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读书的博士,如何开始高效阅读?

郭歆 开智学堂

作者:郭歆 来源:知识星球「安人书院」

01 害怕读书的博士

因为对志平风格的熟悉,所以,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预计不会是一本非常轻松阅读的书——志平一定会从一个庞大的体系和框架入手来梳理这些年的读书智慧。

但是,读完之后,我觉得他为我打开了一扇门,不仅帮助我更高效地阅读这本书本身,而且还帮助我不再害怕阅读其他类似的大部头书籍了。

图片

如果大家知道我的背景,那么可能会觉得以上表达,听起来奇怪:清华硕士,牛津硕士,UCL-IOE 的博士,这些头衔的背后是这么多年来的大量阅读,我还会害怕阅读吗?

其实,无论你的学历多高,你的阅读一定是有认知边界的——我自己已经算是较为交叉学科背景的人了,从新闻学到教育学,到科学硕士,再到社会学;但是,阅读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之外的专著的时候,我仍然会有惧怕心理。

比如,我一直很想认真读完的《机器人叛乱》这本书,每每读完几页就放下:太不通俗易懂了!想着那么厚的书,还要这么继续啃下去,除非有真实的需求,但是,自己其实很难坚持。

读完志平的这本书,我突然明白,是我方法错了!所以,无论你读了多少学位,你都不一定具有最高效的读书方法——越是学位高,你可能越是熟悉自己研究的领域,所读之书越多越快。

但是,只要你和我一样从不满足于“专”,而对复杂世界抱有好奇之心的话,那么,《聪明的阅读者》这本书所提到的方法就非常适合。

其中我觉得最能克服我的这种惧怕的好方法就是:抽样阅读,主题阅读,和文本细读。

关于这些核心方法的介绍,已经有不少很棒的阅读笔记来总结了,(我特别推荐大家去看“GPT+《聪明的阅读者》,我实现了高效阅读”这篇文章。里面有实战演练,并分析了自己的演练过程,很实用!)我就不再赘述。

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在这三个法宝中受到哪些新的启发。

02 三个法宝的新启发

关于抽样阅读,其实,这个道理很多人都懂,而且也都尝试过。但是,以前的抽样阅读会有一种“心虚”的感觉——因为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是要“好好读书”,自己不完整读书,反而挑挑拣拣的做法,总觉得似乎有点不踏实。

志平厉害的地方是用一套心理学和认知学的科学依据来支撑这种抽样的做法,以及总结出一套科学抽样法。这套方法让我们放心抽样,而且也很难偷懒——你会发现他认真到把每页书的字数都算了,还坚持要根据字数加一个系数来确定你的样本数量——一点都不含糊的科学抽样法。

再看主题阅读,其实写过博士论文的人,对于主题阅读应该都不陌生。但是,读完志平的书之后,我突然意识到主题阅读给自己“不懂”专业术语找到了一条好路径——我想要读专业的书,但是谁说不能把一本专业艰深的书和一本通俗易懂的书一起读呢?

这种结合,大大降低了认知压力,由此,可以帮助我更加有效地去啃那些自己专业知识之外又感兴趣的领域。所以,再一次,志平成功让我丢下借口,勇敢开始拿起曾经放下的书来。

最后文本细读更是我这种读书多年的人的家常便饭。志平带给我的一个收获是重新梳理自己文本细读的方法,同时按照信息型,叙事型和审美型来给分配出不同的细读时间。

同时,因为工作需要,我日常阅读信息类的文献偏多,所以,他对信息类作品中的一个建议让我特别有感触——“跨界不等于融通”。

市面上非常流行用 A 领域的概念去解释 B 领域的现象,这类书或者理论咋一听上去好像很高深,实际上,是一种生拉硬扯。比如书里举的从认知学科角度来读《易经》的例子。

这个也是我在实践中的深刻体会,这里得到了志平思考的回应,更坚信了我自己的一些判断。所以,回到元知识的一些经典的文本细读是正道。

03 偷师学艺

志平和本书不仅充满以上讨论的各种有效方法,而且我也从他书中所体现的“元认知”那里偷师学艺。

第一艺叫做迁移。

所有人都知道迁移知识的重要性,志平是真实地展示了知识迁移的过程。比如,在抽样阅读那章,他把学术界关于科学抽样的方法生动地运用到了我们阅读抽样中。

我当时真是惊呼聪明!我自己做研究多年,也是和志平一样熟悉这些抽样方法,怎么从来没有想过用到读书中让自己早就对“抽样阅读”充满信心呢?

再比如,志平提到的认知领域的几个重要结论——必要难度,测试效应,分散学习和交错学习,他非常巧妙地把这些认知领域中的实证发现用来搭建自己阅读的方法体系。

你可以在所有技能中,无论是文本细读还是抽样阅读,无论是卡片大法和主题阅读中发现这些重要认知学习理论的运用。这让我联想到教育领域的众多实践,也同样可以依据这些认知发现来整合,希望后面可以把这些内容也慢慢输出。感谢志平的示范!

第二艺叫做反转大法。

在每个章节的最后,志平都有两个大反转,而这些反转其实又是志平的一次“演示”——什么是认知中的高阶思考。读了这本书,你会知道每一章节的后面,志平都会有一个“元”和一个“反”。

“元认知”是他多年推崇的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关于认知的认知。每一个方法讲完之后,志平都会跳出来引导读者思考一下,这个方法背后更高一阶的方法是什么?比如在文本细读那一章,他会指引我们看看最好的作家和科学家是怎么讨论写作的。

在这个“元”之后,又紧跟了一个“反”——当我们觉得已经认可了文中的科学方法了,突然,他告诉我们 hang on a minute,这种方法也会带来一些偏差哦。这两个设置我觉得非常精彩。它有效地避免了读者的懒惰。

我们觉得已经花了很多心思学习了某种知识或技能了,但是,突然有人拔高了难度,让我们重新审视刚才学到的方法。这种挑战是非常有利于我们对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再次吸收的。

我并不觉得这些元和反推翻了前文,想法,这种跳出和自我批判,反而让我们对方法本身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就是为什么,元认知和逆向思考是更加高阶的认知方法啊!

志平的这个设置,让我们从读者的角度深刻体验了一次这种高阶认知方法。这么妙的方法,对于我日常的教育实践而言,怎能不用呢?

第三艺叫做大道至简所带来的行动力。

我想所有认真读完这本书的作者都会有一种赶紧去好好阅读的一种冲动。为什么呢?说实话,《聪明的阅读者》本身并不是一本轻松读物,而且志平严谨的科学家风格,会让你更加感受到读书本身的严肃性,价值和意义。

但是,它厉害的地方在于,虽然方法复杂(成体系),但是起步简单,而且,关键是全书多处都在反复提醒你,要先行动起来。

比如卡片大法里,志平说“卡片的数量远远大于质量”(你别老是想怎么写,写什么了,写吧!)。“卡片数量超过 100 张之前,要整理卡片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别被那些整理方式,标记方式吓着了,你先写卡片吧)。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抽样,文本细读等等,其实他在你各种想要打退堂鼓的时候告诉你有更加简单的开始方法。我想,这是真正热爱阅读的人,真正想要帮助更多人热爱阅读的人,才可以做到的吧。

阅读无他,唯眼熟,手熟,耳熟尔。心无旁骛,放心阅读,遇到困难,拿出这本书,它会让你找到克服困难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