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读书,才能读得多、读得快、还读得好?

歪歪 开智学堂

作者:歪歪 来源:公众号「林间花开」

买书速度远超阅读速度,家里几百本书等着我读,但我的阅读速度上不去,数量也上不去。

而阳老师比谁都忙,身兼多职,是公司老板,是老师,是咨询师的督导,是作家,手头几本书在写,同时是一名父亲,还能保持大量的阅读和输出,他是如何做到的?

前几天读了阳老师的第一本讲阅读的书《聪明的阅读者》后,我找到了答案。

图片

阳老师是典型的聪明的阅读者,手里有一把阅读天梯,能灵活使用多种阅读策略,快速获取知识,在数量和质量上都碾压他人。而普通人的阅读过程,就像站在山脚下,仰望着阅读山峰,没有梯子,只能艰难徒手攀爬,迷失在复杂的文字和过载的信息中,无法抵达岸。

01

如何才能像阳老师一样,成为聪明的阅读者?你需要构建一个阅读系统,包含:阅读前、阅读中、阅读后三个阶段。

图片

众多好书中,聪明的阅读者根据自己需求选书,编制书单,而非依赖他人推荐。阳老师总结了一个选书公式:图书价值=内容品质+版本价值+社会评价+内在动机。

他在多个平台发布了无数书单,包括育儿百书、开智正典和寻找牛人与智者清单等。不同学习体量需不同约束。大书单追求广博,至少 100 本。然后根据重要性或受欢迎程度精简,生成小书单。

编制开智正典和寻找智者清单时,阳老师会列出淘汰标准。他盘点了上万本传记,选出 20 世纪 200 多位杰出人物。我去年阅读的传记清单就基于他的智者清单购买。

有趣的是,想在赵元任和钱钟书中选一个,阳老师让两位高手 PK,胜者留下。

小书单是大书单优化成果。他在公众号上写的系列文章“你读了这四本书,你会更懂XX”,是一份小书单,帮助快速获取主题最小知识。

模仿他的做法,我把读过的书整理成四本书的书单,“四”是工作记忆最舒适的数字。编制过小书单有“你读了这四本书,你会更懂王小波/张爱玲/杜拉斯/余光中”。

图片

选书后,需对书籍分层。

阳老师把图书分为五个等级:坏书、可用的书、力作、杰作与神作。大多数图书难以超过“杰作”,所以不要把有限生命浪费在反复阅读“力作”以下的著作。

为何要给图书分级?我个人的看法是,不分级就无法确定阅读策略,冷读 or 热读。分级后,重要的书冷读,反复读,细细品味,如杰作和神作;不重要的书快读,如可用的书,需快快读。

与普通人不同,阳老师一上来就读杰作和神作这类难书。神作是经过十年以上时间考验的经典作品,是作者的巅峰之作,再换个心境写,都不一定写出来的书。

为何要读难书?因为难书决定了知识结构层次的悬殊。如果先读易书,大脑形成路径依赖,更换认知的成本太高。

我的书柜里有不少杰作和神作,几乎很少碰。想读时,又回到阅读舒适区,读了容易读的书,错过了读好书的时间。好在,跟着开智三年,报了三门阅读课:认知与改变阅读营、人生资本阅读营、人性大师课,在阅读课上读到了知性的乐趣。

02

阅读前的准备完成后,进入阅读中。开读之前,还需确认图书和阅读策略。在新书发布会上,阳老师介绍了阅读中的步骤,这也是聪明的阅读者养成的阅读习惯。

图片

1、确定图书类型。

分为个人文集、个人专著、个人编著、多人编撰等,个人专著分大众科普、学术专著,两者的阅读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2、确定阅读技巧顺序。是采用抽样阅读、结构阅读、文本细读,还是组合使用?例如,从主题阅读开始,然后根据图书类型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3、开始阅读。这是关键步骤,前面的准备都是为了更好地开始阅读;

4、边读边写卡片。阅读的重点。阅读的目的是获取新认知,输出是必要环节。只有输出,别人的知识才能变成自己的;

5、从卡片到文章和图书。卡片是写作的最小单位,卡片利于记忆,但还是作品,文章和图书才是。

普通人阅读,通常只使用一种方法——从小养成的逐字逐句阅读,一字不漏,老老实实从第一章读到最后一章,他们总想用这种方法解决阅读中的所有问题,往往很难成功。

阳老师拥有 20 多年的阅读经验,藏书数万本,读过的成千上万本。他总结了一套科学的阅读方法。面对不同的文本和读物类型,采用不同的阅读策略,如抽样阅读、结构阅读、主题阅读、文本细读,或组合使用。

在四种阅读技巧中,想读透某一个主题,可采取主题阅读,从一本书到一批书。读单本书时,可使用抽样阅读、结构阅读、文本细读,使用其中一种,或是组合使用,视阅读目标而定。每种阅读方法都遵循大脑的工作规律,主题阅读利用大脑爱对比、大脑爱模式识特点;抽样阅读则利用大脑爱脑补的特点。

什么是抽样阅读?抽样阅读就是这样省力的阅读方法,从一本书中快速抽取能代表整体信息的 20%,目的是把书读薄。抽样阅读有两个假设:

1、有限的时间

无论是好书坏书,都可以使用抽样阅读。对于杰作之下的书,没必要花费太多时间阅读,快速抽取核心信息即可;对于杰作之上的书,一样可采用抽样阅读,从最有趣或最重要的章节着手,比从头阅读更能激发兴趣。

2、有限的信息

一本书不可能全是干货,一个网络大概 20% 左右的信息可获取到 80% 高质量的信息。我们需要抽样出作者擅长的领域知识。如何抽样?从书的边角料如目录、前后序言、参考文献等处获得作者的偏好,最短时间内快速获得最小全局。

图片

在《认知与改变》阅读营上初读《认知心理学及其启示》教科书时,挺犯难,从没读过这类教科书,不知如何下手。看了阳老师在课程中的示范,从十几章中最终抽样出两个核心章节,这种阅读太赞了,一下感受到抽样阅读的魅力。

到了《人生资本》课,要读《社会资本》、《批判教育社会学九讲》、《人类网络》、《国家精英》等书目,仍有挑战,但习得了抽样阅读后,也能从难书中,读出味道。

对我而言,对结构阅读比较陌生,使用也少。什么是结构阅读?

结构阅读是指带着框架去读书。不同作者有不同的认知方式,认知世界与改造世界的偏好不同。

阳老师总结了九种主流认知方式,包括信息型的思想实验、符号思考、实验科学、计算模拟、田野调查;叙事型的幽默叙事、故事叙事;美感型的文采美感、视觉美感。

在新书发布会上,阳老师示范了如何用结构阅读法阅读《聪明的阅读者》,他使用的是思想实验、田野调查、文采美感三种认知方式。

掌握了作者某种认知方式后,你不再被作者牵着鼻子走,而是能深入其中,与作者对话。

即使是文本细读,聪明的阅读者的阅读策略也会有所不同。

首先,他们更关注作品本身,直接阅读原著而非二手评论资料。

其次,他们会根据不同的文本类型(信息型、叙事型、美感型),在关键词、关键句子、段落和篇章层面设置不同的权重。

每种阅读方法都有其独特意义。抽样阅读把书读薄,结构阅读把书读厚,主题阅读把读透,文本细读把书读深。掌握这些方法后,你的阅读之路将变得更加顺畅。

下次在开始阅读一本书之前,不妨停下想想,采取哪一种阅读策略更适合。

03

要像聪明的阅读者一样,读得多、读得快、还得读得好,最后的关键步骤是利用卡片大法写读书笔记。

再多的输入都不能替代输出,把读过的写成卡片,把新知识纳入到知识体系当中。阅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而输出是实现改变的最佳途径。

卡片是写作的最小单位,也是最小行动。卡片写作好处多多。

首先,降低写作负荷,快速启动写作。写 1000 字不再从字词开始,从卡片开始,以一张卡片 150-300 字计,写千字文,只需写好 3-6 张卡片;

在快写慢改课上,阳老师反复提到,写作的本质,是从 5 万个词汇中排列组合成千字文,三千字文,或是从 1000 张卡片中排队组合成千字文,三千字文。

明显,后者的门槛更低,写作效率也更高。有了卡片后,写作不再是在铺开的 word 面前,冥思苦想,搔耳挠腮。

从此,写文章的路径从字词到文章,变成卡片-组块-文章。

其次,卡片如积木一样,可以任意拼接,产生创意。如纳博科夫写作,他写下的每一张卡片,都是意象,意象与意象拼接,就产生了远距联想,更能激发自主心智写作。

再者,卡片有利于提取和记忆。

图片

在阅读过程中,建议积累以下卡片:新知卡、术语卡、人物卡、金句卡、行动卡和图示卡。

  1. 新知卡扩宽认知的反常识卡,与过往的认知有何不同,往往是一本书的核心要讨论的内容。
  2. 术语卡围绕核心内容最重要的概念是什么?
  3. 人物卡这些概念的最早提出者和相关的继承人是谁?
  4. 金句卡跟作者思想最相关的金句是什么?
  5. 行动卡阅读是带着目的而来,读了能后产生哪些实际行动?
  6. 图示卡。一图胜千言,用画图的方式记录阅读中核心信息。

想跟聪明的阅读者一样,写完卡片还得拼接成一篇文章。任意挑选写好的 6-8 张卡片,就能写一篇千字以上的读书笔记。

在写《超越智商》的读书笔记时,我已写了一张新知卡「聪明人也会做傻事」,三张由新知卡衍生出来的术语卡,这些术语是知识的源头,如认知吝啬鬼、算法心智、晶体智力等;术语最早由谁提出,什么时间提出,这个人有什么特别的经历,以及作品是什么?就成了一张人物卡。他们说了什么话,引发你的思考 ,就成了一张金卡片。那些牵引你行动的,就是行动卡,还可以再写任意卡。

还可学习阳老师,在星球、微信上的灌水,变成一张张卡片。就像弹钢琴一样,需要每天练习,写卡片也需要坚持,如每天能坚持输出三张,一年就有一千多。

梅焯忠夫说:“卡片越写越娴熟,数量越写越多。写文章也一样,坚持练笔,才能写好文章。”

光写卡片还不够,聪明人的做法是,不断优化卡片规划、撰写、整理与拼接的流程。卡片、文章、图书不是同一个级别,写了卡片,还得定期留出时间写文章、写书,卡片不是作品,文章、图书才是。

书中有不少熟悉的句子和段落,都是阳老师过往写就的卡片,这些卡片成了《聪明的阅读者》的素材。

小结

阳老师用 20 年的阅读积累,筑就一把人人都可扶摇直上的阅读天梯,沿着这把梯子,你也能像聪明的阅读者一样,手握千书,登上阅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