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本书的篇章结构中,我们能学到什么?

柒柒 开智学堂

作者:柒柒 来源:原创

拿起一本书,开始读吧 它是书架上的北极星,群星环绕,千书更替,唯它不变,它是《聪明的阅读者》。

01

有一位挚友,早在 2016 年,便特别迷恋阳老师,话酒别谈,三言两语里,总是提及阳老师的观点、荐书、新课。以至于我曾经对他说出,你迷信阳老师,这样冒犯的话,当然仅限于打趣,不是真的有意冒犯。

可能正因为他的絮叨,结果我早些年对阳老师的期盼,降维到了“敬佩”而已,我敬佩这位创办人年纪轻轻时的财富积累,敬佩这位学者守住初心闭关读书好几年,企业家与大儒的契合让我感叹他的能力之强。

然而,慢热的我对阳老师的学识还没有升级到崇拜,尤其在挚友每年的送课大礼和一声声“上课没”的问候,这样稍微拘谨的氛围里。

直到 2023 年 4 月,《聪明的阅读者》面世。托挚友的福,我大概是第一批拿到书的读者,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我囤了七本,一本用来翻烂,五本用来储备送人,一本签名版用来传家。

是一种在我们尚且还有学习热情的时候,获得了一项法宝的喜悦心情,感恩有幸成为读者,同时带着一丝忐忑的不安,害怕错过与怠慢,怕辜负了这一场阅读的对话。

卡尔维诺曾经写到;“我仍然属于和克罗齐一样的人,认为一个作者只有作品有价值。”如果你对阳老师的公司产品不感兴趣,对开设的课程又上不来,那么,这本《聪明的阅读者》一定是阳老师目前最惊艳你的价值,当然,这也只是惊艳你的开始。

02

如果说,你和我一样,过往阅读的文本基本上为叙事型和美感型,那么,《聪明的阅读者》是最合适信息型文本阅读小白的第一本难书。

如果说,作为典型的感性阅读者,运用系统阅读法,来阅读《聪明的阅读者》毫无压力,显得夸张的话;那么,我们能从中获得关于阅读信息型文本的收获,绝对是实事求是。

如果说,《聪明的阅读者》是一本关于阅读的工具书,那么,它更像一本信息型文本的写作指导书。

为什么合上书本后,大脑里能够比较清晰的重现作者阳老师讲了什么?答案是,作者设计了优雅的篇章结构。

以整个第二篇“阅读的技法,何为读”为例,我们摘录第四章至第八章小标题如下:

  1. 为什么要重视作者自己的文本?
  2. 文本细读:与作者的对话。
  3. 文本细读的具体技法。
  4. 文本细读的进阶思考。
  5. 小结。
  6. 一辈子能读多少本书?
  7. 抽样阅读:带着假设去读。
  8. 抽样阅读的具体技法。
  9. 抽样阅读的进阶思考。
  10. 小结。
  11. 为什么你读书抓不住重点?
  12. 结构阅读:像智者一样思考。
  13. 结构阅读的具体技法。
  14. 结构阅读的进阶思考。
  15. 小结。
  16. 为什么不要只读一本书?
  17. 主题阅读:从一本书到一批书。
  18. 主题阅读的具体技法。
  19. 主题阅读的进阶思考。
  20. 小结。
  21. 人人爱卡片。(这里的标题也可以假设为,为什么聪明的阅读者喜欢用卡片做笔记?但是原标题更简洁更利于大脑记忆。)
  22. 卡片大法:符合人类大脑工作规律的笔记法
  23. 卡片大法的具体技法。
  24. 将读书卡片整理为书评。
  25. 卡片大法的进阶思考。
  26. 小结。

将小标题抽象为符号,我们发现作者在这里的篇章结构是 ABCDE-ABCDE-ABCDE-ABCDE-ABCFDE。

同时,我们还注意到,作者在第一章至第三章、第九章至第十一章的标题下,小字注释部分的句式如下:

  • 本章简明扼要地介绍……
  • 本章介绍了……
  • 本章整理了……
  • 在本章中,你将了解……
  • 本章介绍了……
  • 本章选取了……

但是,在第四章至第八章的标题下,小字部分的句式是:

  • 什么是文本细读?也就是……
  • 什么是抽样阅读?也就是……
  • 什么是结构阅读?也就是……
  • 什么是主题阅读?就是围绕……
  • 什么是卡片大法?指通过……

将这里的小字注释抽象为符号,联系前面的篇章结构,这时可以升级为aABCDE-aABCDE-aABCDE-aABCDE-aABCFDE。

接下来我们来看这个结构中的 D 部分,也就是第四章至第八章关于阅读技法的进阶思考。

  • 元:文本细读的高阶操作。
  • 反:如何避免文本细读的系统性偏差。
  • 空:什么情况下,无须文本细读?
  • 元:抽样阅读的高阶操作是什么?
  • 反:如何避免抽样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 空:何时无须带着假设去读?
  • 元:结构阅读的高阶操作。
  • 反:如何避免结构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 空:何时无须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
  • 元:主题阅读的高阶操作。
  • 反:如何避免主题阅读的系统性偏差。
  • 空:何时无须进行主题阅读?
  • 元:卡片大法的高阶操作。
  • 反:如何避免卡片大法的系统性偏差?
  • 空:何时无须卡片大法?

将这里的小标题抽象为符号,联系前面的篇章结构,再次升级为 aABCbcdE-aABCbcdE-aABCbcdE-aABCbcdE-aABCFbcdE。

现在,我们来看看这个结构中的 E 部分,即小结部分,句式如下:

  1. 你以为书与书都是一样的,习惯给好书和坏书一样多的阅读时间。殊不知,人有好坏,书有高下。聪明的阅读者会细读杰作与神作。
  2. 你以为阅读知识完全尊重作者的意思,让作者的意思在自己的头脑中跑一圈,然而聪明的阅读者会与作者对话。
  3. 你以为可以不读作者原作,依赖二手、三手资料即可,然而聪明的阅读者喜欢从作者的原始文本出发,反复细致地阅读,不断发现、品读文本蕴含的深意,从中读出滋味。
  4. 你以为读一本书要从头到尾读完,聪明的阅读者采取抽样阅读,带着假设去读。
  5. 你以为随便跳读即可,聪明的阅读者依据不同图书的特点,使用不同的抽样方法,提高样本对于整体的代表性。
  6. 你以为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聪明的阅读者有清晰的阅读目标,一轮又一轮提出假设,快速吃透一本书。
  7. 你以为读书没有重点,随便读读即可,但聪明的阅读者采取结构阅读法,带着框架去阅读,与作者不断对话。
  8. 你以为不同的作者各说各话,但聪明的阅读者掌握人类主流的认知方式,洞悉同一类认知方式共享相同偏好。
  9. 你以为知识是无限的,但聪明的阅读者了解学术共同体,会反复使用相同的研究方法论、共享相同的格式规约。
  10. 你以为读书只读一本就可以了,聪明的阅读者选择主题阅读,从读一本书到读一批书。
  11. 你以为读书就是买一堆书,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不把抓,聪明的阅读者会找出关键脉络,厘清知识的源头、一级术语、二级术语。
  12. 你以为打开一本书埋头苦读就行了,聪明的阅读者同时对比多本书的目录,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
  13. 你以为读书只需读读即可,聪明的阅读者坚持写读书笔记,
  14. 你以为一时兴起,写三四张卡片即可,聪明的阅读者日积月累,让写读书卡片成为阅读本能。
  15. 你以为随便写写即可,聪明的阅读者不断优化卡片规划、撰写、整理与拼接的流程。

将这里的句式抽象为符号,联系前面的篇章结构,最终升级为 aABCbcdeee-aABCbcdeee-aABCbcdeee-aABCbcdeee-aABCFbcdeee。

这时句式已经发展为十一个,我们来看看,作者在第 83 页留给读者的思考题:

“如果句式扩大为七个或九个以上,该如何保持优雅的篇章结构?”

或许答案可以是:保持句式分布的有序和层次,在有序和层级上同时遵循 3+1 原则。

如作者所言,通过篇章的文本分析,我们不仅将这一部分读得更通透,还可以学到精妙的写法。

比如,如果我要写一篇关于“某某某领域方法论”的小论文,是否可以模仿作者的结构设计 aABCbcdeee。

03

最大的收获莫过于结构阅读的技法,什么是结构阅读?就是带着作者的认知方式去阅读。

你以为在有限的人生里,无法掌握无限的知识吗?聪明的阅读者发现捷径是理解作者的认知方式,通过掌握作者的认知方式,来快速理解行文重心,把握阅读重点,进而改善阅读质量。

作者将人类文明历史诞生以来,主流的认知方式总结为九种:思想实验、符号思维、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幽默叙事、故事叙事、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我们发现,除了信息型文本常用的认知方式:思想实验和田野调查,与众不同的是,本书还使用了美感型文本常用的文采美感认知方式。以第四章“文本细读”为例。

在“文本细读:与作者对话”这一节,作者运用田野调查的认知方式来进行论述。早年在图书馆自修及在老家闭关读书的几年经历,作者可以做到熟练穷尽某个领域的资料。

中国:

  1. 南宋,朱熹,在《朱子读书法》中强调熟读精思,本人文本细读的成果《论语集注》。
  2. 宋代,金圣叹,在《读第五才子书法》中主张细读,希望读者不要只看故事,而要窥察作者的文心。
  3. 当代中国,王文兴,强调“慢读,字字有用——连标点都有用”,成果《<玩具屋>九讲》。

欧美:

  1. 最早的哲学家们,柏拉图对苏格拉底的解读,亚里斯多德对柏拉图的解读,尼采对柏拉图的解读,都文本细读的示范。
  2. 西方的文学评论家门,此处列举六位作家的七本相关著作,如托马斯福斯特的《如何阅读一本小说》,还列举了将文本细读作为原则的流派——新批评流派。

通过这样古今中外的资料整理,作者得出结论:文本细读是一个历史悠久、广为使用的技法。

接着,作者又做了一个思想实验。

  • 在求学阶段,所有的阅读技能训练重心都是文本细读,甚至令人生厌。
  • 进入社会,阅读实践中,几乎不再强调文本细读,一方面由于时代精神,大家快餐阅读,另一方面过往狭隘的文本细读给人只适用于文史哲作品的误解。

这样形成了悖论。

作者在此基础上提出反常识的观点:

  • 文本细读不能仅限于形式;
  • 文本细读不能仅限于文史哲作品。

作者得出的新观点是:文本细读,从注重形式升级为一种实质上追求与作者对话的阅读方法,从侧重阅读文史哲作品扩展为一种适用于一切文本的阅读方法。

本章的第 90 页,作者又进行一个思想实验——“空:什么情况下,无须文本细读”。论述中有这样一句话:选书时,让时间作为过滤器。

这里,“过滤器”作为一个意象,体现了作者的文采美感。

过滤器,作为客观的象,是一个过滤的工具;作为主观的意,它筛选了好书,淘汰了坏书。真的有这样一个工具吗?很显然,没有,它是时间。

作者用修辞的手法,让读者感受到时间的流动,接下里,用具体的数据列举,这个过滤器筛选下来的好东西,它们是:

  • 2000 年后阅读《庄子》
  • 1000 年后阅读《辛弃疾词集》
  • 500 年后阅读《西游记》
  • 100 年后阅读《物种起源》
  • 80 年后阅读《哲学研究》
  • 60 年后阅读《创新算法》
  • 40 年后阅读《自私的基因》
  • 20 年后阅读《这才是心理学》

是经起考验的宝藏,引起读者阅读情绪的珍惜和向往。

你看,作者在一个章节中,融汇交互,使用了三种认知方式,巧妙而流畅。

04

作者在第四章“文本细读”,第 77 页提到了“风喻”这个术语,做卡片记录如下:

新术语卡:风喻

看到“风喻”,心里咯噔了一下,我完全不知道这个修辞。

阳老师解释到,它是比明喻、暗喻、排比、对偶等常用的修辞手法,更高级的修辞术。可以理解为比喻的平方、比喻的立方,一路循环下去,就是比喻的 N 次方了。

比如日本小野小町的俳句:

寂寞流泪,身如浮萍,断了根,若有水相邀,我也会同行。

示意图:

身-浮萍-断根-水-相邀-同行。那么一路比喻下去。还可以怎么写呢?可以是同行-遇青山吗?

钱钟书、张爱玲也是风喻的高手。

这里有一个需要注意的地方,风喻要与讽喻区别。

参考:阳志平.2023.聪明的阅读者.中信出版社 编码:202401091200

05

作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标志——故宫,已有 600 余年的历史,在过去现在和未来,人们不断地从中吸取到养分和启发。

我们似乎可以展望,在遥远又并不久远的未来,《聪明的阅读者》在阅读学这门学科上的鼎立地位,那些阳老师初次提及的概念、理论、体系,就如同故宫建筑元素的经典,不断去揣摩、品读,常读常新,反复生发,启迪我们的生命。

阳老师有一个十年心气写作计划,不知道还有多少好书面世,希望他快快写,而我们慢慢读。

年轻的阅读者啊,20 多岁能遇到这样的一本好书,你们真幸福,当然,30 多岁的我也是。

愿你我保持阅读的初心,追求真善美,视《聪明的阅读者》为阅读之旅的战友,拿得起,放不下,传开来。

50 年后,我们垂垂老矣,坐在炉边,除了取下一本诗来,追忆当年的眼神;我们更可以取下一本《聪明的阅读者》,递给儿孙,帮助他们开启阅读的旅程。

此刻,彼地,你我,从“通识千书”的宝库中拿起一本书,不拘于哪一种技法,开始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