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育儿焦虑到乐在其中,我是怎么做到的?

朱小叶 开智学堂

开智君说

「儿童发展专修课」是开智兄弟公司爱贝睿的年度大课,阳志平老师邀请儿童心理学专家王贞琳老师、滕明博老师、屠筱青老师作为讲师,带读和拆解儿童发展养育概念,帮助家长掌握孩子成长的规律,科学自信地养育孩子。学完课程,会有什么收获呢?下文,朱小叶同学与你分享她学习课程后的收获、变化和养育实践。

作者:朱小叶 来源:公众号「爱贝睿科学早教」 图源:Unsplash

图片

01

我是儿童发展专修课的复训学员。最初为了系统的学习育儿知识,建立育儿系统,我就报名了,但第一期的学习并没有取得好的结果。

一方面是我自己没有合理地安排好育儿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课程的内容对于育儿小白的我的确有些眼花缭乱,天天各种陌生的概念在眼前飞来飞去,彻底迷糊了。

第一期就是这样迷迷糊糊的跟过来了,我只听了听音频,看看书,听听老师的讲座,像磨耳朵一样,那些陌生的概念也开始渐渐变得有点熟悉。

第一期学完,尽管老师在不断地讲,我还是带着一个困惑,为什么一定要学这些大部头的知识,花时间了解了这些,很多育儿的焦虑和问题还是不知道该如何应对。尽管有这样的苦恼,我还是硬着头皮报了第二期。

02

真正的学习从第二期开始。这次我提前安排好了学习的时间,因为我有早睡早起的习惯,我把每天早上起来最黄金学习的 1 个小时时间固定给到了育儿的学习,这就先保证了我的学习底线时间。

在第二期开学典礼上,滕明博老师鼓励我们要跟上课程,并且把所学进行一些应用。阳老师也给我们指出了学习的目标就是能够掌握尽量多一些的育儿概念,并建议我们运用听课、读书、分享交流、论文研讨等多种方式促进我们的吸收和熟悉。

这次我决定做个「好学生」,既然还整不明白,就先按照专家的建议去做做看。

这次学习的感受还是很不一样的。第一次上课的时候,我感觉老师好像是照着书的内容给讲了一遍,没有 get 到老师讲的内容的精髓。这一次因为有专注的时间听课和学习,我捕捉到两位老师讲课的特点

王贞琳老师会给我们梳理出来整本书的学习脉络。当我捕捉到「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在孩子身上留下痕迹+孩子是主动的学习者」这两条脉络的时候,我对《儿童心理学》的学习一下有了主线,并且在平时的育儿动作中,我也能更多的找到应用这两句话的很多的育儿场景。

图片

举个例子。之前,我给孩子买了那个啄木鸟吃虫子的游戏。之前一直想引导孩子把虫子放进小鸟的嘴里,但总觉得孩子不听,把我的话当做耳旁风一样给隔离了。

在我听完课的那天早上,陪娃玩的时候,看到孩子拿起一个小虫子,最先放进嘴里。按照以前的做法,我可能会跟孩子说:不能吃不能吃,把虫虫放进小鸟的嘴巴里。

而这次我就改变了做法,想一想小虫子是已经擦拭干净的,孩子放进嘴里并不会不卫生。我只需要看住他不要把小虫子完全放进嘴里,保护好他的安全,其他可以鼓励孩子更多的探索和尝试。

我就看着他,品尝小虫子的样子,用儿向语跟他说:果果把虫虫放进嘴巴里,果果尝尝虫虫的味道,然后安静地看他继续饶有兴趣地啃啊啃。

一会,孩子啃完了,把虫虫从嘴巴里拿出来,我就适时地跟他说:小鸟饿了,张大嘴巴想吃虫虫呢。我们把虫虫放进嘴巴里好不好,孩子就很自然的把小手伸到小鸟的嘴边,在我的助力下,他顺利把虫子对准小鸟的嘴巴,松手放进去了。看到这一幕,我陪孩子一起欢呼。太棒啦,小鸟说:谢谢果果

03

滕明博老师的课,我很喜欢的是——每一次引入一个新的概念的时候,她都会先介绍一下这个概念的含义,让我对它建立基本的认知,也不需要去额外翻看一些教材。然后,她会分享涉及到这个概念的相关实验,相关能力的作用、儿童发展这项能力的规律,以及最后如何去应用、引导孩子提升这项能力。

每天有这样的输入,白天的时候再在陪伴的过程中有一些运用,就会让我觉得越来越找到育儿的感觉,也越来越体会到从知识源头去进行学习的好处。

不知不觉中,原本存在的一些育儿焦虑会有所减轻。我会看到,育儿最核心的一些理念和原则其实是非常简单的,难在我们需要把这些原则不断地在生活中去实践和落地。

只要把握住了最基本的原则和概念之后,很多育儿的方法都是可以灵活变换的,甚至是我们可以就地取材,创造出来一些方法。

比如说,最近我们家孩子特别喜欢翻抽屉,把抽屉里的东西一件一件的全都拿出来。

以前我会比较头疼,现在就会先顺着他的兴趣,看他一个个往外拿,等到他拿起某个小盒子的时候,我就会引导他,果果看这个盒子里面有个小瓶子,要不要尝试拿出来看看。

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吸引,然后停下不断「清空」抽屉的小手,开始研究那个小盒子,拿小手指抠抠,把盒子打开,再试图把瓶子拿出来,拿出来后,再引导他放回去。一个小小的药盒,就锻炼了他的精细运动和手眼协调

包括孩子在吃饭的时候,我会有意识的去做一些手指食物,鼓励孩子自己去拿起,放到嘴巴里面。最近他会把食物扔到地上,我也会借机让他自己观察食物被扔到地上,和妈妈捡回来之间的那个空间距离。

图片

在育儿的时候,自己和家人会有一些不太恰当的言语和方式,过去我会陷入一些焦虑中,但当我意识到育儿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会因为一两次的言语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影响。

我就会放下一些担忧,还是回到可以去影响的自己身上,用心去学习,更加注重平时和家人、长辈的持续沟通和共识。同时也更接纳当下彼此的育儿行为

04

如何调动内在动机,享受育儿过程?

刚有孩子的时候,感觉自己更多是带着责任感在带娃,希望能够尽可能给到他最好的,但在这个过程中还是难免有一些焦虑和压力。

在育儿学习的过程中,当我渐渐认识到父母和孩子真的是相互独立的个体,父母最好的角色是一个园丁而不是木匠的时候,心态放轻松了很多。会开始思考抓大放小,也会看到父母自己的状态对育儿的关键。

于是我开始探索,如何享受育儿的过程?思考如何找到自己育儿的内在动机。大致有这样几点心得:

1、育儿的定位。

把育儿当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来看待,放在整个生活的系统中,它不是一项工作,而是像吃饭、睡觉、刷牙、洗脸一样自然的日常。不会过于纠结今天育儿做的好不好,做的多做的少,而是把它当做一种生活去持续经营。

2、记录育儿过程点滴,提升幸福感知力。

每天记录日记的时候,我会有意识地记录一下今天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有什么小确幸,孩子今天有什么经历、探索,有什么进步、有什么趣事等等。

当记录这些暖心时刻的时候,感觉自己对生活的感知更敏感了,也能更多发现和放大孩子身上的美好。

3、把育儿的学习用于自身。

在育儿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一些关键的概念不仅用于孩子,对自己照样适用,比如如何发展执行功能,如何拆解最小行动等等,对提升自己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有了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为自己的工作找到了很多源头性的科学依据。

4、提升自己的学习力。

通过这次的学习,感觉终于有一点点进入了学习的大门。以前总是想在学习上走一些捷径,让自己更省事。

现在才发现,从知识源头开始学习,是最大的捷径,也许一开始会难一点,但只要啃下来了,收获的成长和对生活的启示是非比寻常的。

有了这次成功体验,对我接下来学习其他一些大部头积累了不少的信心和底气

05

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育儿对我们来说,是一次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

整个过程可以很幸福、很享受的,也不会带有牺牲感。我相信这也会让我和孩子渐渐一起来一种真正平等并且互相依赖的关系

直到今天,我依然觉得选择做父母是一件有挑战、也很有趣的事情,期待和同样走在这条路上的同伴多多分享和交流,一起见证彼此的成长。■