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峻老师实战分享:如何成为开发者和创作者?

一休 开智学堂

昨晚,东木人生发展挑战赛(请看:立即入群!42天成就展,他们如何在短短时间内开发大模型软件、签下出版合同?)第二天的路演「开发专场」顺利结束了,6 个项目的团队成员进行了结业路演。

我们很荣幸邀请到了李峻老师为大家进行点评,李峻老师是 ONES 生态总监,创造过小布机器人、为知笔记、ONES WIKI 等产品。

路演最后,主持人朱小叶与李峻老师展开了一场简短的对谈。李峻老师也给所有参加挑战赛选手们一些中肯的建议,活水会议整理了这次对谈的内容,现在与大家分享。

Q1:如何成为一名开发者?

李峻:成为一名开发者,我认为最重要的是通过不断的实践,创作作品,并使自己持续处于一种兴奋且有动力的状态。

挑战赛这样的活动能够极大地帮助我们的学员提升自己,并成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我认为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

在选择项目时,我建议大家先从一些小的、最简化的模型开始,不要一开始就想得太多。从一个具体的功能或者一个具体的问题出发,首先编写一个功能,让代码去解决一些问题。你会逐渐发现,你的能力会越来越强。

另外,组队能力也非常重要。在社群中,每个人擅长的领域都不同。在一起做项目的过程中,通过互相了解,大家可能会成为未来合作的伙伴。如果你想做产品,比如昨天做的生产力应用,或者今天的独立 APP 等,我建议还是一开始就选择一个具体的方向或功能。

项目越复杂,执行的成本和难度也会越高。我相信,那些经典的产品,很少有人能做出来的,它们一开始一定是从一些简单的东西做起。复杂的东西需要多人团队协作。所以,在我们开始创业或制作产品的初期,应尽量选择简单的项目。这样,沟通和协作的成本会大幅降低。

尤其是现在,随着 AI 等技术的出现,为应用创新提供了极好的机会,可以将我们的想法变为现实。多多尝试,或许就能找到一个值得你未来十年,甚至二十年奋斗的目标。

我就是这样走过来的,也建议大家在这个过程中,尝试使用我们这边推荐的认知心理学等方法,来保持自己的热情。我认为这是维持动力的一个非常好的方式。

Q2:对于新手创作者们来说,如何找到一个创作方向,这个方向不是老板指定的,也不是别人给的?

李峻:首先,我觉得一个常用的建议是,找到你擅长和喜欢的事情,然后去做。

大多数人直到 30 岁以后才会真正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以及在哪个领域里面比较专业。等到中年再考虑这个问题可能就晚了。对于年轻的创业者来说,他们更多面临的是方向的模糊。

我的早年方法是观察自己在哪些论坛里面发帖子特别多,参与哪些话题特别积极,和哪些人交流特别频繁,然后做一个排序。这样基本上可以确定你合作的对象或者方向。

另外,要补充自己的元认知,比如基本的编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些无论是创业还是工作中都需要。包括外语能力,这些都是人的基础能力,不能有太多短板,需要积累。

选方向时,多看、多参与,跟随自己的兴趣,但同时要意识到,行业中的东西往往已经是结果了,我们再去投入可能机会不多。热门的东西虽好,但我们要看得更远,提前参与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还有就是使用一些方法。比如,我现在使用的一些自下而上的笔记工具(如 roam research、logseq、tana 等),它们帮助我积累创意。

这些创意可能当时没用,但一年后在决定做什么时,这些工具就能告诉我,我擅长什么,哪里可能是机会。这种洞察是稀缺的,是结合个人经验和工具得出的,不是网上常见的信息。

所以,我认为自下而上的思维方式很重要,你只需把想法记录下来,一年后它们就自然会为你呈现出方向。当然,这需要工具的帮助,没有工具,我们很难把这么长时间的想法串联起来。

AI 也有一些用处,比如昨天的 42memo,记了一年的备忘录后,它可能会告诉你一些意想不到的结果。但目前感觉 AI 还不够成熟,我用它是因为确定性强,我告诉它的都是经过确认的信息,它给出的结果也相对确定,这是基于我与它的信任。

但 AI 的过程我不清楚,所以还是有些不确定性。所以,刚才提到的工具可以帮助你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想法。

一个好的想法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而且是非常个性化的。

另外,执行力也很重要,想法太多或太少都不好。最佳方式是,当你有三个想法时,挑一个最好的去执行。不要害怕失败,十个项目中很难有一个成功,但在做的过程中你会逐渐获得经验。

另一个好方法是参与我们的活动,和同学一起交流,这比自己独自思考要好得多。最好是有线下交流,这会大大开阔你的视野。合作伙伴也很重要,除了同学,公司同事也是很好的资源,相处时要把握机会。

总之,平时多留意就可以了。

Q3:作为创作者和创业者,我们在开发作品时,一方面要遵循内在动机,比如自己喜欢什么,对哪个感兴趣。但另一方面,我们还需要不断关注市场。在市场需求和个人内在动机之间,怎样把握这个平衡,有没有什么建议?

李峻:从零到一的过程,即白手起家创业的过程,可能会更偏感性。你可以追随自己的喜好和擅长的事情去做,可能做出来的东西不一定市场受欢迎,但我觉得没关系,反正做得开心就好。即使不发工资你也会很开心。

这个过程很艰难,初期可能几年都没有人给你发工资。那你怎么保持动力呢?如果连自我满足都没有,那就很难继续下去。

但是,当你试出一个模型,可以经营,甚至可以调整方向,能够说服投资者投资时,有了团队之后,你就需要放下自我,更理性客观地尊重市场数据和客户反馈,满足用户的真实需求,而不是自己想象中的东西。因为一个人的脑力再多,也难以满足一个复杂系统的需求。

我觉得这要分不同阶段。初期只有两三个人时,怎么做都行。但公司大了之后,所有领导者都应该放下自我。

每个人要清楚自己的职责,程序员就写好代码,产品经理就管理好创意,整理好客户反馈,用专业能力协作,为商业目标努力。这样整体协作,看着经营收入和市场占有率变化,能进入一个新流的状态。工作就是工作,不能太任性,不能以自我为中心。

任何成熟的管理者或 leader 都要控制这一点。

但你毕竟是个人,不可能长期做自己不开心的事情。所以,当事业稳定时,你还会有业余兴趣,比如运动或小爱好,可以让你开心。你不需要在工作中获得快乐,工作是理性的,是对大家负责的事情。大概就是这两个不同阶段。

如果你一直很任性,只想做自己喜欢的事,那也是一种选择。你可以和朋友们做一个简单的工具,持续做到极致。

我看到很多朋友就是这样过完一生,他们做一个产品做几十年,很开心,完全是自己的标签。但这仅限于简单和小众的东西。大众互联网产品的商业价值很高,基本上都是团队作战的事了。我也是经历过这样的心路变化,很高兴能分享给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