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结构阅读法,与《聪明的阅读者》对话?

季方 开智学堂

作者:季方 来源:原创

阳志平老师在《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书中主要使用了思想实验、田野调查、文采美感三种认知方式。其中,思想实验对读者起到了很好的启发作用,田野实验让读者看到了丰富的例证,文采美感引起了读者的情感共鸣。

为了让内隐的认知方式的作用得以外现,我虚拟了一个角色——读者小 A,通过观察她在阅读时的心路历程,更好的理解结构阅读法。

01 思想实验

从目录来看,有四个章节的第一小节使用了“?”,其中三个小节都使用关键词“为什么”构成相同句式,因此假设作者在这四个小节采用思想实验的认知方式。接下来逐一验证。

1. 第四章第一小节:为什么要重视作者自己的文本?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通过分析“很多人”奇怪的阅读行为和心理,并与这些人进行对话、思考,从而引出“文本细读”这一阅读方法。

读者小 A 就是那个“很多人”。小 A 爱偷懒,喜欢听人解读图书,不喜欢亲自读书。小 A 还爱找借口,不是没时间,就是觉得太难。

小 A 被问住了,为什么认识位高权重的人有时间,认识书中的智者却没时间呢?为什么明明可以直接与智者对话,却要让他人在中间传话呢?小 A 陷入了思考,她觉得自己可能忽视了文本的重要性。于是小 A 决定跟随阳老师一起学习文本细读。

2.第五章第一小节:一辈子能读多少书?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提出“阅读极限”这一假设,用两个矛盾,引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抽样阅读。

还是那个爱偷懒的读者小 A。作者问小 A,一个人的阅读极限是多少本书?小 A 偷看答案得出 65700 本。作者告诉小 A,历史上很多人的藏书都超过了这个数字。这个矛盾的现象让小 A 感到疑惑。

作者解释,关键在于不需要将所有文字从头读到尾,并讲了艾柯的故事。小 A 感到有点不好意思,因为她也曾发出过“这些书都读过吗”这种疑问。

接着作者更换算法,得出“一个人更合理的阅读数量其实更少”,但人们却总是拿有限的时间从头到尾读烂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读好书。小 A 心想,说的就是我。于是小 A 决定按照作者说的方法,对好书采取文本细读,对其他书使用抽样阅读,提高阅读效率。

3.第六章第一小节:为什么你读书抓不住重点?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提出问题,“如何从小白成为专家”,接着给出答案,“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

读者小 A 没费太多力气就进入了学习,然后迷失在丰富的例证里。

看看作者都提了哪些问题:“我们如何才能从小白成为专家呢?”“难道每一位作者都要去匹配相应的阅读策略吗?”“理解一本书的关键框架是什么?”“使得一个作者与另一个作者可以归为同一类的深层逻辑又是什么?”

再看看作者使用的语句:“天上有多少星星,地上就有多少人”,“如同应对 1000 个问题,只用一个锤子”,“一个不恰当的分类体系就好比用体重度量智力,用财产度量情感”,“二者之间的差异不亚于植物园与动物园”。

小 A,感受到作者想让你读懂的心情了吗?

4. 第七章第一小节:为什么不要只读一本书?

作者在这一小节通过导入情境提出观点:“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批书”,并演示用“目录对比”法学习认知心理学的过程,从而引出“主题阅读”这一神奇的阅读方法。

“哪本书对你影响最大?”读者小 A 既问过别人也被别人问过这个问题。她曾收获许多“答案”,也曾冥思苦想过自己的答案,终不得解。作者却拒绝回答这个问题,这让小 A 出乎意料,下意识想要反驳。

作者猜到了小 A 的心思,解释“能深刻影响一个人的,不是一本书,而是一批书。一本书让你念念不忘,影响你的不是书,而是读那本书时你的经历、情绪”。小 A 若有所思。

接着,作者让小 A 跟他学习认知心理学,比较教材目录,判断知识结构体系。“竟然真的做到了!”小 A 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她决定跟随阳老师学习主题阅读。

通过观察读者小 A 的思想转变过程,可以看出作者在上述四个小节中都使用了思想实验这一认知方式。此外,有些章节的第一小节使用了“迷思”“错误”这种看起来像是要推翻一些观点的词语,这些地方也有可能藏着思想实验。思想实验的判断有迹可循。

02 田野调查

作者在上文提到的第六章第一小节中使用了田野调查这一认知方式。读者小 A 之所以会迷失,是因为被作者列举的丰富例证所吸引,却不知道要重点看例证背后总结的规律。

以下是该小节的写作思路:

从专家成为小白需要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作者的认知方式各不相同(皮埃尔·布尔迪厄 vs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张爱玲 vs 鲁迅,道金斯 vs 奥利弗·萨克斯)——不能用同一种方法阅读不同类型的书(道金斯 vs 萨克斯)——关键是理解不同作者共享的认知方式

现在小 A 可以回答出该小节标题提出的问题了,“为什么你读书抓不住重点?”因为你没有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

03 文采美感

接着上文的第六章继续阅读。小 A 以为自己已经深谙了作者的写作“套路”,猛地翻到“小结”部分,发现没有“优美的词句”。于是接着猛翻,第七章结尾也没有。翻到第八章,发现作者在阐述“卡片对人类的意义”时使用了文采美感这一认知方式。

作者将卡片比作面对信息洪流的诺亚方舟。远古人类面对洪水泛滥,造诺亚方舟以自救;现代人类面对信息泛滥,用卡片封装世界,造心灵的诺亚方舟。

最让小 A 触动的是这一句:“从此,这个大大的世界因为一张小小的卡片而属于你。你不再飘零无所依,整个世界安坐于心中。”小小的卡片竟然可以成为自己与世界的联结吗?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语人无二三。”那么,是否可将心事说与卡片听?从此,便可乘着卡片做的小船遨游心海,风浪再大,亦坚定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