙。冬天不太冷的时候,一些苍鹭会来到科德角。这些苍鹭中多数是缺乏经验的幼鸟或是掉队之后寻找南飞方向的雄鸟。在这里过冬有其优势——我并不是在谈论普罗温斯敦淡季的免费停车位。苍鹭可以避免迁徙中的危险,还可以最早到达产卵地。

不过,在这么遥远的北方待着有一个风险。是的,我们的冬天一般来说是温和惬意的,然而也有今年这样的冬天,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雪、冰和寒冷对于鸟类来说不是什么好事,我敢打赌许多苍鹭明年不会再预订来科德角的航班了。

苍鹭有一个优势:它们是优秀的猎手,也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当鱼被冻住的时候,它们会吃些别的,包括甲壳纲动物、老鼠、野鼠和小鸟。有一只饥饿的苍鹭被目击吞下一只野生小猫。我知道,我知道,对于那些苍鹭吃小鸟这件事,我也感到很难过。

苍鹭还有一个奇怪的行为,对它们不大有利:在冬天,它们似乎会选择并守着一个捕鱼的洞,当这些地方被冻起来时,一些苍鹭似乎无意离去,仍然会守着这些洞,等着鱼回来。哎呀,你说固执不固执。

这段文本如何用主语呈现主题的呢?平克按次序列出一系列主语,关于苍鹭的列在左边,关于其他事物的列在右边(下图):

图片

除了在第一句使用“大蓝鹭”,篇章统一使用“苍鹭”来构建这条连贯之弧。这个转换关系也在首次转换时,即使用“那些苍鹭”来说明。当第三句要谈到部分苍鹭时,使用“一些苍鹭”。

这个文本出色地演示了一条写作原则:使用相同主语来指代同一实体。如果不得不变换,则要注意一些技巧。

就像我们在高中学英语时,英语语法的相关规定:当一个人物首次出现的时候,用不定冠词“a”;再次出现时,用定冠词“the”。例如,an englishman 坐在一间候诊室,他被告知只有 24 小时可以活。关于如何度过生命中的最后一天,the englishman 说:……

首次出现用名字,再次出现用代词。例如,斯坦利·高德法布(Stanley Goldfarb)死了,他的(his)亲戚和教堂会众聚集一起……

更重要的是注意这条句义层面的规则:

比起原来的词,第二个词应该代表一个更大的类属,并且第二个标出的词应该让读者轻松想到第一个词。

试看两个句子:

  • 句子1:一辆公交车鸣着喇叭拐过一个拐角。这辆车差点刮到一个行人。
  • 句子2:一辆车鸣着喇叭拐过一个拐角。这辆公交车差点刮到一个行人。

句子1更好。因为公交车是车的典型例子,从“车”反向联想到“公交车”毫不费力。

04 用关系串联主旨

作者一旦抛出主题,他必然会引入概念来解释、评论或丰富这个主题。这些概念以几个主旨为核心,会在上下文中反复出现。为了保持文章的连贯性,作者必须用连贯的方式提及每个主旨,或直接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

以阳志平老师为丽萨·巴瑞特教授写的《情绪》推荐序为例。

这篇序言首先在标题上点明主题:“达尔文之后,情绪观念大变革”,全文便围绕“情绪构建论”组织材料。

为了分析方便,我摘录该文的结构:

图片

为了说明新理论“情绪构建论”,阳志平老师选择从大众更熟知的“传统情绪观”入手。但是,即使介绍传统情绪观,他也是通过点明它与主题“情绪建构论”关系来讲述:

如果说传统情绪理论是“情绪 1.0”,那么,情绪建构论正是“情绪 2.0”。

介绍完传统情绪观,作者接着介绍情绪建构论的内涵、其如何解释情绪及情绪的产生,以及情绪建构论的应用意义,即“如何预测、掌控情绪,成为情绪高手?”。

这是一篇典型的书评文章。以核心观点为主题,通过介绍作者、理论背景、理论本体,以及理论的应用意义,再加上引入和结语组块,构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除此,我们还能有什么关系来串联文章组块呢?我先把注意力从《风格感觉》中移开,来到《聪明的阅读者》卡片大法中寻找。

在阳志平老师这本写阅读的作品中,他在第八章告诉我们能使用两种方法来拼接卡片:并列与推进

并列是在同一层次组织卡片,常见方法有肯定三连、否定三连、顺序三连。

推进是不同层次组织卡片,常见方法有按照时间、空间、关系(对比或因果)推进。

图片

那么,如何构建并列与推进的连贯之弧呢?让我们回到《风格的感觉》。

平克在书中引用休谟的名言:“观念之间的联系原则似乎只有三种,即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连贯之弧的智慧就藏在这句话中。

我们可以借助陈述之间的相似性、接近性与因果关系来组织材料。

1、相似性

相似性是将两个事物放在一起比较 ,要么引导读者关注这两个事物的相似性,要么关注差异性。

韩梅梅是个漂亮的女生,李丽丽也是个漂亮的女生。——这是对比,关注相似性

韩梅梅是个勤奋的学生,李明明是个懒散的学生。——这也是对比,关注差异性

除了对比,还有五种较为常见的关系。

详细阐述:指某一事件先以概括的方式,再以具体的方式来描述。例如,“苍鹭有一个优势:它们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

举例:先进行概括,随后举一两个例子。例如,“苍鹭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当鱼被冻住的时候,它们会吃些别的,包括甲壳纲动物、老鼠、野鼠和小鸟。”

总结:先举一两个例子,随后进行概括。例如,“当鱼被冻住的时候,它们会吃些别的,包括甲壳纲动物、老鼠、野鼠和小鸟。苍鹭是彻头彻尾的机会主义者。”

例外(概括在前):先总结,再描述例外。例如,“科德角的冬天通常是温和和惬意的。然而也有今年这样的冬天,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

例外(例外在前):先描述例外,再总结。例如,“这个寒冬仿佛永远也不会结束。不过,科德角的冬天通常是温和和惬意的。”

2、接近性

接近性是指一种先后顺序,通常用于两个时间之间的某种联系。又可被细分为两种情况:顺序(先发生的在前)与顺序(后发生的在前)。

例如,某人先洗了个澡,再吃了点东西。前者是直接按照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叙述,后者即是颠倒了时间发生顺序,“某人在吃东西之前,先洗了个澡”。

如果所有事件的重要性相同,那么最好是按照读者脑海中的播放顺序来描述;如果希望引导读者注意较晚发生的事件,则先叙述已知事实,后叙述新信息。

3、逻辑关系

逻辑关系主要指因果关系,作者可以先陈述原因,也可以先陈述结果,而原因的力量可以促使某件事情发生,也可以阻碍其发生。

例如,年幼的苍鹭没有经验,因此它们中的一些会迁徙到科德角。——这是先陈述原因

例如,一些苍鹭会迁徙到科德角,因为它们年幼且没有经验。——这是先陈述结果

例如,当池塘被冻住时,苍鹭得经历一段难挨的时光。不过,他们会捕猎和吃掉许多其他东西。——这是先陈述阻碍因素,导致结果发生

例如,冬天里,苍鹭还会捕猎和吃掉许多东西,尽管那时的池塘被冻住了。——这是先陈述结果,再陈述阻碍因素

05 小 结

作者带着读者看世界,而文章是观看世界的一扇窗。使用连贯之弧,让读者明白文章是如何行进的,一个观点是如何引出另一个观点的。你可以在开篇尽早点明主题与论点,使用相同的主语形成主题链,也可以使用陈述之间的相似性、接近性和逻辑关系构建连贯的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